(三)"夫黎"以下本鄭語。"顓頊氏"八字,鄭語所無,蓋據他書。鐸按:此上"顓頊受之"至"絕地天通"本楚語。
(四)"三苗"至"為司馬"本楚語。按楚語雲:"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後也。當宣王時,失其官守,而為司馬氏。"史記自序本之,又雲:"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此雲"適晉為司馬",蓋誤。詩,常武詩。鐸按:此疑當作"適晉焉。司馬遷自謂其後。""焉"誤作"為",因以"司馬"帶上讀,而與楚語相違矣。古書焉、為二字多相亂,楚語上篇:"胡美之為?"下篇:"何寶之為?"今本"為"並誤作"焉",猶此文"焉"訛作"為"也。
祝融之孫,分為八姓:己、禿、彭、薑、妘、曹、斯、羋(一)。己姓之嗣飂叔安(二),其裔子曰董父(三),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龍多歸焉(四)。乃學擾龍(五),以事帝舜。賜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朡川。朡夷、彭姓豕韋,皆能馴龍者也(六)。豢龍逢以忠諫,桀殺之(七)。凡因祝融之子孫,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溫、董(八)。
(一)鄭語"禿"作"董","薑"作"禿","斯"作"斟"。按史記楚世家索隱引世本"斟"亦作"斯"。董、禿詳下。鐸按:作"斟"是也。路史國名紀三雲:"斟,己姓。北海斟縣有斟亭。"漢書地理誌作"",音斟。玉篇作""。張澍姓氏尋源十二侵亦據鄭語列斟氏,雲:'他書引國語雲:"黎後有斟姓",蓋以祝融即重黎也。'其四支斯氏,與此無涉。鄭語雲:"斟氏無後。"故下文不複出。
(二)鐸按:漢書人表作廖叔安。論衡龍虛篇作飂叔宋,洪亮吉及孫蜀丞先生並謂"宋"字誤。
(三)鐸按:昭廿九年左傳"其"作"有",論衡同。
(四)鐸按:"焉"傳作"之",論衡同。"焉"猶"之"也。
(五)鐸按:傳作"乃擾畜龍",論衡同。上文雲:"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則已無待於學。此蓋因畜、學音近,又涉傳下文"劉累學擾龍"而誤。
(六)"飂叔安"以下,本昭廿九年左傳。按傳雲:"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賜氏曰禦龍,以更豕韋之後。"蓋孔甲以豕韋國封累,非豕韋本能馴龍,而以累代之。此文蓋誤會傳意。"朡"傳作"鬷"。
(七)荀子宥坐篇:'孔子曰:"以忠者為必用耶?關龍逢不見刑乎!"'韓詩外傳四:"桀為酒池,可以運舟,糟邱足以望十裏,而牛飲者三千人。關龍逢進諫,桀囚而殺之。"按關、豢聲相近。黃生義府:'他書多作關龍逢,予乃知"關"當讀為"豢",即古豢龍氏之後也。若不讀潛夫論,鮮不以"關"為姓,以"龍逢"為名矣。'(八)鄭語雲:"己姓,昆吾、蘇、顧、溫、董。"按借、蘇字形相近,往往致誤。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江陽侯蘇嘉,徐廣曰:'"蘇"一作"籍"。'晉世家獻侯籍,索隱雲:'係本及譙周皆作"蘇"。'鐸按:下文"周武王時有蘇忿生"雲雲,即承此言,則本作"蘇"明矣。
禿姓朡夷、豢龍,則夏滅之(一)。彭(二)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三)。薑姓會人,則周滅之(四)。
(一)鄭語"禿"作"董","朡"作"鬷"。鐸按:此承上八姓言,則作"禿"是。
(二)"彭"舊作"祖"。鐸按:箋重出,當刪。
(三)"彭姓"舊作"祖姓",據鄭語改。
(四)舊脫"周"字。鄭語雲:"禿姓舟人,則周滅之。"按史記楚世家雲:"陸終生子六人,四曰會人。"索隱引係本作鄶人,即下妘姓之會也。此"會人"蓋"舟人"之誤。國名紀六引潛夫論:"曹有薑姓者。""曹"又"會"之誤。
妘姓之後封於鄢、會、路、偪陽(一)。鄢取仲任為妻,貪冒愛,蔑賢簡能,是用亡邦(二)。會在河、伊之間,其君驕貪嗇儉,減爵損祿,群臣卑讓,上下不臨。詩人憂之,故作羔裘,閔其痛悼也;匪風,冀君先教也。會仲不悟,重氏伐之,上下不能相使,禁罰不行,遂以見亡(三)。路子嬰兒,娶晉成公姊為夫人,酆舒為政而虐之。晉伯宗怒,遂伐滅路(四)。荀罃武子伐滅偪陽(五)。曹姓封於邾(六);邾顏子之支,別為小邾(七),皆楚滅之(八)。
(一)鄭語"鄢"作"鄔","會"作"鄶"。按韋昭注周語雲:"鄢,妘姓之國。"鐸按:姓氏急就篇下亦據周語作"鄢"。鄭語"鄔"字訛。姓纂十四泰雲:"鄶仲之後,避難去邑為會氏。"
(二)周語雲:"鄢之亡也,由仲任。"
(三)鄭語雲:"濟、洛、河、潁之間,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叔恃勢,鄶仲恃險,是皆有驕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貪冒。"逸周書史記解雲:"昔有鄶君,嗇儉,減爵損祿,群臣卑讓,上下不臨,後小弱,禁伐不行,重氏伐之,鄶君以亡。"按重氏滅鄶,在高辛十六年,見竹書紀年,非鄭語及詩所雲也。此合言之,誤。後紀八高陽紀亦誤仍之。詩檜風釋文:'"檜"本又作"鄶"。'此說羔裘、匪風,蓋本之三家詩序。鐸按:陳氏魯詩遺說考七以此本魯詩說。又鄶國為鄭武公所滅,見鄭康成詩譜,自與重氏滅鄶無涉。
(四)宣十五年左傳。"路"今作"潞","成公"作"景公","虐"作"殺",又雲:"虐我伯姬。"虐、殺義同。宣十八年傳雲:"凡自虐其君曰弒。"俞樾群經平議三十一雲:'"殺"與"虐"同義,故尚書呂刑篇:"惟作五虐之刑曰法",墨子尚同中篇作"唯作五殺之刑曰法。"'鐸按:此說本惠棟春秋左傳補注。
(五)襄十年左傳。
(六)鄭語雲:"曹姓鄒、莒。"鄒、邾聲相近。隱元年左傳杜注:"邾,今魯國鄒縣也。"史記楚世家雲:"陸終生子六人,五曰曹姓。"集解引世本雲:"曹姓者,邾是也。"
(七)莊五年左傳疏引杜世族譜雲:"小邾,邾俠之後也。夷父顏有功於周,其子友別封為附庸,居唷?又引世本注雲:"邾顏別封小子肥於是友有二名也。
(八)漢書地理誌雲:"魯國騶,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隱元年左傳疏引世族譜雲:"邾文公遷於繹。桓公以下,春秋後八世而楚滅之。"續漢書郡國誌江夏郡邾縣,劉昭注引地道記曰:"楚滅邾,徙其君此城。"水經注卅五江水篇:"又東過邾縣南",注雲:"楚宣王滅邾,徙君於此。"
羋姓之裔熊嚴,成王封之於楚,是謂粥熊,又號粥子(一)。生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二)。紃嗣為荊子,或封於夔,或封於越(三)。夔子不祀祝融、粥熊,楚伐滅(四)。公族有楚季氏(五)、列宗氏、鬥強氏(六)、良臣氏(七)、耆氏、門氏(八)、侯氏、季融氏(九)、仲熊氏(一0)、子季氏(一一)、陽氏、(一二)無鉤氏(一三)、蒍氏(一四)、善氏、陽氏(一五)、昭氏、景氏(一六)、嚴氏(一七)、嬰齊氏(一八)、來氏(一九)、來纖氏、即氏、申氏(二0)、氏(二一)、沈氏(二二)、賀氏、鹹氏(二三)、吉白氏、伍氏(二四)、沈瀸氏、餘推氏、公建氏(二五)、子南氏(二六)、子庚氏(二七)、子午氏(二八)、子西氏(二九)、王孫、田公氏(三0)、舒堅氏(三一)、魯陽氏(三二)、黑肱氏(三三),皆羋姓也。
(一)按史記楚世家,鬻融子事文王,蚤卒,成王封其曾孫熊繹於楚。熊嚴則熊繹六世孫也。此合熊嚴、粥熊為一人,誤矣。
(二)鄭語。
(三)鄭語雲:"羋姓夔、越,不足命也。"僖廿六年左傳:'夔子曰:"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於夔。"杜注:"熊摯,楚嫡子,有疾不得嗣位,故別封為夔子。"'楚世家正義引宋均樂緯注,以熊摯為熊渠嫡嗣。世家又雲:"熊渠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此文似以封夔、越者為伯霜、仲雪諸人。
(四)僖廿六年左傳。"滅"下當脫"之"字。鐸按:傳作"楚人讓之",當據補"之"字。
(五)下雲:"楚季者,王子敖之曾孫。"元和姓纂引世本雲:"楚若敖生楚季,因氏焉。"鐸按:氏族略四同。
(六)氏族略五引世本雲:"若敖生鬥強,因氏焉。"
(七)"良"舊作"艮",據後紀八改。鐸按:秦氏世本輯補引正作"良臣氏"。
(八)後紀八有耆門氏。鐸按:此疑當作"鬥耆氏"。氏族略四引英賢傳雲:"鬥伯比之孫鬥耆仕晉,因氏焉。"
"鬥"或作"鬥",因誤作"門",又倒在下。
(九)元和姓纂引世本雲:"楚鬥廉生季融,子孫氏焉。"
(一0)後紀八"熊"作"雄",注雲:'潛夫論作"熊",非。'鐸按:姓纂一宋、氏族略四並作"仲熊氏"。
(一一)古今姓氏書辨證引世本雲:"楚公族。"鐸按:姓纂六止同,脫"世本"二字。
(一二)昭十七年左傳"楚陽為令尹",杜注:"陽,穆王曾孫令尹子瑕。"疏引世本:"穆王生王子揚,揚生尹,尹生令尹。"按"揚"蓋"陽"之誤,以王父字為氏。鐸按:廿七年傳有陽子陽令終。
(一三)"鉤"舊作"鈞",據氏族略三、後紀八、廣韻十虞"無"字注改。無鉤即薳章字,見下。
(一四)左傳亦作"薳"。氏族略三雲:"薳章食邑於薳,故以命氏。"鐸按:蒍、薳同字,歌、寒對轉。
(一五)陽氏已見上,此誤。
(一六)離騷序雲:"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屈、昭、景。"
(一七)元和姓纂雲:"楚莊王支孫以諡為姓,避明帝諱改為嚴氏。"
(一八)氏族略四雲:"楚穆王之子公子嬰齊之後。"按公子嬰齊字子重,見左傳。鐸按:見宣十一年傳杜注。
(一九)氏族略三引風俗通雲:"楚有來英。"
(二0)申氏見下。
(二一)""後紀八作"鈞"。按廣韻十八諄"鈞"字注引風俗通雲:"鈞姓,楚大夫元鈞之後。"元和姓纂、氏族略四並同。
(二二)氏族略二雲:"楚有沈邑。楚莊王之子公子貞封於沈鹿,故為沈氏。"
(二三)"鹹"疑"箴"。元和姓纂雲:"箴氏,楚大夫箴尹鬥克黃之後,子孫以官為氏。"按箴尹克黃見宣四年左傳。
(二四)宣十二年左傳楚伍參,杜注:"伍奢之祖父。"
(二五)"公"疑是"子"。元和姓纂有子建氏,楚平王太子建之後。按太子建見昭十九年左傳。鐸按:氏族略四引風俗通有公建氏。
(二六)氏族略三雲:"楚莊王之子公子追舒之後,為子南氏。"公子追舒字子南,見左傳。鐸按:襄十五年傳杜注。
(二七)氏族略三雲:"楚公子午字子庚,其後以王父字為氏。"按襄十二年左傳杜注:"子庚,莊王子午也。"
(二八)元和姓纂引世本雲:"楚公子午之後。"
(二九)舊脫"子"字,據後紀八補。氏族略三雲:"楚公子申字子西之後。"按昭廿六年左傳杜注:"子西,平王之長庶。"
(三0)荀子非十二子篇楊倞注引世本雲:"楚平王孫有田公它成。"按"王孫"下疑脫"氏"字。哀十一年左傳雲:"子胥使於齊,屬其子於鮑氏,為王孫氏。"
(三一)元和姓纂雲:"潛夫論楚公族有舒堅文叔為大夫。"氏族略四同。按潛夫論無"文叔為大夫"之文,當別引他書,而傳寫失之。
(三二)楚語:"惠王以梁與魯陽文子",韋昭注:"文子,平王之孫,司馬子期子魯陽公也。"
(三三)氏族略四雲:"楚共王之子公子黑肱之後。"按公子黑肱字子,見襄廿七年左傳。
楚季者,王子敖之曾孫也。蚡冒生蒍章者,王子無鉤也(一)。令尹孫叔敖者,蒍章之子也(二)。左司馬戍者,莊王之曾孫也(三)。葉公諸梁者,戍之第三弟也(四)。楚大夫申無畏者,又氏文氏(五)。
(一)"蒍章"左傳作"薳章","鉤"舊作"鈞"。元和姓纂引雲:"楚蚡冒生薳章,為王子無鉤氏。"氏族略三同。書唐宰相世係表雲:"王子蒍章字無鉤。"
(二)僖廿七年左傳蒍賈,杜注:"孫叔敖之父。"宣十一年傳疏引服虔說同。高誘注呂氏春秋情欲篇、異寶篇、知分篇並雲:"賈子",其注淮南子泛論訓則雲:"孫叔敖,楚大夫蒍賈伯盈子。或曰章子也。"以叔敖為蒍章子,蓋古有此說矣。
(三)昭十九年左傳沈尹戍,杜注:"莊王曾孫葉公諸梁父也。"廿七年傳稱左司馬沈尹戍。
(四)"弟"當作"子"。元和姓纂引風俗通雲:"楚沈尹戍生諸梁,食采於葉,因氏焉。"呂氏春秋慎行論高誘注、定五年左傳杜注、楚語韋昭注並以諸梁為戍之子。哀十九年傳稱沈諸梁。
(五)文十年左傳文之無畏,宣十四年傳稱申舟。鐸按:淮南子主術訓稱文無畏,呂氏春秋行論篇注:"無畏申周,楚大夫也。""舟"與"周"同。
初,紂有蘇氏以妲己女而亡殷(一)。周武王時,有蘇忿生為司寇而封溫(二)。其後洛邑有蘇秦(三)。
(一)文有脫誤。晉語:'史蘇曰:"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寵,於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韋昭注:"有蘇,己姓之國。"'按此節即上文昆吾之後籍國也。
(二)成十一年左傳。
(三)史記雲:"蘇秦者,東周雒陽人。"索隱雲:"蓋蘇忿生之後,己姓也。"鐸按:"初"至"蘇秦"三十三字當在上文"昆吾、籍、扈、溫、董"下,今錯在此,語脈斷矣。
高陽氏之世有才子八人,蒼舒、隤凱、擣戭、大臨、降、庭堅、仲容、叔達,天下之人謂之八凱(一)。
(一)注見五德誌。
後嗣有皋陶,事舜。舜曰:"皋陶!蠻夷滑夏,寇賊奸宄,女作士(一)。"其子伯翳,能議百姓以佐舜、禹(二),擾馴鳥獸,舜賜姓嬴(三)。
(一)書堯典。"滑"今作"猾"。錢宮詹雲:'說文無"猾"字。史記酷吏傳:"滑賊任威",漢書亦作"猾"。蓋篆體從水從犬之字,偏旁相涉而誤。'繼培按:敘錄作"猾夏"。鐸按:此後出分化字,非偏旁涉誤。
(二)"姓"當作"物"。鄭語雲:"伯翳能議百物以佐舜。"
(三)史記秦本紀雲:"大費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柏"與"伯"通。
後有仲衍(一),鳥體人言(二),為夏帝大戊禦(三)。嗣及費仲,生惡來、季勝(四)。武王伐紂,幷殺惡來(五)。
(一)秦紀"仲"作"中"。鐸按:趙世家同。
(二)"言"舊作"元",據紀改。趙世家又雲:"人麵鳥噣。"
(三)"夏"當作"殷"。秦紀雲:"帝大戊聞而卜之使禦,吉,遂致使禦。"趙世家雲:"降佐殷帝大戊。"
(四)按秦紀,仲衍玄孫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惡來、季勝。費仲乃費氏費昌之後,出柏翳子若木。中衍則柏翳子大廉玄孫鳥俗氏也。
(五)秦紀。
季勝之後有造父,以善禦事周穆王。穆王遊西海忘歸,於是徐偃作亂,造父禦,一日千裏(一),以征之。王封造父於趙城,因以為氏。其後失守,至於趙夙,仕晉卿大夫,十一世而為列侯,五世而為武靈王,五世亡趙(二)。恭叔氏、邯鄲氏(三)、訾辱氏、嬰齊氏、樓季氏(四)、盧氏、原氏(五),皆趙嬴姓也。
(一)意林作"造父主禦,日行千裏。"趙世家作"徐偃王反,繆王日馳千裏馬,攻徐偃王,大破之。"索隱引譙周曰:"徐偃王與楚文王同時,去周穆王遠矣。且王者行有周衛,豈聞亂而獨日行千裏乎?"鐸按:據此文作亂者乃徐偃,諒是另一人,史記"王"字衍,亦可解譙周之惑與?
(二)以上本趙世家。漢書地理誌雲:"自趙夙後九世稱侯,四世敬侯徙都邯鄲,至曾孫武靈王稱王,五世為秦所滅。"
(三)文十二年左傳疏雲:"趙穿別為邯鄲氏,趙旃、趙勝、邯鄲午是其後。"按定十三年傳晉邯鄲午,杜注:"午別封邯鄲。"魯語:"與邯鄲勝擊齊之左",韋昭注:"邯鄲勝,晉大夫趙旃之子須子勝也。食采邯鄲。"
(四)氏族略四雲:'樓季氏,潛夫論:"晉穆侯庶子樓季之後。"'古今姓氏書辨證引同,而駁之雲:"謹按晉趙衰少子嬰齊謂之樓季,而穆侯之後無聞,豈節信討論未審乎?"今按節信本書正列樓季於趙宗,並未雲出穆侯。鄧氏不檢原文而妄訾之,呂氏春秋當務篇所謂"辨若此,不如無辨"也。
(五)僖廿四年左傳雲:"文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樓嬰。"杜注:"原、屏,樓,三子食邑。"按宣十二年傳稱趙同、趙括、趙嬰齊。鐸按:秦嘉謨據左傳改"盧氏"為"屏氏"。又雲:"按左傳稱原同、屏括、樓嬰,又趙嬰齊稱同、括為二昆,則其兄也。而王符敘嬰齊氏於屏、原二氏之上,未知何據?"
惡來後有非子,以善畜,周孝王封之於秦,世地理以為西陲大夫,秦亭是也(一)。其後列於諸侯,世而稱王(二),六世而始皇生於邯鄲,故曰趙政(三)。及梁、葛、江、黃、徐、莒、蓼、六、英,皆皋陶之後也(四)。鍾離、運掩、菟裘、尋梁、修魚、白寘、飛廉、密如、東灌、良、時、白、巴、公巴公巴、剡、複、蒲,皆嬴姓也(五)。
(一)舊脫"王"字,"亭"作"高"。按秦紀雲:"非子好馬及畜,善養息之。周孝王召使主馬於、渭之間,馬大蕃息,分土為附庸,邑之秦。"地理誌雲:"今隴西秦亭秦穀是也。"紀又雲:"秦仲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複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邱幷有之,為西垂大夫。"正義引括地誌雲:"秦州上邽縣西南九十裏漢隴西郡西縣是也。"此雲:"非子為西陲大夫",蓋誤。"世地理"三字未詳,上下疑有脫文。鐸按:據秦紀及地理誌,此當雲:"四世,宣王以為西陲大夫,地理誌秦亭是也。"脫誤無疑,而其舊不可考矣。
(二)按漢書地理誌雲:"莊公破西戎有其地,子襄公時,幽王為犬戎所敗,平王東遷雒邑,襄公將兵救周有功,賜受、酆之地,列為諸侯。後八世,穆公稱伯,以河為竟。十餘世,孝公用商君,製轅田,開仟伯,東雄諸侯。子惠公初稱王,得上郡、西河。孫昭王開巴、蜀,滅周,取九鼎。昭王曾孫政,幷六國,稱皇帝。"空格程本作"五"字,誤。鐸按: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秦自襄公為諸侯,至穆公凡九世,自穆公至惠文王稱王,凡十八世。地理誌襄公後數文公至穆公為八世,又穆公後數康公罃至惠文王駟為十七世,合之為二十五世。程本作"五世",蓋上脫"二十"二字耳。
(三)史記秦始皇紀。
(四)並見左傳。英,傳稱英氏。鐸按:僖十七年春秋經:"齊人、徐人伐英氏。"傳:"齊人為徐伐英氏,以報婁林之役也。"黃生義府雲:'史記夏本紀:"封皋陶之後於英、六",索隱引地理誌:"六安國,六縣,偃姓所封國。英地闕,不知所在。"予謂英即偃,二字音相近而轉。舜妃女英,大戴記作女匽。故皋陶之後有英氏,又有偃氏。'(五)秦紀論雲:"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徐廣曰:"終黎,世本作鍾離。"此文與世本同。又以"將"為"尋","冥"為"寘",蓋誤。"密如"以下,訛錯不可讀。國名紀二、後紀七並本此立說,然所見已是誤本,複以己意分合,不可據也。鐸按:"尋"當作"將","寘"當作"冥"。張澍雲:"白冥氏,路史以為非複姓,誤。""良"程本作"梁",蓋即將梁,故秦氏世本輯補不引,自東灌下獨列時、白、巴、剡、複、蒲六氏,又謂"公巴公巴"四字衍,皆勝舊說。今據定十五氏如文。
帝堯之後為陶唐氏(一)。後有劉累,能畜龍,孔甲賜姓為禦龍,以更豕韋之後(二)。至周為唐杜氏(三)。周衰,有隰叔子違周難於晉國,生子輿,為李(四),以正於朝,朝無閑(五)官,故氏為士氏;為司空,以正於國,國無敗績,故氏司空;食采隨,故氏隨氏。士蒍(六)之孫會,佐文、襄,於諸侯無惡(七);為卿,以輔成、景,軍無敗政;為成率,居傅(八),端刑法(九),集(一0)訓典,國無奸民,晉國之盜逃奔於秦。於是晉侯為請冕服於王,王命隨會為卿(一一),是以受範,卒諡武子。武子文(一二),成晉、荊之盟,降(一三)兄弟之國,使無閑隙,是以受郇、櫟(一四)。由此帝堯之後,有陶唐氏、劉氏、禦龍氏、唐杜氏、隰氏、士氏、季氏(一五)、司空氏、隨(一六)氏、範氏、郇氏、櫟氏、彘氏、(一七)冀氏、縠氏(一八)、薔氏、擾氏(一九)、狸氏、傅氏。(二0)楚(二一)令尹建(二二)嚐問範武子之德於文子(二三),文子對曰:"夫子之家事治,言於晉國,竭情無私,其祝史陳信不媿,其家事無猜,其祝史不祈。"建歸,以告,康王(二四)曰:"神人無怨,宜夫子之股肱(二五)五君,以為諸侯主也(二六)。"故劉氏自唐以下漢以上,德著於世,莫若範會之最盛也。斯亦有修己以安人之功矣(二七)。武王克殷,而封帝堯之後於鑄也(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