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五德(1 / 3)

自古在昔(二),天地開辟(三)。三皇迭製,各樹號諡,以紀其世。天命五代,正朔三複(四)。神明感生(五),爰(六)興有國。亡於嫚以(七),滅於積惡。神微精以(八),天命罔極(九)。或皇馮依(一0),或繼體育(一一)。太(一二)以前尚矣。(一三)迪斯用來(一四),頗可紀錄。雖一精思(一五),議而複誤。故撰古訓(一六),著五德誌(一七)。

(一)鐸按:大戴禮有五帝德、帝係二篇,此文本之,皆上古興亡史也。

(二)詩那。

(三)禦覽一引尚書中候雲:"天地開辟。"鐸按:已見卜列篇。

(四)白虎通三正篇雲:'禮三正記曰:"正朔三而改,文質再而複。"'(五)禮記大傳鄭注雲:"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詳卜列篇注。

(六)"爰"舊作"愛"。

(七)"以"當作"易",易、以聲近之誤。說文雲:"嫚,侮易也。"經典通作"慢易",注見斷訟篇。

(八)"以"字誤,或當在"精"字上,明忠篇"精微而神"是其例。論衡奇怪篇雲:"說聖者以為稟天精微之氣。"此文意蓋與彼同。

(九)詩維天之命毛傳:'孟仲子曰:"大哉!天命之無極。"'文十七年左傳雲:"命之罔極。"

(一0)詩閟宮雲"上帝是依",鄭箋:"天用是馮依而降精氣。"僖五年左傳雲:"神所馮依。"

(一一)史記外戚世家序雲:"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

(一二)""與""同。隸書從"皋"之字多作"睪"。

(一三)大戴禮五帝德篇雲:'孔子曰:"黃帝尚矣。"'史記三代世表序雲:"五帝三代之記尚矣",索隱:'劉氏雲:"尚猶久古也。"'(一四)猶雲"由斯以來"也。鐸按:楚辭九章懷沙:"易初本迪兮。"史記屈原傳"迪"作"由"。

(一五)史記鄒陽傳雲:"雖竭精思。"一,讀"專壹"之"壹"。

(一六)詩烝民雲:"古訓是式。"說文雲:"僎,具也。""撰"即"僎"之借。

(一七)大戴禮有五帝德篇。史記三代世表序雲:"終始五德之傳",索隱雲:'謂帝王更王,以金木水火土之五德傳次相承,終而複始,故雲"終始五德之傳"也。'世傳三皇五帝,多以為伏羲、神農為二皇(一);其一者或曰燧人(二),或曰祝融(三),或曰女媧(四)。其是與非,未可知也。我聞古有天皇、地皇、人皇(五),以為或及此謂,亦不敢明。凡斯數(六),其於五經,皆無正文。故略依易係,記伏羲以來,以遺後賢。雖多未必獲正,然罕可以浮遊博觀(七),共求厥真。

(一)淮南子原道訓雲:"泰古二皇",高誘注:"二皇,伏羲、神農也。"獨斷雲:"上古天子,庖犧氏、神農氏稱皇。"

(二)尚書大傳及禮緯含文嘉。說見風俗通皇霸篇。禮記曲禮疏雲:"宋均注援神契引甄耀度數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

(三)禮號諡記。說見風俗通。白虎通亦引之。

(四)春秋運鬥樞。說見風俗通。

(五)史記秦始皇紀:'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索隱雲:"泰皇當人皇也。"初學記九引春秋緯雲:"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九州,長天下。"禦覽七十八引徐整三五曆紀雲:"天皇、地皇、人皇為太古。"

(六)"數"下脫一字。鐸按:邵校本臆補"者"字。

(七)俞樾雲:'"然罕"二字絕句,言此義為世所罕聞也。篇中所陳,與太史公五帝紀、三代世表絕異。太史公曰:"餘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曆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鹹不同乖異。"然則當時原有異同。今依潛夫說,則舜無娶曾祖姑之嫌,而稷、契皆非堯弟,故自舜始舉之,於理為近也。'孫詒讓劄迻八雲:'"罕"疑當作"幸"。謂冀幸可以浮遊博觀,與學者共求其真也。'鐸按:俞讀固非,孫改恐亦未是。罕,少也。"罕可"蓋猶後世言"少可"、"差可"耳。陶潛感士不遇賦:"罕無路之不澀","罕"義與此同,蓋漢末、魏、晉時方俗有此語。

大人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一)。其相日角(二),世號太(三)。都於陳(四)。其德木(五),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六)。作八卦,結繩為網以漁(七)。

(一)禦覽七十八引詩含神霧雲:"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又引孝經鉤命決雲:"華胥履跡,怪生皇犧。"注雲:"跡,靈威仰之跡也。"

(二)禦覽引孝經援神契雲:"伏羲氏日角,衡連珠。"五行大義五引孝經鉤命決雲:"伏羲日角,珠衡,戴勝。"

(三)漢書古今人表:"太昊帝宓羲氏",張晏曰:"太昊,有天下號也。"按律曆誌雲:'易曰:"炮犧氏之王天下也。"言炮犧繼天而王,為百皇先,首德始於木,故為帝太昊。作罔罟以佃漁,取犧牲,故天下號曰炮犧氏。是班氏以太昊為身號,炮犧為世號矣。先儒言身號、世號往往歧異,今就與本書合者錄之。

(四)昭十七年左傳雲:"陳,太之墟也。"杜注:"太居陳。"

(五)禦覽引春秋內事雲:"伏羲氏以木德王。"

(六)昭十七年左傳。

(七)易係辭下傳。鐸按:下係:"作八卦,作結繩而為罔罟。"下"作"字涉上衍。王念孫說,見經義述聞。

後嗣帝嚳(一),代顓頊氏(二)。其相戴幹(三),其號高辛(四)。厥質神靈(五),德行隻肅,迎送日月(六),順天之則,(七)能敘三辰以周民(八)。作樂六英(九)。世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雄、叔豹、季狸,忠肅恭懿,宣慈惠和,天下之人謂之八元(一0)。

(一)錢宮詹大昕雲:"太史公三代世表謂堯、舜、禹、稷、契皆出黃帝。稷、契與堯同父,堯不能用,至舜始舉之。舜娶堯二女,乃是曾祖姑。此皆昔人所疑。惟潛夫論五德篇謂帝嚳為伏羲之後,其後為後稷;堯為神農之後,舜為黃帝後,禹為少昊後,契為顓頊後。少昊、顓頊不出於黃帝,堯不出於嚳,則舜無娶同姓之嫌,而稷、契之不為堯所知,亦無足怪。於情事似近之。又考春秋命曆序稱黃帝傳十世二千五百二十歲,少昊傳八世五百歲,顓頊傳二十世三百五十歲,帝嚳傳十世四百歲。然則顓頊非黃帝孫,堯亦非帝嚳子。可以正史記之謬,與潛夫論亦相合。"

(二)漢書律曆誌雲:"春秋外傳曰,顓頊之所建,帝嚳受之,水生木,故為木德。"

(三)禦覽八十引春秋元命苞雲:"帝嚳戴幹,是謂清明,發節移度,蓋像招搖。"王先生雲:'按元命苞言"厥象招搖",則"幹"當作"鬥",字形相涉而誤。戴鬥者,頂方如鬥也。'(四)漢書律曆誌雲:"天下號曰高辛氏。"史記索隱:'宋衷曰:"高辛地名,因以為號。"'(五)大戴禮五帝德篇雲:"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

(六)大戴禮雲:"曆日月而迎送之。"

(七)大戴禮雲:"順天之義。"

(八)禮記祭法雲:"帝嚳能敘星辰以著眾。"

(九)周禮大司樂疏引樂緯雲:"顓頊之樂曰五莖,帝嚳之樂曰六英。"注雲:"能為五行之道立根莖。六英者,六合之英。"高誘注淮南子齊俗訓以六英為顓頊樂,禦覽七十九、八十引帝王世紀又雲:"顓頊作樂五英,帝嚳作樂六莖。"白虎通禮樂篇則以六莖屬顓頊,五英屬帝嚳,漢書禮樂誌同。然此自本樂緯。下雲:"顓頊作樂五英","英"當為"莖",蓋傳寫之誤。

(一0)文十八年左傳。"雄"今作"熊","狸"作"狸","恭"作"共"。鐸按:下四人皆以獸為字,則作"雄"者借字也。帝王世紀:"伏羲曰皇雄氏",亦作"黃熊",易林蹇之大過"熊"與"宏"協,是二字音近相通之證。

後嗣薑嫄,履大人跡生姬棄(一)。厥相披頤(二)。為堯司徒(三),又主播種,農植嘉穀(四)。堯遭水災,萬民以濟(五)。故舜命曰後稷(六)。初,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穀,故立以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之興也,以棄代之,至今祀之(七)。

(一)禦覽一百卅五引春秋元命苞雲:"周本薑嫄遊閟宮,其地扶桑,履大跡,生後稷。"史記周本紀雲:"帝舜封棄於邰,號曰後稷,別姓姬氏。"

(二)"披頤"宋書符瑞誌作"枝頤"。按披、枝並"岐"之誤。禦覽三百六十八引春秋元命苞雲:"後稷岐頤自求,是謂好農。蓋象角亢,載上食穀。"王先生雲:'按詩大雅生民:"克岐克嶷","岐嶷"即"岐頤"也。岐者,頭骨隆起而岐出,嶷嶷然高,故象角亢。'鐸按: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二十五雲:'元命苞"歧頤",潛夫論"披頤",皆即詩"岐嶷"之轉借,或本三家詩。'(三)"司徒"當作"司馬"。詩閟宮鄭箋雲:"後稷生而名棄,長大,堯登用之,使居稷官,民賴其功。後雖作司馬,天下猶以後稷稱焉。"疏引尚書刑德放雲:"稷為司馬,契為司徒。"禦覽二百九引尚書中候雲:"稷為大司馬。"論衡初稟篇雲:"棄事堯為司馬,居稷官,故為後稷。"

(四)書呂刑。"植"今作"殖"。鐸按:農,勉也。言勉植嘉穀也。經義述聞三王念孫說。

(五)係辭雲:"臼杵之利,萬民以濟。"

(六)書堯典。

(七)昭廿九年左傳雲:"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禮記祭法雲"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鄭注:"厲山氏或曰有烈山氏。"此合二書言之。

太妊夢長人感己,生文王(一)。厥相四乳(二)。為西伯,興於岐(三)。斷虞、芮之訟而始受命(四)。武王駢齒(五),勝殷遏劉(六),成周道(七)。姬之別封眾多,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邗、茆、祚、祭,周公之也(八)。周、召、虢、吳、隨、邠、方、卬、息(九)、潘(一0)、養、滑、鎬、宮、密、榮、丹、郭(一一)、楊、逢、管、唐、韓、楊、(一二)觚、(一三),欒、甘、鱗虞(一四)、王氏(一五),皆姬姓也(一六)。

(一)禦覽八十四引詩含神霧雲:"大任夢長人感己,生文王。"

(二)禦覽引春秋元命苞雲:"文王四乳,是謂含良。蓋法酒旗,布恩施惠。"

(三)史記周本紀雲:'古公止於岐,少子季曆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說文雲:'。周文王所封。或從山作"岐",因岐山以名之也。'(四)史記劉敬傳雲:"文王為西伯,斷虞、芮之訟始受命。"齊太公世家雲:"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詩人稱西伯受命。"周本紀又雲:"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