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君之治,莫大於道,莫盛於德,莫美於教,莫神於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二),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於本,行起於心。是以上君撫世,先其本而後其末,(三)順(四)其心而理(五)其行。心精(六)苟正(七),則奸匿(八)無所生(九),邪意無所載矣。
(一)鐸按:此文則謂教化既敦,則邪惡不作,故道德為本,仁義為末,而威刑法律又其下焉。綱舉於前,比類發揮於後,亦有以見其思想體係之完整矣。
(二)韓詩外傳五雲:"德也者,苞天地之美。"淮南子說山訓雲:"仁義在道德之包。""苞"與"包"同。
(三)漢書董仲舒傳雲:"天令之謂命,命非聖人不行。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謂情,情非製度不節。是故王者上謹於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
(四)"順"舊作"慎",據治要改。鐸按:荀子仲尼篇"則慎行此道也",成相篇"慎聖人",楊注並雲:'慎,讀為"順"。'又仲尼篇"慎比而不邪",王引之亦謂即禮記王製篇之"順比"。作"慎"者借字,讀正之可也。
(五)"理"意林作"治"。鐸按:說文:"順,理也。"理、順互文耳。
(六)"精"治要作"情"。
(七)"正"舊作"亡",據治要改。
(八)"匿"讀為"慝"。鐸按:此書通以"匿"為"慝"。
(九)舊脫"無"字,"生"作"作",據治要補、改。意林作"奸慝不生"。
夫化變民心也,猶政變民體也。德政加於民,則多滌暢姣好堅強考壽(一);惡政加於民,則多罷癃尪病夭昏劄瘥(二)。故尚書美"考終命",而惡"凶短折"(三)。國有傷明之政,則民多病目;(四)有傷聰之政,則民多病耳(五);有傷賢之政,則賢多橫夭。(六)夫形體骨幹為堅強也(七),然猶隨政變易,又況乎心氣精微不可養哉?詩雲:"敦彼行葦,羊牛勿踐履。方苞方體,惟葉柅柅。(八)"又曰:"鳶飛厲天,魚躍於淵。愷悌君子,胡不作人(九)?"公劉厚德,恩及草木,羊牛六畜,且猶感德(一0),仁不忍踐履生草(一一),則又況於民萌而有不化者乎(一二)?君子修其樂易之德(一三),上及飛鳥,下及淵魚,無(一四)不歡忻悅豫,則又況於士庶而有不仁者乎(一五)?
(一)"滌"當作"條","考"當作"老"。禮記樂記雲:"感條暢之氣。"漢書律曆誌雲:"陰陽萬物,靡不條鬯該成。"顏師古注:'"鬯"與"暢"同。'論衡齊世篇雲:"語稱上世之人,侗長佼好,堅強老壽,百歲左右。""姣"與"佼"通。"考壽"猶言"老壽",詩雝鄭箋雲:"又能昌大其子孫,安助之以考壽,多與福祿。"鐸按:此注"考當作老"與下文鑿枘,當刪。又滌、條古同聲,故周禮秋官"條狼氏"即"滌狼氏"。"滌暢"與"條鬯"並以雙聲取義,尤不可改。
(二)呂氏春秋明理篇子華子曰:"夫亂世之民長短頡百疾,民多疾癘,道多褓繈,盲禿傴尪,萬怪皆生。"高誘注:"尪,短仰者也。"史記平原君傳雲:"有罷癃之病。"說文雲:",曲脛也。古文從王作尪。"周語雲:無夭昏劄瘥之憂。"漢書董仲舒傳雲:"或夭,或壽,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亂之所生,故不齊也。故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紂行暴,則民鄙夭。"
(三)洪範。
(四)"目"舊作"因"。漢書五行誌雲:"傳曰:視之不明,是謂不悊。"又曰:"視氣毀,及人,則多病目者,故有目痾。"
(五)"耳"舊作"身"。五行誌雲:"傳曰:聽之不聰,是謂不謀。"又曰:"聽氣毀,及人,則多病耳者,故有耳痾。"
(六)王先生雲:'"賢多"當作"民多"。'俞樾雲:'"傷賢"疑當作"傷睿",故雲"民多橫夭",即六極所謂凶短折也。凶短折為思不睿之罰,故知當作"傷睿"矣。'(七)史記蔡澤傳雲:"人生百體堅強。"白虎通嫁娶篇雲:"男三十,筋骨堅強。"昭廾五年左傳杜注:"幹,骸骨也。"
(八)行葦。"柅柅"舊成"握握",盧學士改。繼培按:文選蜀都賦:"總莖柅柅",李善注引毛詩雲:"維葉柅柅。"今詩作"泥泥"。陳喬樅魯詩遺說考十六雲:'"維"作"惟",今文皆如此,石經魯詩可證也。盧氏以"握"是"柅"之訛,良確。毛詩釋文"泥泥"下雲:"張揖作苨苨。"今考廣雅釋訓:"苨苨,茂也。""苨苨"亦三家之異文。'(九)旱麓。"厲"今作"戾","愷悌"作"豈弟","胡"作"遐"。李富孫詩經異文釋雲:'毛、鄭皆訓"遐"為"遠",是如字讀。士冠禮注:"胡猶遐也。"胡、遐一聲之轉,文異而義同。'陳奐詩毛氏傳疏雲:'潛夫論作"胡不作人",胡,何也。此三家義。'鐸按:陳說是也。李強三家以同毛,非是。
(一0)"傷聰之政"至此,舊錯在"教化之所致"下,此下又錯入交際篇"消息於心"以下三十三行,明忠篇"忠信未達"以下五行。
(一一)列女傳晉弓工妻曰:"君聞昔者公劉之行乎?羊牛踐葭葦,惻然為民痛之。恩及草木,豈欲殺不辜者乎?"白虎通情性篇雲:"仁者不忍也。"鐸按:劉向習魯詩,可知此亦魯詩說。
(一二)"萌"與"氓"同,注見班祿篇。
(一三)旱麓毛傳訓"豈弟"為"樂易"。鄭箋雲:"君子,謂太王、王季。"鐸按:毛傳本周語下篇單穆公語,陳奐說。
(一四)"無"舊脫。
(一五)舊脫"於"字、"有"字,依上文例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