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深知之(一),皆務正己以為表(二),明禮義以為教,和德氣於未生之前,正表儀於咳笑之後(三)。民之胎也,合中和以成;其生也,立方正以長。是以為仁義之心,廉恥之誌(四),骨著脈通(五),與體俱生,而無麤穢之氣(六),無邪淫之欲。雖放之大荒之外(七),措之幽冥之內,終無違禮之行(八);投之危亡之地,納之鋒鍔之間,終無苟全之心。舉世之人,行皆若此,則又烏所得亡(九)夫奸亂之民而加辟哉(一0)?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形文王,萬邦作孚(一一)。此姬氏所以崇美於前,而致刑措於後也(一二)。
(一)"聖"下脫"人"字,或"明主"二字誤合為"聖"。勸將篇雲:"明主深知之。"鐸按:誌氏姓篇:"吹律定姓,唯聖能之",亦以"聖"為"聖人",蓋非脫字。
(二)禮記緇衣雲:"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三)文六年左傳雲:"引之表儀。"說文雲:"咳,小兒笑也。"
(四)漢書賈誼傳雲:"廉愧之節,仁義之厚。"鐸按:"為"猶"有"也。後漢書循吏仇覽傳:"勸人生業,為製科令,至於果菜為限,雞豚有數。"為、有互文,是其證。又賈誼傳"愧"乃"醜"字之訛,"廉醜"即"廉恥",賈子特變篇正作"廉恥"。箋未晰。
(五)著,讀"根著"之"著"。
(六)周語雲:"麤穢暴虐。"楚辭遠遊雲:"精氣入而麤穢除。"
(七)"大荒"見山海經。
(八)列女傳衛靈夫人曰:"忠臣與孝子,不為昭昭變節,不為冥冥惰行。"論衡書虛篇雲:"世稱柳下惠之行,言其能以幽冥自修潔也。"後漢書馮衍傳雲:"修道德於幽冥之路。"
(九)"亡"疑衍,即"夫"字聲誤。鐸按"亡"疑"中"之壞。周禮師氏:"掌國中失之事",故書"中"為"得"。此蓋一本作"得",一本作"中",後人誤合之耳。
(一0)鐸按:辟,謂刑辟。爾雅釋詁:"辟,罪也。"
(一一)詩文王。"形"今作"刑"。"聲"舊作"馨",據程本改。鐸按:"無馨無臭",嵇康幽憤詩同,蓋魯詩也。程本據毛詩改之,非此書之舊,斷不可從。又漢書揚雄傳甘泉賦引詩"載"作"縡",廣雅釋詁:"縡,事也。"皆本魯詩。陳氏魯詩遺說考十五謂潛夫論仍同毛氏作"載",疑出後人所改,意其或然。
(一二)"也"舊脫。史記周本紀雲:"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錯"是"措"之借。鐸按:下文作"錯"。
是故上聖(一)不務治民事而務治民心,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導之以德,齊之以禮(二),務厚其情而明則務義(三),民親愛則無相害傷之意,動思義則無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四)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強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五)聖人甚(六)尊德禮而卑刑罰(七),故舜先敕契以敬敷五教,而後命皋陶以五刑三居(八)。是故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誅過誤(九),乃以防奸惡而救禍敗,檢淫邪而內正道爾(一0)。
(一)"聖"下舊有"故"字,衍。
(二)並論語。
(三)"則務"二字當作"其"。鐸按:當作"而務明其義"。
(四)"法"字據治要補。
(五)"是故上聖"至此,舊錯在"有傷聰之政"上,今移正。"也"字據治要補。漢書董仲舒傳雲:"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於此,是故南麵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六)"甚"舊作"其",據治要改。
(七)漢書禮樂誌董仲舒對策雲:"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務德教而省刑罰。"
(八)書堯典。
(九)王先生雲:'司,讀為"伺"。'鐸按:"伺"蓋"司"之後出加旁字,說文所無。
(一0)禮記樂記雲:"刑以防其奸。"新語道基篇雲:"檢奸邪,消佚亂。"大戴禮勸學篇雲:"所以防僻邪而道中正也。"內,讀為"納"。
詩雲:"民之秉夷,好是懿德(一)。"故民有心也,猶為種之有園也。遭和氣則秀茂而成實,遇水旱則枯槁而生孽(二)。民蒙善化,則人(三)有士君子之心(四);被惡政,則人有懷奸亂之慮。故善者之養天民也,猶良工之(五)為曲豉也(六)。起居以其時,(七)寒溫得其適(八),則一蔭之曲豉(九)盡美而多量(一0)。其遇(一一)拙工(一二),則一蔭之曲豉皆臭敗而棄捐(一三)。今六合亦由一蔭也(一四),黔首之屬(一五)猶豆麥也,變化雲為(一六),在將者爾。遭良吏則皆懷忠信而履仁厚,遇惡吏則皆懷奸邪而行淺薄(一七)。忠厚積則致太平,奸薄積則致危亡。是以聖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德者所以修己也,威者所以治人也。上智與(一八)下愚之民少,而中庸之民多(一九)。中民之生世也,猶鑠金之在爐也,從篤變化(二0),惟冶所為,方圓薄厚,隨鎔製爾(二一)。
(一)烝民。"夷"今詩作"彝",孟子引詩作"夷"。鐸按:毛詩作"彝",正字;魯詩作"夷",用借字也。書洪範:"是彝是訓",史記宋微子世家引"彝"作"夷"。周禮司尊彝:"祼用雞彝",禮記明堂位作"雞夷",鄭注:'夷,讀為"彝"。'是夷、彝同也。
(二)說文雲:"禽獸蟲蝗之怪謂之蠥。""孽"與"蠥"通。
(三)"人"字據治要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