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明忠(2 / 3)

(一)魯語雲:"夫君人者,其威大矣。"韓非子詭使篇雲:"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內儲說上雲:"有威足以服人,而利足以勸人,故能治之。"呂氏春秋壹行篇雲:"王者之所借以成也何?借其威與其利。非強大則其威不威,其利不利。其威不威,則不足以禁也;其利不利,則不足以勸也。故賢主必使其威利無敵,故以禁則必止,以勸則必為(二)"之"治要作"民"。

(三)鹽鐵論繇役篇:'子曰:"白刃可冒。"'禮記中庸"冒"作"蹈"。漢書李廣後陵傳司馬遷雲:"冒白刃,北首爭死敵。"

(四)漢書晁錯傳雲:"能使其眾蒙矢石,赴湯火。"尹文子大道篇雲:"越王勾踐謀報吳,欲人之勇,路逢怒蛙而軾之。比及數年,民無長幼,臨敵雖湯火不避。"

(五)"野鳥"舊脫,據治要補。

(六)"乎"治要作"哉"。淮南子主術訓雲:"人主處權勢之要,而持爵祿之柄;審緩急之度,而適取予之節。是以天下盡力而不倦。"

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一)。"夫神明之術,具在君身,而君(二)忽之,故令臣鉗口結舌而不敢言(三)。此耳目所以蔽塞,聰明所以不得也。製下之權,日陳君前,而君釋之,故令群(四)臣懈弛而背朝(五)。此威德所以不照(六),而功名所以不建也(七)。

(一)伐柯。

(二)舊脫,依下文例補。

(三)注見賢難篇。

(四)舊作"君"。

(五)"懈弛"注見考績篇。"朝"彙函作"亂"。按淮南子要略雲:"百官背亂,不知所用。"

(六)獨斷雲:"皇者,惶也。盛德煌煌,無所不照。"

(七)漢書晁錯傳雲:"人主所以尊顯,功名揚於萬世之後者,以知術數也。故人主知所以臨製臣下而治其眾,則群臣畏服矣;知所以聽言受事,則不欺蔽矣。"

詩雲:"我雖異事,及爾同僚。我即爾謀,聽我敖敖(一)。"夫惻隱人皆有之(二),是故耳聞啼號之音,無不為之慘淒悲懷而傷心者(三);目見危殆之事,無不為之灼怛驚(四)而赴救之者。君臣義重(五),行路禮輕(六),過耳悟目之交(七),未恩未德,非賢(八)非貴,而猶若此,則又況於北麵稱臣被寵者乎(九)?

(一)板。"敖敖"今作"囂囂",詳賢難篇。鐸按:此魯詩。陳喬樅魯詩遺說考卷十六雲:'"敖敖"毛詩作"囂囂",文與魯異。爾雅釋訓:"敖敖,傲也。"郭璞注以為傲慢賢者。"敖敖"二字,正釋此詩之語。'(二)孟子。

(三)史記張釋之傳雲:"上自倚瑟而歌,意慘淒悲懷。"

(四)"驚"下脫一字。

(五)後漢書何敞傳敞上封事雲:"君臣義重,有不得已也。"

(六)文選蘇子卿詩雲:"誰為行路人?"

(七)詩東門之池毛傳:"晤,遇也。""悟"與"晤"通。

(八)"賢"舊作"貧"。

(九)史記陸賈傳說尉佗曰:"宜郊迎,北麵稱臣。"

是故進忠扶危者,賢不肖之所共願也。誠皆願之而行違者,常苦其道不利而有害,言未得信而身敗爾(一)。曆(二)觀古來愛君憂主敢言之臣,忠信未達,而為左右所鞠按(三),當世而覆被(四),更為否愚惡狀(五)之臣者(六),豈可勝數(七)哉?孝成終沒之日,不知王章之直;孝哀終沒之日,不知王嘉之忠也(八)。此後賢雖有憂君哀主之情,忠誠正直之節(九),然猶且沈吟觀聽行己者也(一0)。

(一)"信"舊作"言",據治要改。莊子外物篇雲:"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新書過秦下篇雲:"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糜沒矣。"淮南子主術訓雲:"效忠者希不困其身。"

(二)鐸按:"曆"治要作"廣",與"曠"同。

(三)"鞠"舊作"掬",據治要改。說文雲:",窮治罪人也。""鞫"與""通,亦作"鞠",詳述赦篇。"鞠按"猶漢書王商傳雲"窮竟考問"也。

(四)按"覆被"猶言"覆冒",詳述赦篇。

(五)治要作"愚惡無狀"。

(六)大戴禮曾子製言中篇雲:"畏之見逐,智之見殺,固不難詘身而為不仁,宛言而為不智。"

(七)"數"字據治要補(八)並見漢書。按嘉傳雲:"嘉死後,上覽其對而思嘉言,複以孔光代嘉為丞相,征用何武為禦史大夫。"是孝哀未嚐不知嘉也。梅福傳雲:"王章資質忠直。"此言"忠直"本之。

(九)漢書傅喜傳雲:"忠誠憂國。"

(一0)後漢書賈複傳雲:"帝召諸將議兵事,未有言,沈吟久之。"文選古詩雲:"沈吟聊躑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