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明忠(3 / 3)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一)。相彼鳥矣,猶求友聲(二)。故人君不開精誠以示賢忠,賢忠亦無以得達。易曰:"王明並受其福(三)。"是以忠臣必待明君乃能顯其節,良吏必得察主乃能成其功(四)。君不明,則大臣隱下而(五)遏忠,又(六)群司舍法而阿貴。(七)(一)易中孚九二。

(二)詩伐木。"忠信未達"至此,舊錯入德化篇。

(三)井九三。

(四)漢書王褒傳聖主得賢臣頌雲:"及其遇明君遭聖主也,運籌合上意,諫諍即見聽,進退得關其忠,任職得行其術。故世必有聖知之君,而後有賢明之臣。"又雲:"聖主必待賢臣而弘功業,俊士亦俟明主以顯其德。"

(五)"而"舊作"不"。

(六)"又"字衍。

(七)商子修權篇雲:"秩官之吏,隱下而漁民。"韓非子奸劫弒臣篇雲:"國有擅主之臣,則群下不得盡智力以陳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阿貴"見上篇。

夫忠言所以為安也,不貢必危;法禁所以為治也,不奉必亂。忠之貢與不貢,法之奉與不奉,其秉(一)皆在於君,非臣下之所能為也。是故聖人求之於己,不以責下(二)。

(一)"秉"與"柄"同。

(二)鐸按:治要有"也"字。

凡為人上,法術明而賞罰必者,雖無言語而勢自治(一)。治勢一成,君自不能亂也,況臣下乎?法術不明而賞罰不必者,雖日號令,然勢自亂。亂勢一成,君自不能治也,況臣下乎?是故勢治者,雖委之不亂;勢亂者,雖懃之不治也(二)。堯、舜恭己無為而有餘,勢治也;胡亥、王莽馳騖而不足(三),勢亂也(四)。故曰:善者(五)求之於勢,弗責於人(六)。是以明王審法度而布教令,不行私以欺法,不黷教以辱命(七),故臣下敬其言而奉其禁,竭其心而稱其職(八)。此由法術明而威權任也。

(一)"故人君"至此,舊錯人交際篇。

(二)商子定分篇雲:"聖人必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為天下師,所以定名分也。名分定,則大詐貞信,民皆願而各自治也。故夫名分定,勢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勢亂之道也。故勢治者不可亂,勢亂者不可治。"

(三)舊脫三字,據治要補。

(四)韓非子難勢篇雲:"堯、舜生而在上位,雖有十桀、紂不能亂者,則勢治也。桀、紂亦生而在上位,雖有十堯、舜而亦不能治者,則勢亂也。故曰:勢治者則不可亂,而勢亂者則不可治也。"漢書揚雄傳雲:"世亂則聖哲馳騖而不足,世治則庸夫高枕而有餘。""恭"治要作"拱"。按"恭己無為"本論語。胡亥當作秦政。史記秦始皇紀雲:"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漢書王莽傳雲:"莽自見前顓權以得漢政,故務自眾事,又好變改製度,政令煩多,當奉行者,輒質問乃以從事,前後相乘,憒眊不渫。莽常禦燈火至明,猶不能勝。"所謂馳騖而不足者也。

(五)善者,當雲"善為國者"。鐸按:此承上言,"善者"即"善為國者",古人語簡質耳。德化篇:"故善者之養天民也,猶良工之為曲豉也。"義與此同。

(六)管子法法篇雲:"凡人君之所以為君者,勢也。故人君失勢,則臣製之矣。勢在下,則君製於臣矣;勢在上,則臣製於君矣。"

(七)管子任法篇雲:"愛人不私賞也,惡人不私罰也,置儀設法以度量斷者,上主也。"商子修權篇雲:"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則治。"

(八)管子正世篇雲:"法立令行,故群臣奉法守職。"

夫術之為道也,精微而神,言之不足,而行有餘;有餘,故能兼四海而照幽冥。權之為勢也,健悍以大,不待貴賤,操之者重;重,故能奪主威而順當世(一)。是以明君未嚐示人術而借下權也(二)。孔子曰:"可與權(三)。"是故聖人顯諸仁,藏諸用(四),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五),然後致其治而成其功。功業效於民,美譽傳於世,然後君乃得稱明,臣乃得稱忠。此所謂明據下作(六),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也(七)。

(一)舊作"也"。

(二)韓非子難三雲:"術者,藏之於胸中,以偶眾端而潛禦群臣者也。"心度篇雲:"主之所以尊者權也。"外儲說右下:'方吾子曰:"吾聞之古禮,行不與同服者同車,不與同族者共家,而況君人者乃借其權而外其勢乎?"'商子修權篇雲:"權製獨斷於君則威。"六韜守土篇雲:"無借人國柄。借人國柄,則失其權。"

(三)論語。孫侍禦據論語"可"上補"未"字。鐸按:此引以證"未嚐借下權",當有"未"字。

(四)易係辭上傳。

(五)係辭下傳。

(六)鐸按:篇首"作"作"起",互文。說文雲:"作,起也。"

(七)治要"金"下有"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