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群吠"注見賢難篇,程本作"群諛",誤。
(一四)史記貨殖傳雲:"凡編戶之民,富相什則卑下之,佰則畏憚之,千則役,萬則仆。"
(一五)漢書匡衡傳雲:"家貧,庸作以供資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雲:"賣庸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調布而求易錢者,非愛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與"傭"通。
(一六)管子明法篇雲:"十至私人之門,不一至於庭。"
(一七)列女傳趙將括母曰:"父子不同,執心各異。"詩小弁雲"君子秉心",鄭箋:"秉,執也。"
(一八)"矣"字舊脫,依上文例補之。
所謂恭者,內不敢傲於室家,外不敢慢於士大夫(一);見賤如貴,視少如長;其禮先入,其言後出(二);恩意無不答,禮敬無不報(三);睹賢不居其上(四),與人推讓;事處其勞,居從其陋,(五)位安其卑,養甘其薄(六)。凡品則不然,內慢易於妻子(七),外輕侮於知友(八);聰明不別真偽,心思不別善醜;愚而喜傲賢,少而好陵長(九);恩意不相答,禮敬不相報;睹賢不相推(一0),會同不能讓(一一);動欲擇其佚,居欲處其安,養欲擅其厚,位欲爭其尊;見人謙讓,因而嗤之(一二),見人恭敬,因而傲之,如是而自謂賢能智能。為行如此,難以稱忠矣(一三)。
(一)"大"字疑衍。上雲:"外蒙譏於士夫。""士夫"與"室家"對。
(二)逸周書官人解雲:"其禮先人,其言後人。"
(三)禮記曲禮雲:"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四)晏子春秋問上雲:"睹賢不居其上,受祿不過其量。"
(五)舊作"德"。
(六)淮南子泰族訓雲:"民交讓,爭處卑;委利,爭受寡;力事,爭就勞。"
(七)"慢易"注見斷訟篇。
(八)說苑尊賢篇:'田忌曰:"申孺為人,侮賢而輕不肖者。"'敬慎篇:'舟綽曰:"輕侮人者義乎?"'(九)隱三年左傳雲:"少陵長。"
(一0)禮記儒行雲:"推賢而進達之。"
(一一)管子八觀篇雲:"時無會同,喪蒸不聚,則齒長輯睦毋自生矣。"注雲:"鄉裏每時當有會同,所以結恩好也。"
(一二)廣韻雲:"嗤,笑也。"按說文雲:",戲笑貌。""嗤"即""字。
(一三)"矣"字舊脫。鐸按:上文雲:"恭者,禮之本也。"則依上下文例,當雲"難以稱禮矣"。今言"稱忠"者,"忠"亦"禮"也。禮記禮器篇雲:"忠信,禮之本也。"是其義。
所謂守者,心也。有度之士(一),情意精專,心思獨睹(二),不驅於險墟之俗(三),不惑於眾多之口(四);聰明懸絕,秉心塞淵(五),獨立不懼,遯世無悶(六),心堅金石(七),誌輕四海,故守其心而成其信。凡器則不然(八),內無持操(九),外無準儀(一0);傾側險詖(一一),求同於世(一二),口無定論,不恒其德(一三),二三其行(一四)。秉操如此,難以稱信矣(一五)。
(一)鐸按:呂氏春秋有度篇:"賢主有度而聽,故不過。"高誘注:"度,法也。"
(二)史記鄒陽傳上梁孝王書雲:"越攣拘之語,馳域外之議,獨觀於昭曠之道。"
(三)"墟"當作"巇"。楚辭九辨雲:"何險巇之嫉妒兮。"七諫怨世雲:"何周道之平易兮,然蕪穢而險戲。"王逸注:'"險戲"猶"傾危"也。'文選廣絕交論李善注引作"險巇"。
(四)史記鄒陽傳上梁孝王書雲:"感於心,合於行,親於膠漆,昆弟不能離,豈惑於眾口哉?"又雲:"不奪於眾多之口。"
(五)詩定之方中。
(六)易大過象詞。
(七)韓非子守道篇雲:"懷金石之心。"後漢書王常傳雲:"心如金石。"大戴禮禮察篇雲:"堅如金石。"
(八)"器"當依上文作"品"。
(九)淮南子人間訓雲:"內有一定之操。"漢書董仲舒傳雲:"所持操或誖繆。"
(一0)韓非子顯學篇雲:"行無常儀。"
(一一)荀子成相篇雲:"讒人罔極,險陂傾側此之疑。"說文雲:"憸,憸詖也。"經典通用"險"。毛詩卷耳序:"無險詖私謁之心",釋文:'崔雲:"險詖,不正也。"'漢書禮樂誌:"貪饕險詖",顏師古注:"言行險曰詖。"楚元王傳劉向封事雲:"壞散險詖之聚",師古雲:"險言曰詖。"翟方進傳:"險詖陰賊",師古雲:"詖,佞也。"敘傳:"趙敬險詖",師古曰:"詖,辯也。一曰佞也。"按說文:"詖,辨論也。古文以為頗字。"王逸注楚辭離騷雲:"頗,傾也。"九歎靈懷篇:"不從俗而詖行兮",王注:'"詖"猶"傾"也。'"險詖"與"傾側"同意。字亦作"陂",漢書景十三王傳:"趙敬肅王彭祖險陂",師古注:"陂,謂傾側也。"
(一二)"世"舊作"心"。
(一三)易恒九三。
(一四)詩氓:"二三其德。"
(一五)"矣"字舊脫。
夫是四行者,其輕如毛,其重如山(一),君子以為易,小人以為難(二)。孔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三)。"又稱"知德者"(四)。俗之偏黨(五),自古而然(六),非乃今也(七)。凡百君子,競於驕僭,貪樂慢傲,如(八)賈一倍(九),以相高(一0)。苟能富貴,雖積狡惡,爭稱譽之(一一),終不見非;苟處貧賤,恭謹(一二),隻為不肖,終不見是。此俗化之所以浸敗,而禮義之所以消衰也。
(一)詩烝民雲:"德輶如毛。"楚策雲:"國權輕如鴻毛,而積禍重於邱山。"鐸按:上引烝民詩發端,此遙應之。
(二)山、難韻。
(三)論語作"斯仁至矣"。後漢書列女傳班昭女誡引與此同。
(四)""論語作"鮮"。按,俗"鮮"字,見廣韻二十八獮,說文作"尟"。
(五)書洪範雲:"無偏無黨。"
(六)昭卅二年左傳雲:"自古以然。"
(七)詩載芟雲:"匪今斯今,振古如茲。""乃今"見邊議篇。
(八)"消息於心"至此,舊錯入德化篇。
(九)"一"當作"三",詩瞻卬雲:"如賈三倍。"
(一0)脫一字。
(一一)史記呂不韋傳雲:"來往者皆稱譽之。"
(一二)以上文例之,"恭謹"上脫二字。
世有可患者三。三者何?曰:情實薄而辭稱厚,念實忽而文想憂(一),懷不來而外克期(二)。不信則懼失賢,信之則詿誤人(三)。此俗士可厭之甚者也。是故孔子疾夫言之過其行者(四),詩傷"蛇蛇碩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顏之厚矣"(五)。
(一)禮記表記雲:"情疏而貌親,在小人則穿窬之盜也。"按"想憂"疑當作"相愛"。
(二)後漢書獨行傳:'範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人。去遊太學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符伯。二人並告歸鄉裏,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裏結言,爾何相信之審耶?"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克"即"克"字,與"刻"通。
(三)漢書文帝紀三年詔曰:"濟北王背德反上,詿誤吏民。"顏師古注:'"詿"亦"誤"也。'按說文:"詿,誤也。誤,謬也。"
(四)論語雲:"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皇侃義疏本"而"作"之"。鐸按:論語泰伯篇:"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論衡問孔篇"而"亦作"之"。此別本用字之異,非"之"與"而"同也。
(五)巧言。
今世俗之交也,未相照察而求深固,探懷扼腕,拊心祝詛(一),苟欲相護論議而已(二),分背之日,既得之後,則相棄忘(三)。或受人恩德,先以濟度(四),不能拔舉,則因毀之,為生瑕釁,(五)明言我不遺力(六),無奈自不可爾(七)。詩雲:"知我如此,不如無生(八)。"先合而後忤(九),有初而無終(一0),不若本無生意,強自誓也(一一)。
(一)燕策:'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二)漢書翟方進傳雲:"胡常與方進同經,心害其能,議論不右方進。方進知之,候伺常大都授時,遣門下諸生至常所問大義疑難,因記其說。如是者久之,常知方進之宗讓己,內不自得。其後居士大夫之間,未嚐不稱述方進。遂相親友。"論議相護,皆如此類矣。
(三)詩穀風雲:"將安將樂,女轉棄予。"又雲:"忘我大德。"
(四)"濟度"注見務本篇。
(五)史記李斯傳雲:"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
(六)趙策雲:"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後漢書盧芳傳雲:"不敢遺餘力,負恩貸。"
(七)淮南子人間訓雲:"夫物無不可奈何,有人無奈何。"高誘注:"事有人材所不及,無奈之何也。"莊子人間世篇雲:"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八)苕之華。
(九)淮南子人間訓雲:"眾人先合而後忤。"
(一0)詩蕩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權輿序雲:"與賢者有始而無終。"
(一一)鐸按:此蓋本魯詩說。詳陳喬樅魯詩遺說考卷十五。
君子屢盟,亂是用長(一)。大人之道,周而不比(二),微言相感(三),掩若同符(四),又焉用盟(五)?孔子恂恂,似不能言者,又稱"誾誾言,惟謹也"(六)。士貴有辭(七),亦憎多口(八)。故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九)。"與其不忠,剛毅木納,尚近於仁(一0)。
(一)詩巧言。鐸按:二語述赦篇亦引之。
(二)論語。
(三)漢書藝文誌論詩賦雲:"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
(四)漢書王莽傳雲:"與周公異世同符。"方言雲:"掩,同也。"鐸按:荀子儒效篇:"晻然若合符節。"義同,言契合無閑也。
(五)鐸按:此亦本魯詩說。詳魯詩遺說考卷十一。
(六)論語作"便便言,惟謹爾"。按漢書萬石君石奮傳雲:"僮仆欣欣如也,唯謹。"顏師古注:'欣,讀與"誾誾"同。'奮傳文本論語,論語古本蓋有作"誾誾"者。史記孔子世家作"辯辯",誾、辯或字形相近而誤。鐸按:論語鄉黨篇鄭注:"便便,辯也。"便、辯古同聲而通用,故史記作"辯辯"。此作"誾誾",蓋涉鄉黨下文"誾誾如也"而誤記也。至萬石君傳"欣欣如也",正"誾誾如也"之異文。而綴以鄉黨上文"惟謹"者,亦如後世碎金集錦耳。汪說失之。
(七)襄卅一年左傳雲:"子產有辭,諸侯賴之。"
(八)孟子雲"士憎茲多口",趙注:"離於凡人而為士者益多口",破"憎"為"增",此則從本訓。鐸按:憎惡義為長。翟灝四書考異雲:'憎多口,即論語"禦人口給,屢憎於人"之意。'(九)論語。
(一0)論語。"納"今作"訥"。鐸按:此即"君子欲訥於言"之"訥",謂言語遲鈍。作"納"蓋草書形誤。
嗚呼哀哉!凡今之人(一),言方行圓(二),口正心邪,行與言謬,心與口違(三);論古則知稱夷、齊、原、顏,言今則必官爵職位;虛談則知以德義為賢,貢薦則必閥閱為前(四)。處子雖躬顏、閔之行(五),性勞謙之質(六),秉伊、呂之才,懷救民之道,(七)其不見資於斯世也,亦已明矣!
(一)詩召旻雲:"於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嗚呼"與"於乎"同。
(二)韓非子解老篇雲:"所謂方者,內外相應也,言行相稱也。"
(三)淮南子齊俗訓雲:"言與行相悖,情與貌相反。"逸周書官人解雲:"言行不類,終始相悖,外內不合,雖有假節見行,曰非成質者也。"
(四)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雲:"明其等曰伐,積功曰閱。"伐,閥古今字。後漢書韋彪傳雲:"士宜以才行為先,不可純以閥閱。"鐸按:"閥閱"上疑脫"以"字。
(五)漢書律曆誌雲:"陛下躬聖",顏師古注:"躬聖者,言身有聖德也。"
(六)易謙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七)孟子雲:"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