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史記鄒陽傳獄中上梁孝王書語。
(九)"背"舊作"輩"。漢書張耳陳餘傳讚雲:"何鄉者慕用之誠,後相背之盩也?"
(一0)襄廿六年左傳:'伊戾騁告公曰:"太子將為亂,既與楚客盟矣。"公曰:"為我子,又何求?"對曰:"欲速。"'(一一)詩穀風雲:"遑恤我後。""恤"與"恤"同。
(一二)史記韓安國傳。
(一三)"賑"當作"振"。"振窮"注見遏利篇。
(一四)漢書翟方進傳。
(一五)"忠良"見實貢篇注。
(一六)韓非子顯學篇雲:"授車就駕,而觀其末塗。"漢書晁錯傳雲:"及其末塗之衰也。"
(一七)漢書元帝紀永光元年詔曰:"壬人在位,而吉士雍蔽。"顏師古注:'雍,讀曰"壅"。'擁、壅古字通。後漢書朱暉後穆傳崇厚論雲:"務進者趨前而不顧後,榮貴者矜己而不待人,智不接愚,富不賑貧,貞士孤而不恤,賢者厄而不存,故田蚡以尊顯致安國之金,淳於以貴埶引方進之言。夫以韓、翟之操,為漢之名宰,然猶不能振一貧賢,薦一孤士,又況其下者乎?"此文本之。
(一八)"照察"見愛日篇注。
且夫怨惡之生(一),若二人偶焉(二)。苟相對也,恩情相向,推極其意,精誠相射,貫心達髓(三),愛樂之隆(四),輕相為死(五),是故侯生、豫子刎頸而不恨。苟相背也,心情乖(六),推極其意,分背奔馳,窮東極西,心尚未快(七),是故陳餘、張耳老相全滅而無感痛(八)。從此觀之,交際之理,其情大矣。非獨朋友為然,君臣夫婦亦猶是也。當其歡也,父子不能閑;及其乖也,怨讎不能先。是故聖人常慎微以敦其終(九)。
(一)王先生雲:'"怨惡"當作"恩怨"。恩者相對也,怨者相背也。'(二)禮記中庸:"仁者,人也。"鄭注:'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新書匈奴篇雲:"薄使付酒錢,時人偶之。"
(三)漢書鄒陽傳雲:"太後厚德長君,入於骨髓。"
(四)史記張丞相傳雲:"鄧通方隆愛幸,賞賜累巨萬。"
(五)史記陳餘傳雲:"安在其相為死!"荀子議兵篇雲:"政修,則民親其上,樂其君,而輕為之死。"
(六)""即"互"字。漢書外戚傳杜欽說王鳳曰:"輕細微眇之漸,必生乖忤之患。"王商傳雲:"父子乖迕。"後漢書樂恢傳:'經曰:"天地乖互。"'忤、迕、互並通。
(七)"快"舊作"決"。易艮六二:"其心不快。"
(八)見史記。"全"諸子品節作"吞"。孫侍禦雲:'當作"殄"。'繼培按:"全"蓋"禽"字之壞。史記淮陰侯傳:'蒯生曰:"常山王、成安君,此二人相與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卒相禽"漢書蒯通傳作"卒相滅亡"。鐸按:汪說近是。陳深諸子品節好改古書,不出明人陋習,自不足據。
(九)注見慎微篇。
富貴未必可重,貧賤未必可輕。人心不同好(一),度量相萬億(二)。許由讓其帝位(三),俗人有爭縣職(四),孟軻(五)辭祿萬鍾(六),小夫貪於升食(七)。故曰:鶉鷃群遊,終日不休,亂舉聚跱,不離蒿茆(八)。鴻鵠高飛,雙別乖離(九),通千達萬,誌在陂池(一0)。鸞鳳翱翔黃曆之上(一一),徘徊太清之中,(一二)隨景風而飄颻(一三),時抑揚以從容(一四),意猶未得,喈喈然長鳴(一五),蹶號振翼,陵朱雲,薄鬥極(一六),呼吸陽露,曠旬不食(一七),其意尚猶嗛嗛如也(一八)。三者殊務,各安所為。是以伯夷采薇而不恨(一九),巢父木棲而自願(二0)。由斯觀諸,士之誌量,固難測度(二一)。凡百君子(二二),未可以富貴驕貧賤,謂貧賤之必我屈也(二三)。
(一)注見夢列篇。
(二)史記司馬相如傳雲:"人之度量相越,豈不遠哉?"
(三)莊子讓王篇雲:"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
(四)韓非子五蠹篇雲:"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是以人之於讓也,輕辭古之天子,難去今之縣令者,薄厚之實異也。"
(五)"孟軻"二字舊空,據程本。
(六)孟子。
(七)億、職、食韻。小夫,即孟子所謂"小丈夫"也。"升"當作"鬥"。漢書百官公卿表:"百石以下有鬥食、佐史之秩",顏師古注:'漢官名秩簿雲:"鬥食,月俸十一斛。"一說,鬥食者,歲俸不滿百石,計日而食一鬥二升,故雲鬥食。'漢隸"鬥"作""。、升字形相近,往往致誤。論衡治期篇:"吏百石以上,若升食以下",誤與此同。
(八)遊、休、茆韻。莊子逍遙遊篇:"斥鴳曰: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釋文:'"鴳"字亦作"鷃"。司馬雲:"鴳,鴳雀也。"'周禮醢人:"茆菹",注雲:'鄭大夫讀"茆"為"茅"。'此亦當讀為"茅"。
(九)文選蘇武詩雲:"黃鵠一遠別,千裏顧徘徊。何況雙飛龍,羽翼臨當乖!"藝文類聚卅蘇武報李陵書雲:"乖離邈矣,相見未期。"
(一0)飛、離、池韻。禮記月令雲:"毋漉陂池",鄭注:"畜水曰陂,穿地通水曰池。"按說苑政理篇雲:"鴻鵠高飛,不就汙池。何則?其誌極遠也。"是陂池非鴻鵠誌矣。"陂池"當為"天池"。史記陳涉世家:'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索隱引屍子雲:"鴻鵠之鷇,羽翼未合,而有四海之心。"漢書張良傳:'高祖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裏,羽翼已就,橫絕四海。"'莊子逍遙遊篇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一一)"黃曆"疑"萬仞"之誤。淮南子覽冥訓雲:"鳳皇曾逝萬仞之上,翱翔四海之外。"鹽鐵論毀學篇雲:"翱翔萬仞。"
(一二)淮南子精神訓雲:"遊於太清。"後漢書蔡邕傳章懷注:"太清,謂天也。"
(一三)爾雅釋天疏引屍子仁義篇述太平之事雲:"其風春為發生,夏為長嬴,秋為方盛,冬為安靜,四氣和為通正。此之為永風。"按"永"爾雅作"景"。禦覽八百廿引符瑞圖雲:"祥風者,瑞風也。一曰景風。"
(一四)中、容韻。楚辭懷沙王逸注:"從容,舉動也。"
(一五)詩卷阿雲:"雝雝喈喈。"
(一六)淮南子人間訓雲:"奮翼揮,淩乎浮雲,背負青天,膺摩赤霄。"高誘注:"赤霄,飛雲也。""鬥"舊作"升"。按爾雅釋地雲:"北戴鬥極為空桐。"
(一七)得、翼、極、食韻。楚辭遠遊雲:"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惜誓雲:"吸眾氣而翱翔",王逸注:"眾氣,謂朝霞、正陽、淪陰、沆瀣之氣也。"
(一八)續漢書五行誌雲:"言永樂雖積金錢,慊慊常若不足。""嗛嗛"與"慊慊"同。
(一九)史記。
(二0)皇甫謐高士傳雲:"巢父,堯時隱人也。年老,以樹為巢而寢其上,故人號之曰巢父。"淮南子泰族訓雲:"山居木棲。"
(二一)禮記禮運雲:"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
(二二)詩雨無正。
(二三)史記魏世家雲:'魏文侯子擊逢文侯之師田子方於朝歌,引車避,下謁。田子方不為禮。子擊因問曰:"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貧賤者,行不合,言不用,則去之楚、越,若脫然。奈何其同之哉?"'詩雲:"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一)。"世有大難(二)者四,而人莫之能行也,一曰恕,二曰平,三曰恭,四曰守。夫恕者仁之本也(三),平者義之本也(四),恭者禮之本也(五),守者信之本也(六)。四者並立,四行乃具,四行具存,是謂真賢。四本不立,四行不成,四行無一,是謂小人。
(一)烝民。
(二)"難"舊作"男"。
(三)大戴禮衛將軍文子篇:'孔子曰:"恕則仁也。"'家語顏回篇:'回曰:"一言而有益於仁,莫如恕。"'孟子雲:"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說苑貴德篇雲:"夫仁者必恕然後行。"
(四)管子水地篇雲:"至平而止,義也。"
(五)易係辭上傳雲:"禮言恭。"說苑雜言篇:'孔子曰:"不恭無禮。"'(六)僖廿八年左傳晉筮史雲:"信以守禮。"成二年傳:'孔子曰:"信以守器。"'十五年傳申叔時雲:"信以守禮。"十六年傳申叔時雲:"信以守物。"九年傳:'範文子曰:"信以守之。"'襄十一年傳魏絳語同。昭五年、六年傳叔向並雲:"守之以信。"
所謂恕者,君子之人,論彼恕於我(一),動作消息於心(二);己之所無,不以責下,我之所有,不以譏彼(三);感己之好敬也,故接士以禮,感己之好愛也,故遇人有恩(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五);善人之憂我也,故先勞人(六),惡人之忘我也,故常念人(七)。凡品則不然,論人不恕己(八),動作不思心(九);無之己而責之人,有之我而譏之彼(一0);己無禮而責人敬,己無恩而責人愛;貧賤則非人初不我憂也,富貴則是我之不憂人也。行己若此(一一),難以稱仁矣。
(一)王先生雲:'"彼"下脫"則"字。'(二)易豐彖曰:"與時消息。"王先生雲:'"消息"疑"則思"之誤。'鐸按:王說是。下文雲:"凡品則不然,動作不思心。"即其證。
(三)淮南子主術訓雲:"有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
(四)孟子雲:"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五)論語。
(六)春秋繁露楚莊王篇雲:"今晉不以同姓憂我,而強大厭我,我心望焉。"淮南子泛論訓雲:"以勞天下之民",高誘注:'"勞"猶"憂"也。'(七)詩晨風雲:"忘我實多。"方言雲:"念,常思也。"
(八)漢書成帝紀建始元年詔曰:"凡事恕己。"
(九)書洪範"五曰思",今文尚書作"思心"。漢書五行誌雲:"思心者,心思慮也。"
(一0)晏子春秋問上雲:"有之己,不難非之人,無之己,不難求之人。"春秋繁露仁義法篇雲:"夫我無之求諸人,我有之而非諸人,人之所不能受也。"
(一一)論語雲:"其行己也恭。"
(二)詩大東雲:"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程本"矢"作"礪"。大戴禮五帝德雲:"日月所照,莫不砥礪。"鐸按:士禮居舊藏明刻本作"砥",費士璣跋雲:',古矢字。即詩"周道如砥,其直如矢",陳刻改作砥礪。'(三)注見論榮篇。王先生雲:'"誌行"疑當作"埻的"。'鐸按:誌行乃論士之埻的。下文"平議無埻的"以射喻,此以實言,語異義同,不當改此就彼。
(四)韓非子奸劫弒臣篇雲:"人主誠明於聖人之術,而不苟於世俗之言,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魏策:'魏文侯曰:"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揚人之醜者,而參驗之。"'(五)漢書楊敞傳楊惲報孫會宗書雲:"竊恨足下不深惟其終始,而猥隨俗之毀譽也。"楚辭九辨雲:"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毀譽之昧昧!"禮記曲禮雲:"毋雷同。"漢書楚元王傳劉歆移書太常博士雲:"雷同相從,隨聲是非。"
(六)錯,"措"之借。
(七)書洪範雲:"無偏無頗。"
(八)王侍郎雲:'"惑"疑"忒"。書洪範雲:"民用僭忒。"'(九)哀廿四年左傳雲:"公如越,得太子適郢。"杜注:"得,相親說也。"
(一0)說文雲:"訂,平議也。"後漢書樊宏後準傳雲:"願以臣言下公卿平議。""埻的"舊作"惇均"。按說文雲:"埻,射臬也。讀若準。臬,射準的也。"一切經音義一引通俗文雲:"封堋曰埻,埻中木曰的。"
(一一)管子重令篇雲:"阿貴事富。"禮記儒行雲:"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
(一二)"苟"字疑衍。鐸按:上下文對句,字數皆相等,此不當少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