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見三式篇。
(二)荀子議兵篇作"彼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
(三)易蹇六二:"王臣蹇蹇。"詩烝民雲:"夙夜匪解。""箴規"見明闇篇注。
(四)毛詩山有樞序雲:"政荒民散,將以危亡。"
(五)詩四月雲:"亂離瘼矣。"
(六)"愛"下脫二字。
(七)孟子雲:"陷溺其民。"
(八)墨,讀為"默"。說文雲:'默,讀若"墨"。'漢書李陵傳:"陵墨不應。"田蚡傳:"嬰墨墨不得意。""墨"皆"默"之省。
(九)論語。
(一0)文子微明篇雲:"次五有德人。"
'且夫一國盡亂,無有安身(一)。詩雲:"莫肯念亂,誰無父母(二)。"言將皆為害,然有親者憂將深也。是故賢人君子,既憂民,亦為身作(三)。夫蓋滿於上(四),沾溥在下(五),棟折榱崩,懼有厥患(六)。故大屋移傾(七),則下之人不待告令,各爭其柱之(八)。仁者兼護人家者,且自為也。易曰:"王明並受其福(九)。"是以次室倚立而歎嘯(一0),楚女揭幡而激王(一一)。仁惠之恩,忠愛之情,固能已乎(一二)?'(一)呂氏春秋諭大篇雲:"天下大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皆亂,無有安身。"亦見務大篇。
(二)沔水。鐸按:此二句愛日篇亦引。毛傳雲:"京師者,諸侯之父母也。"陳奐詩毛氏傳疏雲:"此不以父母為京師,本三家詩。"陳喬樅謂魯詩義,說見魯詩遺說考十。
(三)"作"字誤。鐸按:爾雅釋言:"作,為也。""亦為身作",與下文"且自為也"義同。
(四)鐸按:滿,讀為"漫"。方言十三:"漫,敗也。濕敝為漫。"郭注:"漫,謂水潦漫澇壞屋也。"或曰:"滿"當為"漏",字之誤也。說文:",屋穿水下也。"書傳皆以"漏"為之。
(五)鐸按:"溥"當為"濡"。隸書"濡"字或作"",因誤為"溥"。"沾濡"即"沾濡"。屋漏於上,則人沾濡在下矣。
(六)魯語:'叔孫穆子曰:"夫棟折而榱崩,吾懼壓焉。"'(七)說文雲:"陊,落也。,仄也。""移傾"即"陊"假借字。
(八)"其"當作"共"。柱,謂榰柱之。太玄經上次七:"升於顛台,或柱之材。"或雲:"其"當為"榰",聲之誤也。亦作"枝柱",後漢書崔駰後實傳雲:"枝柱邪傾。"楊震傳雲:"宮殿垣屋傾倚,枝柱而已。"又章帝紀元和元年詔雲:"支柱橋梁。""支"與"枝"同。鐸按:或說是也。俗音訛。
(九)井九三。
(一0)"立"當作"柱"。列女傳雲:"魯漆室女,當穆公時,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嘯。旁人聞之,莫不為之慘者。"續漢書郡國誌:"東海郡蘭陵有次室亭",劉昭注:'地道記曰:"故魯次室邑。"列女傳"漆室之女"或作"次室"。'按論衡實知篇亦作"次室"。鐸按:禦覽四百八十八引列女傳作"七室",注雲:"一邑七宮也。"古以"漆"為"七",見墨子貴義篇。梁端列女傳校注雲:"漆、次一聲之轉。"
(一一)亦見列女傳。"揭幡"作"持幟"。按漢書鮑宣傳:'王鹹舉幡太學下,曰:"欲救鮑司隸者會此下。"'後漢書虞詡傳:"詡子顗與門生百餘人,舉幡候中常侍高梵車,訴言枉狀。"鐸按:此見列女傳辯通傳楚處莊侄傳。
(一二)鐸按:"固"與"顧"同。"顧"猶"豈"也。訓見助字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