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釋難(2 / 3)

(二)"自必"以下,文有脫誤。

庚子曰:"周公知管、蔡之惡,以相武庚(一),使肆厥毒,從而誅之,何不仁也?若其不知,何不聖也?二者之過,必處一焉(二)。"

(一)舊脫,孫侍禦補。史記管蔡世家雲:"二人相紂子武庚、祿父,治殷遺民。"

(二)本孟子。鐸按:公孫醜下篇:'陳賈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潛夫曰:"書二子挾庚子父以叛(一),然未知其類之與?抑抑相反(二)?且天知桀惡而帝之夏,又知紂惡而王之殷,使虐二國,殘賊下民,多縱厥毒,滅其身(三),亦可謂不仁不知乎?"

(一)王先生雲:'"庚子父"當是武庚祿父,"庚"上脫"武"字,"子"是"祿"之蝕而僅存者。'繼培按:管蔡世家雲:"管叔、蔡叔疑周公為之不利於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漢書翟方進傳雲:"昔成王幼,周公攝政,而管、蔡挾祿父以叛。"

(二)文有脫誤。

(三)"滅"上脫一字。韓詩外傳十:'公子晏子曰:"昔者,桀殘賊海內,賦歛無度,萬民甚苦。是故湯誅之,為天下戮笑。"'白虎通禮樂篇雲:"殷紂為惡日久,其惡最甚,斮涉刳胎,殘賊天下。"孟子雲:"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

庚子曰:"不然。夫桀、紂者,無親於天,故天任之(一)而勿憂(二),誅之而勿哀。今管、蔡之與周公也,有兄弟之親,有骨肉之恩(三),不量能而使之,不堪命而任之,故曰異於桀、紂(四)之與天也。"

(一)舊脫。

(二)晉語雲:"輕其任而不憂其危。"

(三)漢書五行誌:'董仲舒雲:"多兄弟親戚骨肉之連。"'(四)舊脫。

潛夫曰:"皇天無親(一),帝王繼體之君(二),父事天。王者為子,故父事天也(三)。率土之民,莫非王臣也(四)。將而必誅(五),王法公也。無偏無頗(六),親疏同也(七)。大義滅親(八),尊王之義也。立弊之天為周公之德因斯也(九)。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一0)。"

(一)僖六年左傳引周書。

(二)"繼體"注見五德誌。

(三)漢書郊祀誌:'王莽奏言:"王者父事天,故爵稱天子。"'白虎通爵篇雲:"爵所以稱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

(四)詩北山。

(五)昭元年公羊傳。

(六)書洪範。

(七)公、同韻。

(八)隱四年左傳。

(九)文有脫誤。

(一0)易係辭下傳。義、斯、知韻。

秦子問於潛夫曰:'耕種,生之本也;學問,業之末也。老聃有言:"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而孔子曰:"耕也,餒在其中;學也,祿在其中(一)。"敢問(二)今使舉世之人,釋耨耒而程相群於學,何如(三)?'(一)論語。

(二)"敢"舊作"敦",據程本。

(三)鐸按:"程"、"群"二字疑當互易。家語儒行解:"程功積事",王肅注:'"程"猶"效"也。'"群相程於學",言群起而相效於學也。

潛夫曰:'善哉問!君子勞心,小人勞力(一)。故孔子所稱,謂君子爾。今以目所見,耕,食之本也。以心原道,即(二)學又耕之本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三)。"天反德者為災(四)。'(一)襄九年左傳知武子語。

(二)"即"與"則"同。

(三)說卦傳。

(四)此語上下有脫誤。當設為問辭,下乃答之。宣十五年左傳雲:"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此文蓋用其說。

潛夫曰:'嗚呼!而未之察乎?吾語子。夫君子也者,其賢宜君國而德宜子民也(一)。宜處此位者,惟仁義人,故有仁義者,謂之君子。昔荀卿有言:"夫仁也者愛人,愛人,故不忍危也;義也者聚人,聚人,故不忍亂也(二)。"是故君子夙夜箴規,蹇蹇匪懈者,(三)憂君之危亡(四),哀民之亂離也(五)。故賢人君子,推其仁義之心,愛(六)之君猶父母也,愛居世之民猶子弟也。父母將臨顛隕之患,子弟將有陷溺之禍者(七),豈能墨乎哉(八)!是以仁者必有勇(九),而德人必有義也(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