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詩十月之交雲:"徹我牆屋。"趙策:'孟嚐君曰:"毋發屋室。"'按"發"字與上複,此當讀為"廢"。說文雲:"廢,屋傾也。"鐸按:下"發"字不誤,上"發"字當為"癹"。說文:"癹,以足蹋夷艸。"引春秋傳曰:"癹夷崇之。"今隱六年左傳作"芟夷",杜注:"芟,刈也。"癹、芟義近。"癹民禾稼",猶言"刈民禾稼"耳。後漢書西羌傳:"乃遂刈其禾稼,發徹室屋",即本此文,是其明證矣。"癹"作"發"者,世人多見"發",少見"癹",故"癹"訛而為"發",或改為"芟",班固答賓戲:"夷險發荒",一作"芟荒",尤其著例。此"癹"字若不誤為"發",則校者亦必改為"芟"。古書有因字誤,而轉足考見舊本者,此類是已。夫屋可言發(鹽鐵論散不足篇"發屋賣業"是),而禾稼不可言發。汪不訂上句之誤,而輒改下讀,蓋泥於廢、芟之本訓,而適忘成十三年左傳有"芟夷我農功"之文。故有待今日之補苴也。
(一二)漢書趙充國傳雲:"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壁。"呂氏春秋似順論雲:"往而夷夫壘",高誘注:"夷,平也。"
(一三)漢書荊王劉賈傳雲:"入楚地,燒其積聚,以破其業。"高帝紀雲:"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後漢書循吏仇覽傳雲:"勸人生業,為製科令,至於果菜為限,豕有數。"
(一四)鐸按:"其"猶"之"也。此言太守令長強驅其民,使與之入居內郡也。本書之、其多互用,上文"此之感天致災",以"之"為"其",猶此以"其"為"之"矣。
(一五)詩雨無正雲:"鼠思泣血。""叫號"見救邊篇。
(一六)鐸按:漢書賈誼傳:"其次廑得舍人",注:"廑,劣也。"周語:"餘一人僅亦守府",注:'"僅"猶"劣"也。'謹、廑、僅並字異而義同。
(一七)"威"舊作"滅",據程本改。韓非子六反篇雲:"吏威嚴而民聽從。"
(一八)"摯"疑"違",字形相近而誤。鐸按:二字形遠,無緣致誤。此疑當作"敢有不慹"。說文:"慹,怖也。"言敢有不懼耳。汪說失之。
(一九)"匱"舊作"遺"。鐸按:此篇"匱"誤作"遺",凡三見。說詳上。
(二0)呂氏春秋貴直論:'狐援曰:"吾今見民之洋洋然東走,而不知所處。"'或雲:此"東"疑"奔"之誤。後漢書隗囂傳討王莽檄雲:"生者則奔亡流散,幼孤婦女,流離係虜。"鐸按:寇發於西,故人民東走,下文兗、豫、荊、揚,皆在幷、涼之東也。"東"字不誤。
(二一)後漢書馮衍傳雲:"四垂之人,肝腦塗地,死亡之數,不啻大半。"漢書高帝紀韋昭注:"凡數,三分有二為太半,有一分為少半。"
(二二)意林雲:"邊境牛羊,不可久荒。""牛羊"即上文"太半"之誤。"丘"舊作"兵",據敘錄改。後漢書梁統後冀傳雲:"包含山藪,遠帶丘荒。"文選陸士衡歎逝賦雲:"城闕之丘荒。"隸釋廣漢太守沈子琚綿竹江堰碑雲:"躬耕者少,溉田"。""即"丘荒"。按廣雅釋詁雲:"丘,空也。"漢書息夫躬傳"丘亭",後漢書龐參傳"丘城",皆取此義。西羌傳虞詡疏曰:"眾羌內潰,郡縣兵荒。""兵荒"疑亦"丘荒"之誤。
(二三)後漢書西羌傳雲:"羌既轉盛,而二千石令長多內郡人,並無戰守意,皆爭上徙郡縣,以避寇難。朝廷從之,遂移隴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陽,北地徙池陽,上郡徙衙。百姓戀土,不樂去舊,遂乃刈其禾稼,發徹室屋,夷營壁,破積聚。時連旱蝗饑荒,而驅踧劫略,流離分散,隨道死亡。或棄捐老弱,或為人仆妾,喪其大半。"皆本此文。
夫土地者,民之本也,誠不可久荒以開敵心(一)。且扁鵲之治病也(二),審閉結(三)而通鬱滯(四),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五)故病愈而名顯。伊尹之佐湯也,設輕重而通有無,損積餘以補不足,故殷治而君尊(六)。賈誼痛於偏枯躄痱之疾(七)。今邊郡千裏,地各有兩縣,戶財置數百(八),而太守周回萬裏,空無人民,美田棄而莫墾發(九);中州內郡(一0),規地拓(一一)境,不能半(一二)邊,而口戶百萬(一三),田畝一全(一四),人眾地荒,無所容足(一五),此亦偏枯躄痱之類也。
(一)"開敵心"舊作"開墾",據意林改。敘錄亦雲:"今又丘荒,慮必生心。"列女傳晉獻驪姬雲:"邊境無主,則開寇心。夫寇生其心,民嫚其政,國之患也。"按晉語"開"作"啟"。漢避景帝諱,以"啟"為"開"。
(二)史記雲:"扁鵲者,姓秦氏,名越人。"
(三)漢書藝文誌論經方雲:"通閉解結,反之於平。"
(四)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黃帝曰:"鬱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滯"字舊脫,據意林補。淮南子俶真訓雲:"血脈無鬱滯。"
(五)素問三部九候論:'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六)管子地數篇雲:"昔日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湯有七十裏之薄,而用有餘。伊尹善通移輕重,開闔決塞,通於高下徐疾之策,坐起之費時也。"
(七)新書解縣篇雲:"天下非特倒縣而已也,又類躄,且病痱。夫躄者一麵病,痱者一方痛。"說文雲:"痱,風病也。,半枯也。"素問生氣通天論雲:"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八)漢書文帝紀二年顏師古注:'"財"與"纔"同。'(九)漢書劉屈犛傳雲:"興美田以利子弟賓客。"
(一0)漢書司馬相如傳大人賦雲:"在乎中州",顏師古注:"中州,中國也。""內郡"注見救邊篇。
(一一)"拓"與"柝"同。
(一二)"半"舊作"生",孫侍禦改。
(一三)"口戶"疑倒。
(一四)王先生雲:'"全"當作"金",謂直貴也。古以一斤為一金。'繼培按:"一"蓋"不"字之壞。管子禁藏篇雲:"戶籍田結者,所以知貧富之不貲也。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備然後民可足也。""不全"即"不備"之謂。鐸按:汪說近是。
(一五)荒"當為"狹"。商子算地篇雲:"地狹而民眾者,民勝其地。"來民篇雲:"土狹而民眾。"史記貨殖傳雲:"地小人眾。"又雲:"土地小狹民人眾。"鹽鐵論園池篇雲:"三輔迫近於山河,地狹人眾。"皆其證也。通典一引崔實政論雲:"今青、齊、兗、冀,人稠土狹,不足相供,而三輔左右及涼、幽州內附近郡,皆土曠人稀,厥田宜稼,悉不肯墾。今宜徙貧民不能自業者於寬地,此亦開草辟土振民之術也。"晏子春秋雜下雲:"不得容足而寓焉。"
周書曰:"土多人少,莫出其材,是謂虛土,可襲伐也。土少人眾,民非其民,可匱(一)竭也。"是故土地人民必相稱也(二)。今邊郡多害而役劇(三),動入禍門(四)。不為興利除害,有以勸之,則長無與複之(五),而內(六)有寇戎之心(七)。西羌北虜,必生窺欲,誠大憂也。
(一)"匱"舊作"遺"。
(二)逸周書文傳解雲:"土多民少,非其土也。土少人多,非其人也。"又雲:'開望曰:"土廣無守可襲伐,土狹無食可圍竭。二禍之來,不稱之災。"'孔晁注:"政以人土相稱為善也。"禮記王製雲:"凡居民,量地以製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也。"尉繚子兵談篇雲:"量土地肥磽而立邑,建城稱地,以城稱人,以人稱粟。三相稱,則內可以固守,外可以戰勝。"商子來民篇雲:"地方百裏者,山陵處什一,藪澤處什一,溪穀流水處什一,都邑蹊道處什一,惡田處什一,良田處什四。此食作夫五萬。其山陵溪穀藪澤,可以給其材,都邑蹊道,足以處其民。先王製土分民之律也。今秦之地,方千裏者五,而穀土不能處二,田數不滿百萬,其藪澤溪穀名山大川之財物貨寶,又不盡為用。此人不稱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