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實邊(1 / 3)

夫製國者,必照察遠近之情偽(二),預禍福之所從來(三),乃能盡群臣之筋力(四),而保興其邦家(五)。

(一)鐸按:驅民內遷,前二篇已斥其謬矣。非但不可遷也,更當勸民往實之。此篇闡發實邊之要義。

(二)僖廿八年左傳雲:"民之情偽,盡知之矣。"

(三)"預"下脫一字。說苑權謀篇雲:"知命者預見存亡禍福之原。"呂氏春秋召類篇雲:"禍福之所自來,眾人以為命焉,不知其所由。"

(四)莊子徐鬼篇雲:"筋力之士矜難。"

(五)詩瞻彼洛矣雲:"保其家邦。"

前羌始叛,草創新起,器械未備,虜或持銅鏡以象兵,或負板案以類楯,惶懼擾攘,未能相持。一城易製爾(一),郡縣皆大熾(二)。及百姓暴被殃禍,亡失財貨,人哀奮怒,各欲報讎(三),而將帥皆怯劣軟弱,不敢討擊,但坐調文書,以欺朝廷(四)。實殺民百則言一,殺虜一則言百;或虜實多而謂之少,或實少而謂之多(五)。傾側巧文,要取便身利己,而非獨憂國之大計,哀民之死亡也(六)。

(一)禦覽三百五十七作"遑遽擾攘,未能相一,誠易製也"。

(二)後漢書西羌傳論雲:"永初之閑,群種蜂起。自西戎作逆,未有陵斥上國若斯其熾也。"詩六月雲:"玁狁孔熾",毛傳:"熾,盛也。"續漢書五行誌雲:"奸慝大熾。"王先生雲:'"郡縣"下有脫文,宜言郡縣不為意以至寇熾之事。'(三)"哀"當作"褱",與"懷"同。史記司馬相如傳喻巴蜀檄雲:"人懷怒心,如報私讎。"

(四)史記李斯傳雲:"高聞其文書相往來。"漢書匈奴傳顏師古注:"調,發也。"

(五)後漢書皇甫規傳雲:"羌戎潰叛,不由承平,皆由邊將失於綏禦,乘常守安,則加侵暴,苟競小利,則致大害,微勝則虛張首級,軍敗則隱匿不言。"按規所言,乃永和時事,而情狀正與此同。漢書王莽傳田況上言亦雲:"盜賊始發,其原甚微,非部吏、伍人所能禽也。咎在長吏不為意,縣欺其郡,郡欺朝廷,實百言十,實千言百。朝廷忽略,不輒督責,遂至延曼連州。"

(六)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危曰:"公傾側法令。"'漢書刑法誌宣帝詔曰:"閑者吏用法,巧文寢深。"趙充國傳:'充國曰:"諸君但欲便文自營,非為公家忠計也。"'按"便身利己"即賈誼傳所雲"見利則逝,見便則奪,有便吾身者,則欺賣而利之"也。

又放散錢穀,殫盡府庫,乃複從民假貸,強奪財貨。千萬之家,削身無餘,萬民匱(一)竭,因隨以死亡者,皆吏所餓殺也(二)。其為酷痛,甚於逢虜(三)。寇鈔賊虜,忽然而過,未必死傷。至吏(四)所搜索剽奪(五),遊踵塗地(六),或覆宗滅族,絕無種類;或孤婦女(七),為人奴婢,遠見販賣(八),至令(九)不能自活(一0)者,不可勝數也(一一)。此之感天致災,尤逆陰陽(一二)。

(一)"匱"舊作"遺"。鐸按:下文"又遭蝗旱饑遺",又引周書"其民可遺竭也",誤並與此同。唐人書"匚"或變作"",見幹祿字書。"匱"作"",故誤為"遺"矣。

(二)後漢書龐參傳雲:"比年羌寇特困隴右,供徭賦役,為損日滋,官負人責,數十億萬。今複募發百姓,調取穀帛,衒賣什物,以應吏求。外傷羌虜,內困征賦,縣官不足,輒貸於民。民已窮矣,將從誰求?"西羌傳雲:"自羌叛十餘年閑,兵連師老,不暫寧息。軍旅之費,轉運委輸,用二百四十餘億,府帑空竭,延及內郡。邊民死者,不可勝數,幷、涼二州,遂至虛耗。"

(三)後漢書南蠻傳:'中郎將尹就討益州叛羌,益州諺曰:"虜來尚可,尹來殺我。"'王氏所言,正指就等。漢書王莽傳雲:'田況言:"今空複多出將率,郡縣苦之,反甚於賊。"'又雲:'太師、更始合將銳士十餘萬人,所過放縱。東方為之語曰:"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卒如田況之言。'意與此同。

(四)"吏"舊作"使"。

(五)方言雲:"搜、略,求也。就室曰搜,於道曰略。"說文雲:",入家搜也。"經典通用"索"。

(六)"遊"當為"旋"。漢書王子侯表序雲:"旋踵亦絕。"晁錯傳雲:"前死不還踵",顏師古注:'還,讀曰"旋"。旋踵,回旋其足也。'蒯通傳雲:"劉、項分爭,使人肝腦塗地。"

(七)王先生雲:'"孤"下當有脫字。'繼培按:當作"幼孤"。史記司馬相如傳雲:"幼孤為奴。"或雲:"孤婦女,謂略取婦女,使之孤獨也。"漢書南粵傳文帝賜佗書雲:"寡人之妻,孤人之子。"鐸按:或說是。孤,使動詞。

(八)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七年詔:"吏人遭饑亂,及為青、徐賊所略,為奴婢下妻,欲去留者,恣聽之。敢拘製不還,以賣人法從事。"晉書刑法誌陳群新律序雲:"舊律,盜律有和賣買人。"

(九)"令"舊作"今"。

(一0)"活"舊作"治"。

(一一)"也"字疑衍。鐸按:"也"字當在"陰陽"下。

(一二)漢書嚴助傳淮南王安上書雲:"臣聞軍旅之後,必有凶年。言民之各以其愁苦之氣,薄陰陽之和,感天地之精,而災氣為之生也。"魏相傳相上書亦用淮南語。

且夫士重遷(一),戀慕墳墓(二),賢不肖之所同也。民之於徙(三),甚於伏法。伏法不過家一人死爾。諸亡失財貨,奪土遠移,不習風俗,不便水土,類多滅門,少能還者。代馬望北,狐死首丘(四),邊民謹頓(五),尤惡內留。雖知禍大(六),猶願守其緒業(七),死其本處,誠不欲去之極。太守令長,畏惡軍事,皆以素非此土之人,痛不著身,禍不及我家(八),故爭郡縣以內遷(九)。至遣吏兵(一0),發民禾稼,發徹屋室(一一),夷其營壁(一二),破其生業(一三),強劫驅掠,與其內入(一四),捐棄羸弱,使死其處。當此之時,萬民怨痛,泣血叫號(一五),誠愁鬼神而感天心。然小民謹劣(一六),不能自達闕廷,依官吏家,迫將威嚴(一七),不敢有摯(一八)。民既奪土失業,又遭蝗旱饑匱(一九),逐道東走,流離分散(二0),幽、冀、兗、豫,荊、揚、蜀、漢,饑餓死亡,複失太半(二一)。邊地遂以丘荒(二二),至今無人。原禍所起,皆吏過爾(二三)。

(一)"夫士重遷"當作"安土重遷"。漢書元帝紀永光四年詔曰:"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通典一引崔實政論雲:"小人之情,安土重遷,寧就饑餒,無適樂土之慮。"

(二)見救邊篇注。

(三)王先生雲:'"於徙"疑"畏徙"之誤。'(四)後漢書班超傳雲:"狐死首丘,代馬依風。"文選古詩十九首李善注引韓詩外傳雲:'詩曰:"代馬依北風,飛鳥棲故巢。"皆不忘本之謂也。'(五)頓,讀為"鈍"。鐸按:方言十:"頓、湣,惛也。"謹頓,謂謹願惛闇也。二字平列,又疊韻。

(六)"大"舊作"人"。鐸按:班祿篇:"乃用奢誇廓人","人"誤作"大",猶此"大"誤作"人"也。

(七)鹽鐵論論誹篇雲:"緒業不備者,不可以言理。"

(八)列女傳魏曲沃負曰:"有禍必及吾家。"

(九)"爭"下當脫"壞"字。敘錄雲:"令壞郡縣,毆民內遷。"

(一0)漢書何並傳雲:"並自從吏兵追林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