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於禍福之實者,不可以虛論惑也;察於治亂之情者,不可以華飾移也(二)。是故不疑之事,聖人不謀(三);浮遊之說,聖人不聽(四)。何者?計不背見實而更爭言也(五)。是以明君先盡人情,不獨委夫良將,修己之備,無恃於人(六),故能攻必勝敵,而守必自全也。
(一)鐸按:上篇駁公卿大夫之非議,此則進而責主上之惑邪說矣,故別為篇。
(二)韓非子奸劫弒臣篇雲:"聖人者,審於是非之實,察於治亂之情也。"
(三)韓非子內儲說上:'惠子曰:"凡謀者,疑也。疑也者,誠疑以為可者半,以為不可者半。"'(四)禮記緇衣雲:"大人不倡遊言",鄭注:'"遊'猶"浮"也,不可用之言也。'漢書韓安國傳雲:"訹邪臣浮說。"史記蘇秦傳雲:"明主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
(五)詩小旻雲:"維邇言是爭。"漢書灌夫傳:'韓安國雲:"譬如賈豎女子爭言,何其無大體也!"'(六)孫子九變篇雲:"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羌始反時,計謀未善,黨與未成,人眾未合,兵器未備,或持竹木枝,或空手相附(一),草食散亂(二),未有都督(三),甚易破也。然太守令長,皆奴怯畏不敢擊(四)。故令虜遂乘勝上強,(五)破州滅郡,日長炎炎(六),殘破三輔,覃及鬼方(七)。若此已積十歲矣。百姓被害,迄今不止。而癡兒騃子(八),尚雲不當救助,且待天時。用意若此,豈人也哉!
(一)王先生雲:'"附"疑"搏"。'鐸按:"附"疑當作"拊"。
(二)"草食"疑當為"草舍"。後漢書馮異傳雲:"王郎起,光武自薊東南馳,晨夜草舍。"俞樾雲:'汪說非也。"草食"當為"草創"。"創"字缺其半,因誤為"食"耳。實邊篇雲:"前羌始叛,草創新起。"是其明證。'鐸按:俞說至確。古書倉、食二字多相亂。墨子七患篇:"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凶饑。"今本"倉"訛作"食",商君書去強篇:"竟內食口之數。"今本"食"訛作"倉",皆其例。又"草創"已見勸將篇,義詳彼注。
(三)漢書敘傳敘西域傳雲:"昭、宣承業,都護是立,總督城郭,三十有六。""都督"即謂都護總督也。魏誌夏侯惇傳雲:"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其後遂以名官。
(四)奴,讀為"駑"。漢書蘇建後武傳:'李陵曰:"陵雖駑怯。"'亦見霍光諸葛豐傳。武帝紀:"天漢三年,匈奴入雁門,太守坐畏棄市。"閩粵王傳雲:"東粵王餘善發兵距漢,漢使大司農張成、故山州侯齒將屯,不敢擊,卻就便處,皆坐畏懦誅。"畏、畏、畏懦義並同。"擊"上當有"討"字,見下篇。後漢書西羌傳雲:"時羌歸附既久,無複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負板案以為楯,或執銅鏡以象兵。郡縣畏懦不能製。"本此及實邊篇。
(五)史記高祖紀雲:"秦兵強,常乘勝逐北。""上"疑"自"之誤。黥布傳雲:"楚王恃戰勝自強。"鐸按:"上"謂虜勢騰上,字蓋不誤。
(六)吳語:'申胥曰:"日長炎炎。"'韋昭注:"炎炎,進貌。"
(七)詩蕩。
(八)說文雲:"癡,不慧也。譺,騃也。,騃也。佁,癡貌,讀若騃。"癡、譺、、佁、騃同字。方言雲:"癡,騃也。"周禮司刺:"三赦曰蠢愚",鄭注:"蠢愚,生而癡騃童昏者。"漢書息夫躬傳雲:"左將軍公孫祿、司隸鮑宣,皆外有直項之名,內實騃不曉政事。"後漢書獨行傳:'戴就曰:"薛安庸騃。"'夫仁者恕己以及人(一),智者講功而處事(二)。今公卿內不傷士民滅沒之痛,外不慮久兵之禍(三),各懷一切(四),所脫避前(五),苟雲不當動兵,而不複知引帝王之綱維(六),原禍變之所終也。
(一)說文雲:"恕,仁也。"管子版法解雲:"取人以己者,度恕而行也。度恕者,度之於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於人。"楚辭離騷雲:"羌內恕己以量人兮。"漢書晁錯傳雲:"取人以己,內恕及人。"杜周傳杜欽對策雲:"克己就義,恕以及人。"
(二)魯語雲:"夫仁者講功,而智者處物。"周語雲:"言智必及事",韋昭注:"能處事物為智。"文十八年左傳雲:"德以處事,事以度功。"禮記文王世子鄭注:'"物"猶"事"也。'(三)孫子作戰篇雲:"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四)後漢紀和帝永元十三年班超上書曰:"公卿大夫,鹹懷一切,而莫肯遠慮。"後漢書左雄傳雲:"各懷一切,莫慮長久。"按漢書平帝紀元始元年顏師古注:"一切者,權時之事,非經常也。猶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齊,不顧長短縱橫,故言一切。"
(五)句有誤字。續漢書五行誌劉昭注載延光四年馬融上書雲:"臣恐受任典牧者,苟脫目前,皆粗圖身一時之權,不顧為國百世之利。""所脫避前",意當與"苟脫目前"同。漢紀成帝永始元年王仁上疏雲:"萬乘之主,當持久長,非一切畢決目前者。"
(六)管子禁藏篇雲:"法令為維綱。"
易製禦寇(一),詩美薄伐(二),自古有戰,非乃今也(三)。傳曰:"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兵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聖人所以興,亂人所以廢(四)。"齊桓、晉文、宋襄,衰世諸侯,猶恥天下有相滅而己不能救(五),況皇天所命四海主乎?晉、楚大夫,小國之臣,猶恥己之身而有相侵(六),況天子三公典世任者乎?公劉仁德,廣被行葦(七),況含血之人,己同類乎(八)?一人籲嗟,王道為虧,況滅沒之民百萬乎?書曰:"天子作民父母(九)。"父母(一0)之於子也,豈可坐觀其為寇賊之所屠剝(一一),立視其為狗豕之所噉食乎(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