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邊議(3 / 3)

(一)成十三年左傳雲:"虔劉我邊垂。"垂、陲古字通。說文雲:"騷,擾也。""搔"與"騷"同。漢書敘傳雲:"外內搔擾。"

(二)後漢書竇融傳雲:"隗囂自知失河西之助,族禍將及。"寒朗傳雲:"舊製,大罪禍及九族。""放"疑當作"被",實邊篇雲:"百姓暴被殃禍",即其證。鐸按:下篇雲:"或覆宗滅族",即此所謂"族禍"。

(三)襄十六年左傳:'穆叔曰:"敝邑之急,朝不及夕,引領西望,曰庶幾乎!"'杜注:"庶幾晉來救。"漢書韓信傳:'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而來佐我!"'(四)後漢書西羌傳虞詡雲:"公卿選懦,容頭過身,張解設難,但計所費,不圖其安。"意與此同。鐸按:上篇"而論者多恨不從惑議。餘竊笑之,所謂媾亦悔"雲雲,乃節信笑諸論者也。此亦當同。

(五)"以"猶"與"也。鐸按:例見上文。

(六)今晏子無此文。鐸按:蓋他書載晏子有此語,非必見晏子春秋。"鑽"疑當作"饡"。說文:"饡,以羹澆飯也。"作"鑽"則與"囷倉之蓄"不類矣。

(七)續漢書百官誌雲:"大司農掌諸錢穀金帛諸貨幣。郡國四時上月旦見錢穀簿,其逋未畢,各具別之。邊郡諸官請調度者,皆為報給,損多益寡,取相給足。"鐸按:"薄"即"簿"字,漢隸草、竹字頭不分。

(八)漢書高帝紀雲:"常繇鹹陽",應劭曰:"繇者,役也。"顏師古注:'繇,讀曰"傜"。'說文雲:"役,戍邊也。"傜、繇,役,並通。鐸按:說文:"役,古文從人。""傜役"亦見下篇。

(九)鹽鐵論地廣篇雲:"散中國肥饒之餘,以調邊境。邊境強則中國安。"急就篇雲:"邊境無事,中國安寧。"後漢書龐參傳:"永初元年,涼州先零種羌反叛,遣車騎將軍鄧騭討之。"參上書有雲:"方今西州流民擾動,而征發不絕,重之以大軍,疲之以遠戍,農功消於轉運,資財竭於征發。宜且振旅,督涼州士民轉居三輔,休徭役以助其時,止煩賦以益其財。"節信所雲,正謂參等。

詩痛"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一)"。今公卿苟以己不被傷,故競割國家之地以與敵,殺主上之民以餧羌。為謀若此,未可謂知,為臣若此,未可謂忠(二),才智未足使議(三)。

(一)北山。鐸按:鄒漢勳讀書偶識三雲:"如潛夫此言,則北山亦主於邊患。此北山對東國、南國,殆幽、幷之北山也。"又"慘慘"程本作"慘以",蓋三家詩異文。

(二)史記蘇秦傳秦說魏襄王雲:"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夫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時之功,而不顧其後,願大王孰察之。"此文大旨本於彼。

(三)藝文類聚四十八引桓子新論雲:"堯試舜於大麓者,錄天下事,如今之尚書官矣。宜得大賢智,乃處議持平焉。"

且凡四海之內者,聖人之所以遺子孫也;官位職事者,群臣之所以寄其身也。傳子孫者,思安萬世(一);寄其身者,各取一闋(二)。故常其言不久行,其業不可久厭(三)。夫此誠明君之所微察也,而聖主之所獨斷(四)。今言不欲動民以煩可也。即然(五),當修守禦之備。必今之計,令虜不敢來,來無所得(六);令民不患寇,既無所失。今則不然,苟憚民力之煩勞,而輕使受滅亡之大禍。非人之主,非民之將,非主之佐,非勝之主者也(七)。

(一)新書過秦上篇雲:"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漢書佞幸董賢傳:'王閎雲:"陛下承宗廟,當傳子孫於無窮。"'(二)闋,讀為"缺"。"一缺"猶今言"一任"矣。

(三)"久行"上有脫字。方言雲:"厭,安也。"漢書匈奴傳讚雲:"規事建議,不圖萬世之固,而偷恃一時之事者,未可以經遠也。"鐸按:疑當作"故其言常不久行",無脫字。

(四)管子明法解雲:"明主者,兼聽獨斷。"霸言篇雲:"獨斷者,微密之營壘也。"

(五)鐸按:"即"猶"若"也。說詳經傳釋詞卷八。

(六)"來"字舊不重。按後漢書陳俊傳雲:"光武遣俊將輕騎馳出賊前,視人保壁堅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掠取之。賊至無所得,遂散敗。"即此意也。漢書晁錯傳雲:"來而不能困,使得氣去,後未易服也。"

(七)孫子用閑篇文。"民"作"人",無"非人之主"句。

且夫議者,明之所見也;辭者,心之所表也(一)。維其有之,是以似之(二)。諺曰:"何以服很?莫若聽之(三)。"今諸言邊可不救而安者,宜誠(四)以其身若子弟補邊太守令長丞尉,然後是非之情乃定,救邊乃無患。邊無患,中國乃得安寧。

(一)呂氏春秋離謂篇雲:"辭者,意之表也。"

(二)詩裳裳者華。鐸按:新序雜事一雲:"唯善故能舉其類",下引此詩證之。劉向習魯詩,此蓋亦用魯義也。

(三)說文雲:"很,不聽從也。"禮記曲禮雲:"很毋求勝",鄭注:"很,鬩也。謂爭訟也。"

(四)"誠"疑"試"。鐸按:"誠"字當在"宜"上,傳寫誤倒耳。下篇雲:"今誠宜權時令邊郡舉孝一人,廉吏世舉一人。"是其語例。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