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易蒙上九:"利禦寇。"盧學士雲:'"製"疑"利"。'(二)漢書韋賢傳劉歆議曰:'臣聞周室既衰,四夷並侵,獫狁最強,於今匈奴是也。至宣王而伐之,詩人美而頌之曰:"薄伐獫狁,至於太原。"'顏師古注:"小雅六月之詩也。"
(三)詩載芟雲:"匪今斯今,振古如茲。"趙策蘇秦說趙王曰:"大王乃今然後得與士民相親。"
(四)襄廿七年左傳。
(五)公羊傳雲:"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鐸按:僖二年、十四年。
(六)成十六年左傳:'欒武子曰:"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鐸按:武子,晉大夫欒書也。
(七)孫侍禦雲:'漢儒相承以行葦為公劉之詩,蓋本三家舊說也。吳越春秋:"公劉慈仁,行不履生草,運車以避葭葦。"列女傳晉弓工妻曰:"君聞昔者公劉之行乎?羊牛踐葭葦,惻然為民痛之。"後漢書寇榮傳:"公劉敦行葦,世稱其仁。"蜀誌彭羕傳:"體公劉之德,行勿翦之惠。"班彪北征賦:"慕公劉之遺德,及行葦之不傷。"並與此同。'鐸按:德化篇亦雲:"公劉厚德,恩及草木。羊牛六畜,且猶感德。"與此篇所說並魯詩義,而齊、韓詩義同。說見陳喬樅魯詩遺說考十六。
(八)史記律書雲:"自含血戴角之獸,見犯則校,而況於人?"孟子雲:"聖人與我同類者。"
(九)洪範。
(一0)"父母"二字舊脫,據程本補。鐸按:"父母"二字以兩句相連而誤脫。列子仲尼篇雲:"孤犢未嚐有母,非孤犢也。""非"上脫"有母"二字,例與此同。參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六。
(一一)漢書王莽傳雲:"翟義黨王孫慶捕得,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鐸按:"屠剝"猶言"屠殺"耳。莽傳下文雲:"量度五髒,以竹筳導其脈,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則是以罪犯作人體解剖,不當引以說此。
(一二)孟子雲:"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漢書貢禹傳雲:"今民大饑而死,死又不葬,為犬豬所食。"
除其仁恩(一),且以計利言之(二)。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願察開辟以來(三),民危而國安者誰也?下貧而上富者誰也?(四)故曰:"夫君國將民之以,民實瘠,而君安得肥(五)?"夫以小民受天永命(六),竊願聖主深惟國基之傷病(七),遠慮禍福之所生(八)。
(一)莊子天下篇雲:"以仁為恩。"淮南子繆稱訓雲:"仁者,積恩之見證也。"漢書丙吉傳雲:"誠其仁恩內結於心也。"
(二)商子算地篇雲:"民生則計利。"孟子雲:"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
(三)禦覽一引尚書中侯雲:"天地開辟。"
(四)"下"、"上"舊互置。按管子山至數篇雲:"民富君無與貧,民貧君無與富。"荀子富國篇雲:"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
(五)楚語雲:"夫君國者,將民之與處。民實瘠矣,君安得肥?"詩江有汜鄭箋雲:'"以"猶"與"也。'鐸按:下文"是以晏子輕囷倉之蓄",亦以"以"為"與"。又治要引楚語上亦無"矣"字,與此同。
(六)書召誥。鐸按:此經巫列篇亦引,說詳彼。
(七)方言雲:"惟,凡思也。"
(八)管子君臣下篇雲:"審知禍福之所生。"
且夫物有盛衰,時有推移,事有激會,人有變(一)化(二)。智者揆象,不其宜乎!孟明補闕於河西(三),範蠡收責於姑胥(四),是以大功建於當世,而令名傳於無窮也(五)。
(一)舊作"愛"。
(二)史記蔡澤傳雲:"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與時變化,聖人之常道也。"平準書讚雲:"事勢之流,相激使然。""推移"注見斷訟篇。
(三)文三年左傳。鐸按:魯僖公三十三年四月,秦、晉殽之戰,晉虜孟明。後放歸,秦穆公不替孟明。及文三年五月,秦伐晉,渡茅津,封殽屍而還,遂霸西戎,用孟明也。故曰"孟明補闕於河西"。
(四)"姑"舊作"故"。姑胥即姑蘇也。後漢紀光武紀二方望謝隗囂書雲:"範蠡收績於姑蘇。"後漢書隗囂傳作"範蠡收責勾踐"。章懷注:"收責,謂收其罪責也。"按"收責"讀如齊策"收責於薛",言破吳以償會稽之敗,如歸責然也。後漢紀作"績",蓋袁氏所改。
(五)秦策:'蘇秦曰:"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撞,然後可建大功。"'史記司馬相如傳喻巴蜀檄雲:"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
今邊陲搔擾(一),日放族禍(二),百姓晝夜望朝廷救己(三),而公卿以為費煩不可。徒竊笑之(四),是以(五)晏子"輕囷倉之蓄而惜一杯之鑽"何異(六)?今但知愛見薄之錢穀(七),而不知未見之待民先也;知傜役之難動(八),而不知中國之待邊寧也(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