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救邊(3 / 3)

(一五)禮記學記雲:"雖舍之可也",鄭注:"舍之,須後。"漢書食貨誌:"詔書且須後",後漢書循吏衛颯傳:"須後詔書",顏師古、章懷注並雲:"須,待也。"

(一六)詩民勞雲:"汔可小安。"

(一七)漢書息夫躬傳雲:"軍書交馳而輻湊,羽檄重跡而押至。"文穎曰:'押,音"狎習"之"狎"。'文選陸倕石闕銘李善注引作"狎"。襄廿七年左傳雲:"晉、楚狎主諸侯之盟",杜注:"狎,更也。"

(一八)方言雲:"D伀,遑遽也。江、浙之間,凡窘猝怖遽謂之D伀。""怔忪"與"D伀"同。玉篇雲:"怔忪,懼貌。"鐸按:漢人讀"伀"如"章",D伀,雙聲。

(一九)詩雨無正。

(二0)爾雅釋訓雲:"儚儚、洄洄,惛也。"釋文:'"洄洄"本作""。'按玉篇作"徊徊",與此合。說文衣部又引""。說文無""字,當依此作"潰"。今爾雅無"潰潰",蓋脫佚也。鐸按:說文引"",即爾雅"委委佗佗"之異文。說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卷三。

(二一)閔二年。

(二二)後漢書魯恭傳雲:"一夫籲嗟,王道為虧。"鮑永後昱傳雲:"一人呼嗟,王政為虧。"蓋當時成語也。小爾雅廣訓雲:"籲嗟,嗚呼也。有所歎美,有所傷痛,隨事有義也。"此即傷痛之義矣。

(二三)"叫"舊脫,據實邊篇補。詩北山雲:"或不知叫號。"

且夫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一)。是以聖王養民,愛之如子(二),憂之如家(三),危者安之,亡者存之(四),救其災患,除其禍亂(五)。是故鬼方之伐(六),非好武也(七),玁狁於攘(八),非貪土也(九),以振民育德(一0),安疆宇也(一一)。古者,天子守在四夷(一二),自彼氐、羌,莫不來享(一三),普天思服,行葦賴德(一四)。況近我民蒙禍若此,可無救乎?

(一)淮南子泰族訓雲:"國主之有民也,猶城之有基。"老子雲:"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新書大政上篇雲:"聞之於政也,民無不以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

(二)襄十四年左傳:'師曠曰:"養民如子。"'新序雜事一"養"作"愛"。說苑政理篇:'太公曰:"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三)漢書翟方進傳雲:"憂國如家。"

(四)趙策:'張孟談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則無為貴知士也。"'(五)襄十一年左傳雲:"救災患,恤禍亂。"廿八年傳雲:"救其菑患。"

(六)易既濟九三:"高宗伐鬼方。"

(七)周語:'祭公謀父曰:"是先王非務武也。"'(八)詩出車:"攘"作"襄"。釋文:'"襄"本或作"攘"。'後漢書蔡邕傳釋誨雲:"獫狁攘而吉甫宴。"邕集難夏育擊鮮卑雲:"周宣王命南仲、吉甫攘獫狁,威荊蠻。"鐸按:漢書敘傳:"於惟帝典,戎夷猾夏,周宣攘之,亦列風雅。"作"攘"與此同,皆用三家詩。

(九)淮南子兵略訓雲:"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廣,而貪金玉之略,將以存亡繼絕,平天下之亂,而除萬民之害也。"

(一0)易蠱象詞。

(一一)後漢書馮衍傳雲:"安其疆宇。"

(一二)昭廿三年左傳沈尹戍語。

(一三)詩殷武。

(一四)詩北山雲:"普天之下。"文王有聲雲:"無思不服。""行葦"義見下篇。

凡民之所以奉事上者,懷義恩也。痛則無恥,禍則不仁(一)。忿戾怨懟,生於無恥。今羌叛久矣!傷害多矣!百姓急矣!憂禍深矣!上下相從,未見休時。不一命大將以掃醜虜(二),而州稍稍興役(三),連連不已(四)。若排簾障風,探沙擁河(五),無所能禦,徒自盡爾(六)。今數州屯兵十餘萬人(七),皆廩食縣官(八),歲數百萬斛,又有月直(九)。但此人耗,不可勝供(一0),而反憚暫出之費,甚非計也。

(一)"禍"舊作"福",據程本改。

(二)詩常武雲:"仍執醜虜。"漢書黥布傳雲:"埽淮南之眾",顏師古注:"埽者:謂盡舉之,如埽地之為。""掃"與"埽"同。

(三)意林"州"下有"縣"字。按本書皆以"州郡"連言,此亦當作"州郡"。漢書西南夷傳雲:"州郡擊之不能服。"

(四)詩皇矣雲:"執訊連連。"漢書東方朔傳雲:"綿綿連連,殆哉!世之不絕也。"

(五)"簾"舊作"榩","擁"舊作"灌",並據意林改。禦覽九"簾"作"翣"。"翣"與"箑"通,扇也。八百五十四"簾"又作"糠","探"作"陶"。按"陶"當作"掏",一切經音義七引通俗文雲:"出曰掏。"探、掏義同。

(六)意林作"無益於事,徒自弊耳。"

(七)哀元年左傳雲:"夫屯晝夜九日。"杜注:'"夫"猶"兵"也。'疏雲:'屯是戍守之名,故詩序雲:"屯戍於母家。"'"十"舊作"才",據程本改。後漢書西羌傳虞詡說任尚雲:"三州屯兵二十餘萬人,棄農桑,疲苦徭役,而未有功效,勞費日滋。"

(八)急就篇雲:"稟食縣官帶金銀",顏師古注:"稟食縣官,官給其食也。"漢書地理誌顏注:"稟,給也。""廩"與"稟"同。後漢書南蠻傳李固雲:"計人稟五升",章懷注:"古升小,故人日五升也。"

(九)後漢書陳寵後忠傳注引謝承書雲:"施延到吳郡海鹽,取卒月直,賃作半路亭父,以養其母。"

(一0)"耗"猶"費"也。漢書西南夷傳都尉萬年曰:"兵久不決,費不可共。"顏師古注:'共,讀曰"供"。'且(一)夫危者易傾,疑者易化。今虜新擅邊地,未敢自安,易震蕩也(二)。百姓新離舊壤(三),思慕未衰(四),易獎厲也。(五)誠宜因此遣大將誅討,迫脅離逖破壞之(六)。如寬假日月,(七)蓄積富貴,各懷安固之後,則難動矣。周書曰:"凡彼聖人必趨時(八)。"是故戰守之策,不可不早定也(九)。

(一)"且"舊作"是"。鐸按:且、是草書形近,故多相亂。秦策"且王攻楚之日,則惡出兵?"史記春申君傳同,姚本"且"作"是",史記鄭世家:"齊強,而厲公居櫟,即不往,且率諸侯伐我納厲公。"今本"且"作"是",誤並與此同。或謂"是"猶"且",非也。

(二)襄廿六年左傳:'析公曰:"楚師輕窕,易震蕩也。"'(三)"壤"舊作"懷"。

(四)漢書元帝紀永光四年詔曰:"頃者,徙郡國民以奉園陵,令百姓遠棄先祖墳墓,破業失產,親戚別離,人懷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

(五)"獎"舊作"將"。按說文雲:",嗾犬厲之也。"經典多作"獎"。漢書哀帝紀雲:"獎厲太子。"逸周書和寤解雲:"王乃厲翼於尹氏八士",孔晁注:"厲,獎厲也。"

(六)書多方雲:"離逖爾土。"漢書趙充國傳雲:"虜破壞,可日月冀。"

(七)史記封禪書:'公孫卿曰:"非少寬假,神不來。"'(八)周祝解。"凡"作"觀","趨"作"趣"。鐸按:周書雲:"凡彼濟者必不怠,觀彼聖人必趣時。"此作"凡彼聖人"者,因上句而誤記耳。趨、趣古字通。

(九)漢書高帝紀:'韓信曰:"吏卒皆山東之人,日夜企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民皆自寧,不可複用。不如決策東向。"'此文意與彼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