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漢書武帝紀。在元封三年。鐸按:程本訛"洛浪"。
(四)元鼎六年。
(五)即定南越也。"趾"紀作"址",地理誌作"趾"。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五年章懷注雲:'"址"與"趾"同,古字通。應劭漢官儀曰:"始開北方,遂交於南,為子孫基址也。"'(六)元朔二年。
(七)元鼎六年。
(八)太初四年。
(九)宣十二年左傳:'潘黨曰:"君盍築武軍?"'杜注:"築軍營以章武功。"後漢書隗囂傳討王莽檄雲:"有不從命,武軍平之。"
(一0)漢書武五子傳讚雲:"師行三十年,兵所誅屠夷滅,死者不可勝數。"梅福傳雲:"至於夷滅",顏師古注:"夷,平也。謂平除之也。"
(一一)史記文帝紀後二年詔曰:"封畿之內,勤勞不處。"
(一二)"痛"疑"病"。鐸按:涉下"痛"字而誤。
(一三)鹽鐵論誅秦篇雲:"中國與邊境,猶支體與腹心也。夫肌膚寒於外,腹腸疾於內,內外之相勞,非相為助也,唇亡則齒寒,支體傷而心憯怛。故無手足則支體廢,無邊境則內國害。"按"唇亡齒寒"本僖五年左傳。
(一四)燕策雲:"在必然之物,以成所欲,王何疑焉?"
(一五)易係辭下傳。"機"王弼本作"幾"。鐸按:幾,微也。故下雲"況已著乎?"作"機"者,借字。
乃者(一),邊害震如雷霆,赫如日月(二),而談者皆諱之,曰猋幷竊盜(三)。淺淺善靖,俾君子怠(四),欲令朝廷以寇為小,而不蚤憂,害乃至此,尚不欲救。諺曰(五):"痛不著身言忍之,錢不出家言與之。"假使公卿子弟有被羌禍,朝夕切急如邊民者,則競言當誅羌矣。
(一)漢書曹參傳顏師古注雲:'"乃者"猶言"曩者"。'(二)詩常武雲:"震驚徐方,如雷如霆。"後漢書範升傳升奏記王邑雲:"今天下之事,昭昭於日月,震震於雷霆。"
(三)"猋"舊作"焱"。按說文雲:"猋,犬走貌。從三犬。""猋幷竊盜",猶史記叔孫通傳雲"鼠竊狗盜"也。王先生雲:'"猋幷"當是"犬羊"之誤。漢書王莽傳嚴尤雲:"饑寒,群盜犬羊相聚也。"後漢紀安帝永初四年:"虞詡遷朝歌長。時朝歌多盜賊,馬棱憂之。"詡曰:"此賊犬羊相聚,以求溫飽耳。明府無以為憂。"'(四)書秦誓雲:"惟截截善諞言,俾君子易辭。"文十二年公羊傳作"惟諓諓善靖言"。漢書李尋傳雲:"秦穆公說諓諓之言。"鹽鐵論國病篇亦雲:"諓諓者賊也。"論誹篇又雲:"疾小人淺淺麵從。"按莊子在宥篇:"而佞人之心翦翦者",釋文引李賾注雲:"翦翦,淺短貌。"翦翦、淺淺並與"諓諓"同。"俾君子怠"亦見史記三王世家齊王策文。鐸按:此所引與公羊傳合,皆用今文尚書。說見陳喬樅今文尚書經說考卷三十一。偽古文"怠"作"辭"者,"辭"字籀文作"",從"台",傳寫遂誤為"辭"。說見王鳴盛尚書後案卷二十九。
(五)"諺"字舊脫,據禦覽八百卅六補。
今苟以己無慘怛冤痛(一),故端坐相仍(二),又不明修守禦之備(三),陶陶閑澹(四),臥委天(五)。羌獨往來(六),深入多殺(七),己乃陸陸(八),相將詣闕,諧辭禮謝(九),退雲狀(一0),會坐朝堂(一一),則無憂國哀民懇惻之誠(一二),苟轉相顧望,莫肯違止(一三),日晏時移,議無所定(一四),己且須後(一五)。後得小安(一六),則恬然棄忘。旬時之閑,虜複為害,軍書交馳,羽檄狎至(一七),乃複怔忪如前(一八)。若此以來,出入九載,庶曰式臧,覆出為惡(一九),徊徊潰潰(二0),當何終極!春秋譏"鄭棄其師"(二一),況棄人乎?一人籲嗟,王道為虧(二二),況百萬之眾,叫號哭泣(二三),感天心乎?
(一)漢書元帝紀初元二年詔曰:"慘怛於心",顏師古注:"慘,痛也;怛,悼也。"
(二)鹽鐵論禁耕篇雲:"端坐而民豪。"按"端坐"猶言"安坐"也。吳誌虞翻傳孫策雲:"端坐悒悒。"諸葛恪傳雲:"端坐使老。"晉書東海王越傳雲:"端坐京輦,以失據會。"
(三)舊脫"守"字,據邊議篇補。六韜王翼篇雲:"修溝塹,治壁壘,以備守禦。"齊語雲:"小國諸侯,有守禦之備。"史記秦本紀雲:"鄭君謹修守禦備。"
(四)詩君子陽陽毛傳雲:"陶陶,和樂貌。"
(五)空格程本作"聽",疑非。鐸按:程本"聽"蓋"職"訛。
(六)六韜兵道篇雲:"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
(七)史記吳王濞傳雲:"擊反虜者,深入多殺為功。"
(八)後漢書馬援傳雲:"今更共陸陸",章懷注:'"陸陸"猶"碌碌"也。'按莊子漁父篇:"祿祿而受變於俗。"史記平原君傳:"公等錄錄。"漢書蕭何曹參傳讚:"當時錄錄",顏師古注:'"錄錄"猶"鹿鹿"。'說文雲:"逯,行謹逯逯也。,隨從也。"陸陸、碌碌、祿祿、錄錄、鹿鹿、逯逯、並通。
(九)後漢書橋玄傳雲:"詣闕謝罪。"
(一0)"狀"上當脫"無"字。"無狀"注見斷訟篇。
(一一)周禮考工記匠人:"外有九室",鄭注:"如今朝堂,諸曹治事處。"疏雲:"鄭據漢法,謂正朝之左右為廬舍者也。"按後漢時,國家有大事,皆於朝堂會議。後漢書鄧騭傳雲:"其有大議,皆詣朝堂,與公卿參謀。"袁安傳雲:'武威太守孟雲上書:"北虜既已和親,而南部複往抄掠,北單於謂漢欺之,謀欲犯邊,宜還其生口以安慰之。"詔百官議朝堂。'又雲:"竇太後兄車騎將軍憲北擊匈奴,安與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詣朝堂上書諫。"班超後勇傳:"曹宗請擊匈奴,鄧太後召勇詣朝堂會議。"應奉後劭傳:'中平二年,漢陽賊東侵三輔,皇甫嵩討之,請發烏桓三千人。北軍中候鄒靖上言:"烏桓眾弱,宜開募鮮卑。"事下四府。大將軍掾韓卓與劭相難反複。於是詔百官大會朝堂。'陳球傳:"竇太後將葬。曹節等欲別葬太後,而以馮貴人配祔。詔公卿大會朝堂,令中常侍趙忠監議。"盧植傳:"董卓大會百官於朝堂,議欲廢立。"鮮卑傳:"熹平六年,鮮卑寇三邊,夏育請征幽州諸郡兵出塞擊之。大臣多有不同,乃召百官議朝堂。"皆其事也。
(一二)漢書傅喜傳雲:"忠誠憂國。"按漢時每以不憂國責大臣。成帝紀永始四年詔曰:"公卿列侯、親屬近臣,四方所則,未聞修身遵禮,同心憂國者也。"孔光傳策免光雲:"今相朕出入三年,憂國之風複無聞焉。"朱博傳奏封事言:"丞相光誌在自守,不能憂國。"蓋詔奏之文相沿如此。
(一三)"顧望"注見述赦篇。"止"當作"正"。後漢書郅惲子壽傳雲:"違眾正議,以安宗廟。"皇甫規傳雲:"互相瞻顧,莫肯正言。"皆此意。獨斷雲:"其有疑事,公卿百官會議。若台閣有所正處,而獨執異意者,曰駁議。駁議曰:某官某甲議以為如是,下言臣愚戇,議異。""違正"即"駁議"也。
(一四)漢書龔勝傳雲:"日暮,議者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