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勸將(3 / 3)

(七)"烝"下脫一字。

(八)漢書刑法誌雲:"合從連衡,轉相攻伐。"顏師古注:"衡,橫也。戰國時,齊、楚、韓、魏、燕、趙為從,秦國為橫。"

(九)"涼"舊作"源",據下篇改。後漢書隗囂傳討王莽檄雲:"緣邊之郡,江海之瀕,滌地無類。"章懷注:"滌,蕩也。蕩地無遺類也。"

(一0)續漢書郡國誌,趙國魏郡屬冀州。

(一一)郡國誌,蜀郡漢中屬益州。後漢書循吏王渙傳章懷注:"鈔,掠也。"一切經音義二引通俗文雲:"遮取謂之抄掠。""抄"與"鈔"同。

(一二)漢書趙充國傳雲:"六郡良家子",服虔曰:"金城、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是也。"按天水,後漢明帝永平十七年更名漢陽。郡國誌,金城、隴西、漢陽、安定、北地屬涼州,上郡屬幷州。

(一三)"非"舊作"亦",據下文改。孫子地形篇雲:"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越絕書計倪內經:'計倪曰:"與人同時而戰,獨受天之殃,未必天之罪也,亦在其將。"'孫子曰:"將者,民之司命,而國家安危之主也(一)。"是故諸有寇之郡,太守令長不可以不曉兵。今觀諸將(二),既無斷敵合變之奇(三),複無明賞必罰之信,然其士民又甚貧困,器械不簡習(四),將恩不素結(五),卒(六)然有急,則吏以暴發虐其士,士以所拙(七)遇敵巧。此為將(八)吏驅怨以禦讎(九),士卒縛手以待寇也(一0)。

(一)孫子作戰篇文。舊脫"家"字,據孫子補。

(二)"將"謂郡守。漢書酷吏嚴延年傳顏師古注雲:"謂郡守為郡將者,以其兼領武事也。"

(三)"斷"治要作"料"。按史記白起傳論雲:"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料、斷義相近,古亦通用。史記韓信傳雲:"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新序善謀篇作"自斷"。又新序雜事一宋玉對楚王問:"豈能與之斷天地之高?"文選"斷"亦作"料"。鐸按:此當從治要作"料敵","斷"字俗書作"",故與"料"字相亂。

(四)吳語雲:"申胥、華登,簡服吳國之士於甲兵。"韋昭注:"簡,習也。"

(五)史記淮陰侯傳雲:"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

(六)"卒",讀為"猝"。

(七)"拙"治要作"屈"。鐸按:拙、巧對舉,作"屈"者借字。

(八)"將"字據治要補。

(九)漢書晁錯傳雲:"其與秦之行怨民,相去遠矣。"顏師古注:"言發怨恨之人,使行戍也。"

(一0)淮南子說山訓雲:"縛手走,不能疾。"

夫將不能勸其士,士不能用其兵,此二者與無兵等(一)。無士無兵,而欲合戰,其敗負也,理數也然(二)。故曰:其敗者,非天之所災,將之過也。

(一)六韜軍略篇雲:"凡帥師將軍,慮不先設,器械不備,教不精信,士卒不習,若此不可以為王者之兵也。"漢書晁錯傳雲:"士不選練,卒不服習,起居不精,動靜不集,趨利弗及,避難不畢,前擊後解,與金鼓之音相失,此不習勒卒之過也,百不當十。兵不完利,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裼同;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射不能中,與亡矢同;中不能入,與亡鏃同。此將不省兵之禍也,五不當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也;卒不可用,以其將予敵也;將不知兵,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予敵也。"

(二)舊作"治數也",據治要改、補。管子兵法篇雲:"治眾有數,勝敵有理。察數而知理。"鐸按:"然"字當屬下讀。"然故","是故"也。說詳經傳釋詞卷七。

饒士處世(一),但患無典爾(二)。故苟有土地,百姓可富也;苟有市列,商賈可來也;苟有士民,國家可強也;苟有法令,奸邪可禁也(三)。夫國不可從外治,兵不可從中禦(四)。郡縣長吏,幸得兼此數者之斷已,而(五)不能以稱明詔安民氓哉(六),此亦陪克闒茸(七),無裏之爾(八)。

(一)"饒士"謂士之才德優饒者。

(二)"典"司也。

(三)商子錯法篇雲:"古之明君,錯法而民無邪,舉事而材自練,賞行而兵強。"又雲:"苟有道裏,地足容身,士民可致也;苟容市井,財貨可聚也。有土者不可以言貧,有民者不可以言弱。"漢書食貨誌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顏師古注:"市列謂市肆。"

(四)六韜立將篇雲:"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禦。"白虎通三軍篇雲:"大夫將兵出,不從中禦者,欲盛其威,使士卒一意係心也。"鐸按:語亦見淮南子兵略篇。

(五)"之"舊作"丈",又重"而"字,據程本刪、改。

(六)漢舊儀雲:'禦史大夫敕上計丞長史曰:"詔書數下,布告郡國。臣下承宣無狀,多不究,百姓不蒙恩被化。守丞長史到郡,與二千石同力,為民興利除害,務有以安之,稱詔書。"'漢書晁錯傳雲:"甚不稱明詔求賢之意。"鐸按:此"哉"字乃語已詞,非歎詞、疑詞。

(七)詩蕩雲:"曾是掊克。"按敘錄亦作"掊"。"闒茸"見賢難篇。鐸按:漢人引蕩詩多作"倍克",與毛詩定本同。陪、倍古字通。敘錄"掊"字或後人據今詩改。

(八)"裏"當作"俚","之"下脫一字。漢書季布欒布田叔傳讚雲:"其畫無俚之至耳。"晉灼曰:'揚雄方言曰:"俚,聊也。"許慎曰:"賴也。"此為其計畫無所聊賴。'夫世有非常之人,然後定非常之事,必道(一)非常之失,然後見(二)。是故選諸有兵之長吏,宜踔躒豪厚,越取幽奇(三),材明權變,任將帥者(四)。不可苟惟(五)基序,或阿親戚(六),使(七)典兵官(八)。此所謂以其國與敵者也(九)。

(一)"道"疑"遇"。鐸按:道,由也。字蓋不誤。

(二)"見"下脫四字。史記司馬相如傳雲:"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此文當同之。

(三)漢書孔光傳雲:"竊見國家故事,尚書以久次轉遷,非有踔絕之能,不相踰越。"顏師古注:"踔,高遠也。""踔躒"猶言"踔絕"。後漢書班彪後固傳西都賦雲:"逴犖諸夏。"典引雲:"卓犖乎方州。"文苑禰衡傳:"英才卓礫。"並與"踔躒"同。說苑談叢篇雲:"德以純厚故能豪。"按"越取"謂不次擢用。漢書東方朔傳雲:"武帝初即位,征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顏師古注:"不拘常次,言超擢之。"後漢書安帝紀永初二年詔雲:"二千石長吏,明以詔書,博衍幽隱。朕將親覽,待以不次。"是其義也。

(四)後漢書南蠻傳:"永和時,日南、象林徼外蠻夷攻圍日南",李固議亦雲:"宜更選有勇略仁惠任將帥者,以為刺史太守。"

(五)"惟"疑"推"。鐸按,惟、唯古字通。老子:"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唯、阿並聽從之義,字本不誤。

(六)墨子兼愛下篇雲:"勿有親戚弟兄之所阿。"漢書貢禹傳雲:"不阿親戚。"

(七)舊作"便"。

(八)蓋謂鄧騭也。騭以車騎將軍討羌,戰敗,羌遂大盛,朝廷不能製,詔騭還師,以鄧太後故,拜騭為大將軍。見後漢書西羌傳。

(九)注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