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徼"舊作"激",據治要改。"徼"與下"求"字同義。說苑談叢篇雲:"人激於名,不毀為聲。""激"言"於",不言"其"。漢書揚雄傳雲:"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顏師古注:'徼,要也。字或作"激",激,發也。'按"激"亦字誤,顏說非也。
(一七)淮南子兵略訓雲:"夫人之所樂者,生也,而所憎者,死也。然而高城深池,矢石若雨,平原廣澤,白刃交接,而卒爭先合者,彼非輕死而樂傷也,謂其賞信而罰明也。"
今吏從軍敗沒死公事者,以十萬數,上不聞吊唁嗟歎之榮名,下又無祿賞之厚實(一),節士無所勸慕,庸夫無所貪利(二)。此其所以人懷沮解(三),不肯複死者(四)也。
(一)商子壹言篇雲:"民之從事死製也,以上之設榮名,置賞罰之明也。"管子權修篇雲:"將用民力者,則祿賞不可不重也。"
(二)韓非子六反篇雲:"厚賞者,非獨賞功也,又勸一國。受賞者甘利,未賞者慕業,是報一人之功,而勸境內之眾也。欲治者何疑於厚賞?"
(三)"解"舊作"懈",據治要改。鹽鐵論擊之篇雲:"西域迫近胡寇,沮心內解,必為巨患。"漢書趙充國傳雲:"欲沮解之",顏師古注:"沮,壞也。欲壞其計,令解散之。"鐸按:"沮解"即"沮懈",倒之則為"懈沮",後漢書龐參傳永初元年上書曰:"蓄精銳,乘懈沮。"是其例。治要作"阻解",二字皆借。
(四)"者"字據治要補。鐸按:"複"疑"赴",上文"赴死嚴敵",又"肯赴死亡",皆其比也。
軍起以來,暴師五年(一),典兵之吏,將以(二)千數,大小之戰,歲十百合(三),而希有功。曆察其敗,無他故焉,皆將不明於(四)變勢,而士不勸於死敵也(五)。其士之不能死也(六),乃其將不能效也,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七),士進有獨死之禍,退蒙眾生之福。此其(八)所以臨陣亡戰(九),而競思奔北者也(一0)。
(一)史記蒙恬傳雲:"暴師於外十餘年。"
(二)"以"舊作"下",據治要改。
(三)漢書高帝紀雲:"旦日合戰。"蕭何傳雲:"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
(四)"於"字據治要補。
(五)孫子地形篇雲:"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六韜奇兵篇雲:"將不明,則三軍大傾。"管子法法篇雲:"民不勸勉,不行製,不死節,則戰不勝而守不固。"兵法篇雲:"賞罰明,則勇士勸也。"
(六)鐸按:"也"猶"者",訓見經傳釋詞卷四。或曰:"其"猶"豈","也"同"邪"。
(七)"效"當作"故"。韓非子初見秦篇雲:"白刃在前,斧锧在後,而卻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又難二雲:'趙簡子圍衛之郛郭,鼓之而士不起。簡子投枹曰:"烏乎!吾之士數弊也。"行人燭過免胄而對曰:"臣聞之,亦有君之不能耳,士無弊者。"'(八)"其"字據治要補。
(九)鐸按:"亡"與"忘"同,治要正作"忘"。
(一0)鄧析子無厚篇雲:"禦軍陣而奔北。"
孫子曰:"將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勇也,嚴也(一)。"是故智以折敵(二),仁以附眾(三),敬以招賢,信以必賞,勇以益氣,嚴以一令。故折敵則能合變,眾附愛則思力戰,賢智集則英謀得(四),賞罰必則士盡力,勇氣益則兵勢自倍,威令一則惟將所使。必有此六者,乃可折衝擒敵(五),輔主安民。
(一)孫子始計篇雲:"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魏武帝注:"將宜五德備。"此益以"敬",蓋所見本異。
(二)"折"疑"料"之誤。史記白起傳論雲:"料敵合變"。鐸按:作"料"是也。孫子何延錫注:"非智不可以料敵應機。"蓋本此。
(三)史記司馬穰苴傳雲:"文能附眾,武能威敵。"
(四)"英"程本作"陰"。按"英"疑"策"之誤。詩兔罝鄭箋雲:"此兔罝之人,於行攻伐,可用為策謀之臣,使之慮無,亦言賢也。"鐸按:"陰謀"見史記陳丞相世家,"英"字蓋俗音訛。
(五)大戴禮王言篇雲:"明王之守也,必折衝乎千裏之外。"
前羌始反時(一),將帥以定令之群(二),借富厚之蓄(三),據列城而氣(四)利勢,權十萬之眾(五),將勇傑之士,以誅草創新叛散亂之弱虜(六),擊自至之小寇,不能擒滅,輒為所敗,令遂雲烝(七)起,合從連橫(八),掃滌幷、涼(九),內犯司隸,東寇趙、魏(一0),西鈔蜀、漢(一一),五州殘破,六郡削跡。(一二)此非天之災,長吏過爾(一三)。
(一)先零羌滇零以永初元年為寇,明年自稱天子。六年,滇零死,子零昌複襲偽號,至元初四年,為任尚客刺死,隴右始平。詳後漢書安帝紀及西羌傳。
(二)管子霸形篇雲:"朝定令於百吏。"王先生雲:'"群"字是"郡"字之誤。'俞樾雲:'"定令"當作"守令"。下文引"孫子曰:將者,民之司命,而國家安危之主也。是故諸有寇之郡,太守令長不可以不曉兵。"又曰:"是故選諸有兵之長吏,宜踔躒豪厚,越取幽奇,材明權變,任將帥者。"然則此篇所謂勸將,即指郡縣之守令而言,非命將出師之謂也。汪以管子說之,未得其旨。'鐸按:俞說"定令"當作"守令"是也。而不駁王說,則亦以"群"當為"郡",而訓"之"為"往"。然羌反以前,諸郡已有守令,及永初元年,先零羌叛,遣車騎將軍鄧騭、征西校尉任尚等討之,明非此時始以將帥兼為守令而往郡也。"守令之群",猶班固封燕然山銘"侯王君長之群",謂其人之眾也。"以守令之群"者,"以"猶"率領"。僖四年左傳:"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史記齊世家作"齊桓公率諸侯伐蔡",是介詞"以"字表率領之證。"以守令之群",與"借富厚之蓄",兩文相對。如王說,則句法不一律矣。
(三)史記遊俠傳序雲:"借於有土卿相之富厚。"
(四)當作"處"。
(五)下篇雲:"諸郡皆據列城而擁大眾",或疑"權"為"擁"之誤。按史記呂後紀:'灌嬰曰:"諸呂權兵關中。"'易林益之臨:"帶季、兒良,明知權兵。"權兵,言執兵柄。史記袁盎傳:"絳侯為太尉,主兵柄",是其義矣。本書潛歎篇:"權噬賢之狗",義與此同。
(六)漢書終軍傳雲:"萬事草創。"後漢書隗囂傳章懷注:"草創,謂始造也。"鐸按:此"草創"與"散亂"連言,則非論語"裨諶草創"之義。此語本書凡三見:實邊篇雲:"草創新起",邊議篇雲:"草創散亂"(舊誤作"草食",說詳彼)。以聲求之,蓋猶"草蔡"也。說文:"豐,艸蔡也。象艸生之散亂也。"字亦作"草竊"。書微子:"好草竊奸宄",俞氏群經平議讀"竊"為"蔡"是也。草創、草蔡、草竊並雙聲相轉,皆無組織、無紀律之謂。汪以"始造"說之,非其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