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之民,淳厚敦樸,上聖撫之,恬澹無為(二),體道履德,簡刑薄威,不殺不誅,而民自化,此德之上也。德稍弊薄(三),邪心孳生,次聖繼之,觀民設教(四),作(五)為誅賞,以威勸之,既作五兵,又為之憲,以正厲之(六)。詩雲:"修爾輿馬,弓矢戈兵,用戒作則,用逖蠻方(七)。"故曰:兵之設也久矣(八)。涉曆五代,以迄於今(九),國未嚐不以德昌而以兵強也(一0)。
(一)鐸按:西羌之亂,與後漢相終始,而其橫湧旁決,莫劇於安、順之時。所以然者,士無死敵之勇,將無合變之奇,故雖烏合獸聚,猝發而不能製。節信有激而言,非徒議兵已也。此以下三篇皆論邊事,當參合觀之。
(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按說文恬、憺並訓"安","澹"則"憺"之假借,亦作"淡",莊子胠篋篇雲:"恬淡無為。"
(三)鐸按:"德"疑當作"後",涉上"德"字而誤。班祿篇雲:"太古之時,烝黎初載,未有上下,而自順序,天未事焉,君未設焉。後稍矯虔,或相陵虐,侵漁不止。"此節文勢正與彼同。
(四)易觀象詞。鐸按:已見浮侈、述赦篇。
(五)"作"舊作"坐"。古""字與"坐"相近。鐸按:此俗音訛。
(六)商子更法篇雲:"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製禮。禮法以時而定,製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
(七)抑。今詩"輿"作"車","戈"作"戎","作則"作"戎作","逖"作"X"。按說文雲:"X,古文逖。"鐸按:此所引乃魯詩,故文義並與毛詩不同,說見陳喬樅魯詩遺說考十七。
(八)襄廿七年左傳。
(九)"迄"治要作"迨"。
(一0)史記自序序律書雲:"非兵不強,非德不昌。"
今兵巧之械(一),盈乎府庫(二),孫、吳之言,聒乎將耳,(三)然諸將用之,進戰則兵敗,退守則城亡(四)。是何也哉?曰:彼此之情,不聞乎主上,勝負之數,不明乎將心(五),士卒進無利而自退無畏(六),此所以然也。
(一)史記律書雲:"其於兵械尤所重",正義雲:"內成曰器,外成曰械。械謂弓、矢、殳、矛、戈、戟。"漢書藝文誌論兵書雲:"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
(二)禮記樂記雲:"車甲釁而藏之府庫。"曲禮雲:"在府言府,在庫言庫。"鄭注:"庫,謂車馬兵甲之處也。"月令雲:"審五庫之量。"禦覽一百九十一引蔡邕月令章句雲:"五庫者,一曰車庫,二曰兵庫。"淮南子時則訓雲:"七月官庫。"高誘注:"庫,兵府也。"說文雲:"庫,兵車藏也。"
(三)韓非子五蠹篇雲:"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漢書藝文誌兵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吳起四十八篇。"說文雲:"聒,讙語也。"一切經音義廿引蒼頡篇雲:"擾亂耳孔也。"
(四)韓非子五蠹篇雲:"出兵則軍敗,退守則城拔。"
(五)孫子謀攻篇雲:"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始計篇雲:"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商子戰法篇雲:"兵起而程敵,政不若者勿與戰,食不若者勿與久,敵眾勿為客,敵盡不如,擊之勿疑。故曰:兵大律在謹,論敵察眾,則勝負可先知也。"六韜兵征篇:'太公曰:"勝負之征,精神先見,明將察之。"'(六)治要無"自"字。按晉語梁由靡論慶鄭雲:"不聞命而擅進退,犯政也。"又雲:"戰而自退,後不可用。"此"自退"之證。或雲:"自"即"而"之駁文,讚學篇亦以"而"為"自"。鐸按:退而無畏,則為擅退甚明,"自"字贅,故魏征刪之。
夫服重上阪(一),出馳千裏(二),馬之禍也。然節馬(三)樂之者,以王良足為盡力也(四)。先登陷陣,赴死嚴敵,民之禍也。然節士樂之者,以明君可為效死也(五)。凡人所以肯赴死亡而不辭者(六),非為趨利,則因以避害也(七)。無賢鄙愚智皆然,顧其所利害有異爾。不利顯名,則利厚賞也(八);不避恥辱(九),則避禍亂也。非此(一0)四者,雖聖王不能以要其臣,慈父不能以必其子(一一)。明主深知之,故崇利顯害以與下市(一二),使親疏貴賤賢鄙愚智,皆必順我令乃得其欲(一三),是以一旦軍鼓雷震,旌旗並發(一四),士皆奮激,競於死敵者,豈其情厭久生,而樂害死哉(一五)?乃義士且以徼其名(一六),貪夫且以求其賞爾。(一七)(一)"阪"治要作"",誤。楚策:'汗明曰:"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漢書晁錯傳雲:"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
(二)莊子秋水篇雲:"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裏。""出馳"治要作"步驟"。按荀子哀公篇雲:"步驟馳騁。"
(三)"節馬"治要作"騏驥"。王先生雲:'"節馬"當是"良馬",涉下"節士"而誤。'(四)"以王良"治要作"以禦者良"。按"王良"疑當作"良工"。呂氏春秋知士篇雲:"今有千裏之馬於此,非得良工,猶若弗取。良工之與馬也相得,則然後成。譬之若枹之與鼓。夫士亦有千裏,高節死義,此士之千裏也。能使士行千裏者,其惟賢者也。"鐸按:王良識馬,故馬樂為盡力,猶明君愛士,故士樂為效死。此義出楚策。論衡狀留篇本之雲:"驥曾以引鹽車矣,垂頭汗落,行不能進。伯樂顧之,王良禦之,空身輕馳,故有千裏之名。"此言王良,猶楚策言伯樂,而論衡二人並舉也。治要"禦者良",衍"者"字,淮南子覽冥訓高注:"王良,晉大夫郵無恤子良也,所謂禦良也。"是王良亦稱禦良之證。新語術事亦雲:"馬為禦者良。"
(五)史記貨殖傳雲:"壯士在軍,攻城先登,陷陣卻敵,斬將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者,為重賞使也。"韓詩外傳十:'卞莊子曰:"節士不以辱生。"'楚策:'張儀曰:"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六)"者"字舊脫,據治要補。
(七)管子明法解雲:"人臣之行理奉命者,非以愛主也,且以就利而避害也。"
(八)"賞"當作"實"。史記魯仲連傳雲:"此兩計者,顯名厚實也。"下文亦雲"榮名厚實"。
(九)"恥"舊作"聖",據程本改。
(一0)"此"字舊脫,據治要補。
(一一)管子形勢解雲:"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衰者,上之所以加施於民者厚也。故上施厚,則民之報上亦厚;上施薄,則民之報上亦薄。故薄施而厚責,君不能得之於臣,父不能得之於子。"
(一二)韓非子難一雲:"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君臣之際,非父子之親也,計數之所出也。"說苑複恩篇雲:"君臣相與,以市道接。君懸祿以待之,臣竭力以報之。逮臣有不測之功,則主加之以重賞。如主有超異之恩,則臣必死以複之。"
(一三)商子賞刑篇雲:"所謂壹賞者,利祿官爵,摶出於兵,無有異施也。夫故知愚貴賤勇怯賢不肖,皆知盡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為上用也。
(一四)說苑指武篇:'子路曰:"鍾鼓之音,上聞於天,旌旗翩翻,下蟠於地,由且舉兵而擊之。"'呂氏春秋期賢篇雲:"野人之用兵也,鼓聲則似雷。"
(一五)史記司馬相如傳喻巴蜀檄雲:"人懷怒心,如報私讎,彼豈樂死惡生,非編列之民,而與巴蜀異主哉?""害"治要作"空"。按作"空"是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羔謂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漢書高帝紀:"項伯夜馳見張良,具告其實,欲與俱去,毋特俱死。"蘇林曰:"特,但也。"顏師古曰:"但,空也。空死而無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