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衰製(1 / 2)

無慢製而成天下者(二),三皇也;畫則象而化四表者,五帝也;明法禁而和海內者,三王也(三)。行賞罰而齊萬民者,治國也;君立法而下不行者,亂國也;臣作政而君不製者,亡國也(四)。

(一)鐸按:衰製,謂衰世之製。上古任德,中古用刑,其所以如此者,世衰則不可純任德教也。俗儒不知通變,故節信辭而辟之。

(二)王先生雲:'"慢"疑"憲",形近之誤"。'(三)白虎通五刑篇雲:'聖人治天下,必有刑罰何?所以佐德助治順天之度也。故懸爵賞者,示有所勸也;設刑罰者,明有所懼也。傳曰:"三皇無文,五帝畫象,三王明刑。"'襄廿九年公羊傳何休注引孔子曰:"三皇設言民不違,五帝畫象世順機,三王肉刑揆漸加,應世黠巧奸偽多。"疏雲:"孝經說文。"鐸按:此說本孝經鉤命決,引見周禮保氏疏。

(四)管子明法篇雲:"所謂治國者,主道明也;所謂亂國者,臣術勝也。"

是故民之所以不亂者,上有吏(一);吏之所以無奸者,官有法(二);法之所以順行者,國有君也;君之所以位尊者,身有義也。(三)義者君之政也,法者君之命也(四)。人君思正以出令,而貴賤賢愚莫得違也,則君位於上,而民氓治於下矣(五)。人君出令而貴臣驕吏弗順也,則君幾於弒,而民幾於亂矣(六)。

(一)鐸按:管子明法篇雲:"奉主法,治境內,使強不淩弱,眾不暴寡,萬民驩,盡其力而奉養其主,此吏之所以為功也。"賈子大政下篇雲:"王者有易政而無易國,有易吏而無易民。故民之治亂在於吏,國之安危在於政。"

(二)商子靳令篇雲:"法平則吏無奸。"

(三)"義"下舊衍"身有"二字,無"也"字。商子君臣篇雲:"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時,民亂而不治。是以聖人列貴賤,製爵位,立名號,以別君臣上下之義。地廣民眾萬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眾而奸邪生,故立法製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義,五官之分,法製之禁,不可不慎也。"

(四)按下文雲:"法也者,先王之政也;令也者,己之命也。"此有脫誤。

(五)管子法法篇雲:"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萬物之命也。是故聖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國。故正者,所以止過而逮不及也。"任法篇雲:"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於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大治。"

(六)商子君臣篇雲:"處君位而令不行則危,五官分而無常則亂,法製設而私善行則民不畏刑。君尊則令行,官修則有常事,法製明則民畏刑。法製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從令,而求君之尊也,雖堯、舜之智,不能以治。"

夫法令者,君之所以用其國也。君出令而不從,是與無君等(一)。主令不從則臣令行,國危矣(二)。

(一)藝文類聚五十四引申子雲:"君之所以尊者令,令之不行,是無君也,故明君慎令。"

(二)尹文子大道篇雲:"公法廢,私政行,亂國也。"禦覽六百卅八引崔實政論雲:"君以審令為明,臣以奉令為忠。故背製而行賞,謂之作福;背令而行罰,謂之作威。作威則人畏之,作福則人歸之。夫威福,人主之神器也。譬之操莫邪,執其柄,則人莫敢抗;失其柄,則還見害也。"

夫法令者,人君之銜轡棰策也(一),而民者,君之輿馬也。若使人臣廢君法禁而施己政令,則是奪君之轡策,而己獨禦之也。愚君闇主(二)托坐於左,而奸臣逆道(三)執轡於右,此齊騶馬繻所以沈胡公於具水(四),宋羊叔牂所以弊華元於鄭師(五),而莫之能禦也(六)。是故陳恒執簡公於徐州(七),李兌害主父於沙丘(八),皆以其毒素奪君之轡策也(九)。文言故曰:"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變之不蚤變也(一0)。"是故妄違法之吏,妄造令之臣,不可不誅也。

(一)淮南子主術訓雲:"法律度量者,人主之所以執下,釋之而不用,是猶無轡銜而馳也。"

(二)荀子臣道篇雲:"闇主惑君。"

(三)史記李斯傳雲:"兼行田常、子罕之逆道。"

(四)"繻"舊作"傳"。楚語雲:"昔齊騶馬繻以胡公入於貝水。"古書"需"字多作"",與"專"相似。"貝水"水經注巨洋水篇引國語作"具水",雲:"袁宏謂之巨昧,王韶之以為巨蔑,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而廣其目焉。"元和夏孝廉文燾雲:"具、巨、朐聲相近。"則作"具"是也。鐸按:具、貝形近多相亂,"具水"之訛為"貝水",猶集韻"蜀人謂平川為",今俗作"埧"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