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衰製(2 / 2)

(五)宣二年左傳。按僖十年傳:"敝於韓",杜注:"敝,敗也。""弊"與"敝"同。鐸按:此以叔牂為羊斟字,與杜注合。

(六)楚語雲:"遭世之亂,而莫之能禦也。"韋昭注:"禦,止。""禦"與"禦"同。鐸按:"抵禦"字正當作"禦"。

(七)哀十四年左傳作"舒州"。鐸按:徐、舒古同聲而通用。陳恒即田常,注見明闇篇。

(八)楚策:'孫子曰:"李兌用趙,餓主父於沙丘。"'事詳史記趙世家。

(九)"毒"字衍,即"素"之駁文。鐸按:毒、蓄古音同部,例得借用,老子:"亭之毒之",以"毒"為"蓄",即其證。"毒"字義自可通,蓋非衍。

(一0)王易"故"下無"也"字,"蚤變"作"早辨",古字並通用。"由變"之"變"舊作"辯",蓋後人以王本改之。鐸按:荀本亦作"由變",宋翔鳳周易考異雲:'作"變"者,乃荀氏讀正之字,故不與諸家古文同。'李富孫易經異文釋亦謂"辯、變義通,荀隨義異字。"

議者必將以為刑殺當不用,而德化可獨任(一)。此非變通者之論也,非叔世者之言也(二)。夫上聖不過堯、舜,而放四子(三),盛德不過文、武,而赫斯怒(四)。詩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五)。"是故君子之有喜怒也,蓋(六)以止亂也(七)。故有以誅止殺,以刑禦殘(八)。

(一)漢書董仲舒傳雲:"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

(二)"變通"注見述赦篇。王先生雲:'"叔"當作"救",昭六年左傳子產曰:"吾以救世也。"'繼培按:漢書元帝紀雲:'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嚐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此文意與彼同。

(三)書堯典。

(四)詩皇矣。鐸按: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王"指文王。此言文、武,兼用孟子文義,梁惠王下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是也。

(五)巧言。

(六)"蓋"舊作"善"。

(七)鐸按:宣十七年左傳範武子召文子曰:'吾聞之,喜怒以類者鮮,易者實多。詩曰:"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之喜怒,以已亂也。'此文本之。

(八)商子畫策篇雲:"以殺去殺,雖殺可也;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

且夫治世者若登丘矣,必先躡其卑者,然後乃得履其高(一)。是故先致治國,然後三王之政乃可施也;道齊三王,然後五帝之化乃可行也;道齊五帝,然後三皇之道乃可從也。

(一)禮記中庸雲:"譬如登高必自卑。"

且夫法也者,先王之政也;令也者,己之命也(一)。先王之政所以與(二)眾共也,己之命所以獨製人也(三),君誠能授法而時貸之,布令而必行之,則群臣百吏莫敢不悉心從己令矣(四)。己令無違,則法禁必行矣。故政令必行,憲禁必從,而國不治者,未嚐有也。此一弛一張,以今行古,以輕重尊卑之術也(五)。

(一)呂氏春秋圜道篇雲:"令者,人主之所以為命也。"

(二)"與"字舊脫。

(三)呂氏春秋處方篇雲:"法也者,眾之所同也。"商子修權篇雲:"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權者,君之所獨製也。"

(四)漢書成帝紀建始四年詔曰:"公卿大夫,其勉悉心。"顏師古注:"悉,盡也。"

(五)管子重令篇雲:"凡君國之重器,莫重於令。令重則君尊,君尊則國安;令輕則君卑,君卑則國危。故安國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嚴罰。罰嚴令行,則百吏皆恐;罰不嚴,令不行,則百吏皆喜。故明君察於治民之本,本莫要於令。故曰:虧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從令者死。五者死而無赦,惟令是視,故曰令重而下恐。"禮記雜記:'孔子曰:"一弛一張,文、武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