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慎微(2 / 3)

(六)"踽"舊作"屬",據本政篇改。今詩作"楀"。

(七)韓詩外傳一雲:"懷其寶而迷其國者,不可與語仁。"按"迷國"論語作"迷邦",漢人避高祖諱改。漢時劾奏大臣多用之,漢書王尊傳劾奏匡衡、張譚"懷邪迷國",王嘉傳孔光等劾嘉"迷國罔上不道",師丹傳策免丹雲:"懷諼迷國",蓋當時律令如此。

(八)晉語:'郭偃曰:"夫三季王之亡也宜。"'漢書敘傳敘天文誌雲:"三季之後,厥事放紛",顏師古注:"三季,三代之末也。"史記樂書雲:"流沔沈佚,遂往不反。"司馬相如傳上林賦雲:"恐後世靡麗,遂往而不反。"周語雲:"踣斃不振",韋昭注:"振,救也。"

夫積微成顯,積著成(一),鄂譽鄂譽;鄂致存亡(二),聖人常慎其微也(三)。文王小心翼翼(四),武王夙夜敬止(五),思慎微眇,早防未萌(六),故能太平而傳子孫(七)。

(一)"成"下脫一字。按漢書律曆誌雲:"三微而成著,三著而成象。"易幹鑿度雲:"三微而成一著,三著而成一體。"鐸按:荀子大略篇雲:"夫盡小者大,積微者著。""積著成"下蓋脫"象"字,與"亡"為韻。

(二)文有脫誤。按漢書韋賢傳雲:"睮睮諂夫,咢咢黃發",如淳曰:"睮睮,自媚貌",顏師古曰:"咢咢,直言也。"此文疑當作"鄂鄂譽譽,以致存亡"。"鄂鄂"與"咢咢"通,"譽譽"與"睮睮"通。"鄂譽致存亡",即史記商君傳趙良所謂"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也。韓詩外傳十雲:"有諤諤爭臣者,其國昌。有默默諛臣者,其國亡。"

(三)淮南子人閑訓雲:"聖人敬小慎微。"漢書董仲舒傳雲:"眾少成多,積小致钜,故聖人莫不以晻致明,以微致顯。是以堯發於諸侯,舜興乎深山,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致之矣。言出於己,不可塞也。行發於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故盡小者大,慎微者著。"按"盡小者大"二語,本荀子大略篇。

(四)詩大明。

(五)詩閔予小子。按此為成王詩,"武"當作"成"。鐸按:匡衡以此詩為武王畢喪。衡學齊詩,則是齊詩說也。節信引詩多本三家,"武"字必不可改。

(六)漢書賈誼傳雲:"禮雲禮雲者,貴絕惡於未萌,而起教於微眇。"

(七)詩閟宮鄭箋雲:"文王、武王繼太王之事,至受命致太平。"烈文箋雲:"文王、武王以純德受命,定天位。"又雲:"天之錫之以此祉福也,又長愛之,無有期竟,子孫得傳世,安而居之。"此即用詩誼,與鄭氏同。鐸按:"能"下疑脫"致"字,考績篇:"三代於世,皆致太平。"是其例。又鄭箋詩不專主毛,此蓋亦三家說也。

且夫邪之與正,猶水與火不同原,不得並盛(一)。正性勝,則遂重己不忍虧也,故伯夷餓死而不恨(二)。邪性勝,則忸怵而不忍舍也(三),故王莽竊位而不慚(四)。積惡習之所致也。夫積惡習非久,致死亡非一也。世品人遂(五)(一)淮南子詮言訓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內便於性,外合於義,循理而動,不係於物者,正氣也。重於滋味,淫於聲色,發於喜怒,不顧後患者,邪氣也。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置一廢,故聖人損欲而從事於性。"

(二)論語。

(三)"怵"當為""。爾雅釋言雲:"狃,複也",郭注"狃複為。"後漢書馮異傳雲:"忸小利",章懷注:'"忸"猶"慣習"也,謂慣習前事複為之。'狃、忸字通。詩四月疏、蕩釋文並引說文雲:",習也。"今說文無""字。""字注:"習也。"""當即""之別體。怵,說文訓恐,與"狃習"義別。漢書武帝紀元狩元年詔:"怵於邪說",服虔曰:"怵,音裔",應劭曰:"忸,也",如淳曰"怵,音怵惕。"蓋服、應本作"",如本作"怵",字形之誤如此。鐸按:"狃"字本作"忕",以"大"為聲。大、世古音同部(如"太子"即"世子","大室"即"世室","子大叔"即"子世叔")。蓋"忕"或作""(如荀子榮辱篇"憍泄"即"驕汰")故又易為"",猶"泄"、"枻"亦作"洩"、""也。"忕"字桓十三年左傳疏、爾雅釋言疏引說文亦有之,當據補。

(四)漢書。

(五)"積惡習"以下,文有脫誤。漢書董仲舒傳雲:"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漸至。"此文蓋本之。"世品人遂"下,舊接"俾爾多益"至末,今移正。然此四字下尚有脫文。

夫聖賢卑革(一),則登其福(二)。慶封、伯有(三),荒淫於酒,沈湎無度,以弊其家(四)。晉平殆政(五),惑以喪誌,良臣弗匡,故俱有禍(六)。楚莊、齊威,始有荒淫之行(七),削弱之敗(八),幾於亂亡,中能感悟,勤恤民事(九),勞精苦思(一0),孜孜不怠(一一),夫出陳應,爵命管蘇(一二),召即墨,烹阿大夫(一三),故能中興,強霸諸侯,當時尊顯,後世見思,傳為令名,載在圖籍(一四)。由此言之,有希(一五)人君,其行一也,知己曰明,自勝曰強(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