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慎微(1 / 3)

凡山陵之高,非削成而崛起也(二),必步增而稍上焉。川穀之卑,非截斷而顛陷也(三),必陂池而稍下焉(四)。是故積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五);積下不已,必極黃泉之深(六)。

(一)鐸按:"盡小者大,積微者著。"然積善未必昌,而積惡則必致危亡,論政者所以尤戒慎於積惡也。賈子審微既揭其旨於前,節信此篇複申其義於後,慎微之教,亦幾於備矣。

(二)"成而"舊倒。山海經西山經:"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漢書敘傳班彪王命論雲:"未見運世無本,功德不紀,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文選作"倔起",李善注雲:'埤蒼曰:"倔,特起也。"'"崛"與"倔"同。

(三)說文雲:"陷,高下也。一曰陊也。"

(四)史記司馬相如傳雲:"陂池貏豸",索隱引郭璞曰:"陂池,旁頹之貌。"按池,讀為""。傳又雲:"罷池陂。"即"貏豸陂池"也。鐸按:亦作"陂陀",爾雅釋地:"陂者曰阪",郭注:"陂陀不平"是也。陂池、貏豸、罷池、陂、陂阤,並以疊韻表義,故無定字。

(五)釋名釋山雲:"山大而高曰嵩。嵩,竦也,亦高稱也。"按"嵩"古作"崇"。鐸按:爾雅釋山:"山大而高崧。"

釋文:'"崧"又作"嵩"。'郝懿行義疏雲:'嵩、崇並見釋詁,或說古無"嵩"字,非也。'(六)隱元年左傳雲:"不及黃泉。"史記鄭世家集解引服虔注:"天玄地黃,泉在地中,故曰黃泉。"漢書揚雄傳解嘲雲:"深者入黃泉。"

非獨山川也,人行亦然,有布衣(一)積善不怠(二),必致顏、閔之賢(三),積惡不休,必致桀、蹠之名(四)。非獨布衣也,人臣亦然(五),積正不倦,必生節義之誌,積邪不止,必生暴弒之心。非獨人臣也,國君亦然,政教積德(六),必致安泰之福(七),舉錯數失,必致危亡之禍(八)。故仲尼曰:湯、武非一善而王也,桀、紂非一惡而亡也。三代之廢興也,在其所積(九)。積善多者,雖有一惡,是為過失,未足以亡。積惡多者,雖有一善,是為誤中,未足以存。人君聞此,可以悚(一0)。布衣聞此,可以改容。(一一)(一)鹽鐵論散不足篇雲:"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王先生雲:"三字不辭,疑有脫誤。"鐸按:"有"蓋"布"之駁文,無脫字。

(二)禮記曲禮雲:"敦善行而不怠。"

(三)論語雲:"德行:顏淵,閔子騫。"

(四)荀子榮辱篇雲:"為桀、蹠則常危辱。"

(五)趙策:'蘇秦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六)王先生雲:'"德"當作"得",與下"失"字對文。'鐸按:義對而文無取相對,"德"字不誤。

(七)老子雲:"往而不害,安平泰。"

(八)易係辭上傳雲:"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錯"與"措"通。趙策:'客見趙王曰:"今治天下舉錯非也,國家為虛戾而社稷不血食。"'漢書董仲舒傳雲:"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

(九)漢書賈誼傳雲:"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

(一0)漢書董仲舒傳雲:"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非明乎情性,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紂之可為悼懼者也。"說文雲:"懼,恐也。古文作。"

(一一)史記司馬相如傳上林賦雲:"愀然改容,超若自失。"

是故君子戰戰栗栗,日慎一日(一),克己三省(二),不見是圖(三)。孔子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四)。小人以小善謂無益而不為也,以小惡謂無傷而不去也,是以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五)。"此蹶、踽(六)所以迷國而不返(七),三季所以遂往而不振者也(八)。

(一)淮南子人閑訓雲:'堯戒曰:"戰戰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蹪於山,而蹪於垤。"是故人皆輕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後憂之,是猶病者已惓而索良醫也。'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二年詔曰:"諸將業遠功大,誠欲傳於無窮,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栗栗,日甚一日。"

(二)昭十二年左傳:'仲尼曰:"古也有誌,克己複禮,仁也。"'論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三)成十六年左傳:'夏書曰:"怨豈在明?不見是圖。"'鐸按:偽古文尚書五子之歌取傳文。晉語九:'夏書有之曰:"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韋注:"不見,未形也。"

(四)此下舊接"夫賢聖卑革"至"胡福不除",又複"足以滅身"四字,今移正。

(五)易係辭下傳。王弼本"謂"作"為"。"不為"、"不去","不"俱作"弗"。"是以"作"故"。按新書審微篇雲:"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又見連語,古易蓋有作"謂"者。淮南子繆稱訓雲:"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是故積羽沈舟,群輕折軸,故君子禁於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