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論榮(1 / 3)

所謂賢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祿富貴榮華之謂也(二),此則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為君子者也。所謂小人者,非必貧賤凍餒辱阨窮之謂也(三),此則小人之所宜處,而非其所以為小人者也。

(一)鐸按:此篇首明君子小人之辨,繼論寡德高位之人不足以為榮,而終之以人惟其任。

(二)漢書董仲舒傳雲:"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於下。"敘傳答賓戲雲:"據徼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貴,朝為榮華,夕而蕉瘁。"

(三)"辱"上脫一字。程本"辱"作"困"。鐸按:疑本作"困辱",諸本脫"困"字,程本脫"辱"字耳。邵本臆補作"困苦",非。

奚以明之哉?夫桀、紂者,夏殷之君王也,崇侯、惡來,天子之三公也(一),而猶不免於小人者,以其心行惡也。伯夷、叔齊,餓夫也(二),傅說胥靡(三),而井伯虞虜也(四),然世猶以為君子者,以為誌節美也(五)。

(一)見史記殷本紀。

(二)法言淵騫篇雲:"西山之餓夫。"

(三)呂氏春秋求人篇雲:"傅說,殷之胥靡也。"高誘注:"胥靡,刑罪之名也。"

(四)"井伯虞虜"舊作"井臼處虜"。僖五年左傳雲:"執虞公及其大夫井伯。"史記晉世家"執"作"虜"。

(五)漢書雲敞傳雲:"車騎將軍王舜高其誌節。"

故論士苟定於誌行(一),勿以遭命,則雖有天下不足以為重,無所用不足(二)以為輕,處隸圉(三)不足以為恥,撫四海不足以為榮。況乎其未能相縣若此者哉(四)?故曰:寵位不足以尊我(五),而卑賤不足以卑己(六)。

(一)淮南子原道訓雲:"士有一定之論。"管子八觀篇雲:"商賈之人,不論誌行而有爵祿。"荀子榮辱篇雲:"誌行修,臨官治。"

(二)"足"舊作"可"。

(三)哀二年左傳雲:"人臣隸圉免。"周語雲:"湮替隸圉",韋昭注:"隸,役也。圉,養馬者。"

(四)荀子王製篇雲:"是其為相縣也亦遠矣。"

(五)"以"下舊衍"為"字。

(六)新書大政上篇雲:"紂自謂天王也,桀自謂天子也,已滅之後,民以相罵也。以此觀之,則位不足以為尊,而號不足以為榮矣。"

夫令譽從我興,而二命自天降之(一)。詩雲:"天實為之,謂之何哉(二)!"故君子未必富貴,小人未必貧賤(三),或潛龍未用,或(四)亢龍在天(五),從古以然。今觀俗士之論也,以族舉德,以位命賢(六),茲可謂得論之一體矣,而未獲至論之淑真也。(七)(一)禮記祭法疏引援神契雲:"命有三科:有受命以保慶,有遭命以謫暴,有隨命以督行。"此雲二命,蓋不數受命。卜列篇雲:"命有遭隨。"禦覽三百六十引春秋元命苞雲:"命者,天之令也。所受於帝,行正不過,得壽命──壽命,正命也。起九九八十一。有隨命──隨命者。隨行為命也。有遭命──遭命者,行正不誤,逢世殘賊,君上逆亂,辜咎下流,災譴並發,陰陽散忤,暴氣雷至,滅日動地,絕人命,沙鹿襲邑是。"俞樾雲:'上文雲:"寵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賤不足以卑己。"然則"二命"即謂此二者也。下文"君子未必富貴,小人未必貧賤",富貴、貧賤,此即所謂"二命"。汪氏不本上下文為說,而泛舉援神契之遭命、隨命以說此"二命",失之。'鐸按:俞說是。上文"勿以遭命",亦非緯之"遭命"也。

(二)北門。鐸按:"謂之何"即"奈之何",訓見經傳釋詞卷三。

(三)論衡命祿篇雲:"才高行厚,未必保其必富貴;智寡德薄,未必信其必貧賤。或時才高行厚,命惡廢而不進;智寡德薄,命善興而超踰。故夫臨事知愚,操行清濁,性與才也;仕宦貴賤,治產貧富,命與時也。"

(四)"或"字舊脫,據程本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