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遏利(1 / 3)

世人之論也,靡不貴廉讓而賤財利焉,及其行也,多釋廉甘利。之於人(二)徒知彼之可以利我也,而不知我之得彼,亦將為利人也(三)。知脂蠟之可明鐙也(四),而不知其甚多則冥之。知利之可娛己也,不知其稱而必有也(五)。前人以病,後人以競(六),庶民之愚而衰闇之至也(七)。予故歎曰:何不察也?願鑒於道,勿鑒於水(八)。象以齒焚身,蚌以珠剖體(九);匹夫無辜,懷璧其罪(一0)。嗚呼問哉(一一)!無德而富貴者,固可豫吊也(一二)。

(一)鐸按:廣雅釋詁:"遏,止也。"此篇論世人當明義利之辨,幷曆舉前代好利而亡,好義而彰者以證之,故以"遏利"名篇。

(二)文有脫誤。王先生雲:'疑是"多釋廉而甘利"。釋、舍通。"之於"字衍,"人"字屬下句。'(三)"利人"疑倒。宣十四年左傳:'晏桓子曰:"貪必謀人。謀人,人亦謀己。"'(四)說文雲:"鐙,錠也。"徐鉉曰:"錠中置燭,故謂之鐙。"鐙、燈正俗字。

(五)文有脫誤。疑當作"不知其積而必有禍也"。襄廿八年左傳:'晏子曰:"利過則為敗。"'昭十年傳:'晏子謂桓子曰:"蘊利生孽。"'皆此意也。

(六)僖七年左傳雲:'諺有之曰:"心則不競,何憚於病?"'此用其文。楚辭離騷雲:"眾皆競進而貪婪兮。"鐸按:說文:"競,逐也。"此文當取競逐之訓。

(七)春秋繁露雲:"民之皆趨利而不趨義也,固其所闇也。"

(八)吳語:'申胥雲:"王其盍亦鑒於人,無鑒於水!"'鐸按:書酒誥:'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史記蔡澤傳:"鑒於水者,見麵之容;鑒於人者,知吉與凶。"古諺相傳語異。

(九)襄廿四年左傳雲:"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淮南子說林訓雲:"蛖、象之病,人之寶也。"高誘注:"蛖,大蛤,中有珠;象牙還以自疾,故人得以為寶。"本經訓雲:"擿蚌蜃",高注:'"擿"猶"開"也,開以求珠也。'(一0)桓十年左傳。"辜"今作"罪"。

(一一)"問"疑"闇"。鐸按:"問"當作"聞"。古字"聞"與"問"通,論語公冶長篇:"聞一知十。""聞"本或作"問";禮記檀弓上篇:"問喪於夫子乎?""問"本亦作"聞":俱見經典釋文。"聞哉"者,呼而欲人聞之,猶欲人勿忘而言"識之哉"耳。此書"令聞"字多作"問",(本篇及讚學篇是)寫者因以意改之。若作"闇",則與上文"愚而衰闇之至"相複。

(一二)"貴者"二字舊空,據程本補。漢書景十三王傳讚雲:"亡德而富貴,謂之不幸。"鐸按:古謂"死"為"不幸",故曰"可豫吊"。

且夫利物莫不天之財也(一)。天之製此財也,猶國君之有府庫也。賦賞奪與,各有眾寡,民豈得強取多哉?故人有無德而富貴,是凶民之竊官位盜府庫者也,終必覺,覺必誅矣。盜人必誅,況乃盜天乎?得無受禍焉(二)?鄧通死無簪(三),勝、跪伐其身(四)。是故天子不能違天富無功,諸侯不能違帝厚私勸(五)。非違帝也,非違天也。帝以天為製,天以民為心,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六)。是故無功庸於民而求盈者,未嚐不力顛也(七);有勳德於民而謙損者,未嚐不光榮也(八)。自古於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九),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義而不彰者也(一0)。

(一)"莫不"猶言"莫非"。周語:'芮良夫曰:"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二)漢書朱博傳雲:"得無不宜?"顏師古注:'"得無"猶言"無乃"也。'鐸按:忠貴篇:"夫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偷天官以私己乎?以罪犯人,必加誅罰,況乃犯天,得無咎乎?"與此同為左氏舊說。

(三)見史記佞幸傳。

(四)"跪"當作"詭",公孫詭、羊勝見史記梁孝王世家。王先生雲:'"伐"疑"戕"。'鐸按:公孫詭、羊勝事,亦見漢書文三王傳。廣雅釋詁一:"伐,殺也。"義自可通。

(五)王先生雲:'"私勸"疑是"私歡"。'鐸按:昭九年左傳注、漢書王莽傳注引"歡"並作"勸"。彼可謂之假借,此則字訛。

(六)襄卅一年左傳:'太誓雲:"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七)周禮司勳:"國功曰功,民功曰庸。"晉語:'穆子曰:"無功庸者不敢居高位。"'王先生雲:'"力"當作"立"。周語:"高位實疾顛。""疾顛"即"立顛"也。'繼培按:"力"蓋"危"字之壞。管子宙合篇雲:"高為其居,危顛莫之救。"淮南子人間訓雲:"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寵,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受厚祿,三危也。"呂氏春秋務大篇雲:"嚐試觀於上誌,三王之佐,其名無不榮者,其實無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其名無不辱者,其實無不危者,無功故也。"鐸按:立、力俗音訛,王說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