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介紹了頸椎的結構及其對健康的重要性、頸椎病變的類型和表現,以及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導致頸椎病的姿勢和習慣,使我們從中深刻體會到了,頸椎的確是脊椎中幹活最多、受累最多的部位,如果疏忽了對它的保護,就會使其疲勞過度,進而誘發各種與之相關的疾病。所以,通過本章內容,學會一些日常的頸椎護理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頸椎。
揭開頸椎七塊骨頭的謎底頸椎的結構是什麼樣的從X光片上看,頸椎的形狀有些搞笑,與頭顱比起來,它就像一個細細的蘋果把兒,而頭顱則像一個大大的蘋果。如此不和諧的構造,決定了頸椎所要承擔的重量比其他脊椎都要多得多。
如果把人的頸椎和四足動物的頸椎相比較,前者很“可憐”。
因為四足動物的脊椎是橫著的,頸椎隻承擔頭部重量與活動;而人類的呢,脊椎是豎著的,不僅要上托頭顱,下連軀體,還要承擔肩膀與上肢的一切活動和負重。所以別看頸椎個頭小,身子骨弱,但它在人體負重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動物脊椎所不能相比的。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弱不禁風的頸椎,卻對人體健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首先我們先來看頸椎的結構。
頸椎骨共有7塊,除了第1頸椎和第2頸椎外,其他頸椎之間都夾有一個椎間盤,再加上第7頸椎和第1胸椎之間的椎間盤,共有6個椎間盤。除了第1頸椎、第2頸椎結構比較特殊外,其他幾節椎骨和下麵的胸椎、腰椎基本相似,都是由椎體、椎弓等基本結構組成。其中,椎體向前,椎弓在後,兩者相連,共同組成椎孔,多個椎孔連在一起,就形成了椎管,裏麵容納著脊髓。
寰椎(C1)椎動脈樞椎(C2)第三頸椎(C3)椎間盤第四頸椎(C4)第五頸椎(C5)第六頸椎(C6)第七頸椎(C7)。
前麵我講過,脊髓是身體的手機天線,連接人體各處的神經,就好比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不僅肩負著將大腦發出的指令傳遞到全身各處的任務,而且還要將身體所發出的各種信息送回大腦。
而在頸椎這個部位,由於離大腦的距離最近,所以一旦發生椎間關節突錯位,脊神經受壓迫,輕者會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重者則會導致致命性的傷害。
2007年,我國著名體操運動員王燕,在全國體操錦標賽女子團體預賽時,由於不慎,頸椎受傷,差點兒導致終身癱瘓;而我國男排運動員湯淼,則也是因為一次意外的頸椎受傷,至今還癱坐在輪椅上。
由此可見,頸椎的這種生理特點,使得它很容易受到傷害。如果再加上生活中的種種不良習慣,必然會使頸椎疲勞過度,進而誘發頸椎病。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的頸椎,大家就必須學會一些頸椎的日常護理知識。
寰椎和樞椎是整個脊椎的“正、副司令”前麵我說過,人體脊椎就好比一個由26名士兵組成的戰鬥連,但是在這個戰鬥連裏,每名士兵的戰鬥力是不一樣的,特別是處於最前麵的第一椎(寰椎)和第二椎(樞椎),對整個脊椎的作用最大,處於第一主導地位。
所以,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把脊椎比喻為一支部隊,把頭部比喻為“主席”,那麼寰椎就相當於“正司令”,樞椎則為“副司令”。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還得從這兩塊椎骨的特殊結構說起。
前結節前弓上關節凹橫突孔椎孔後弓齒突棘突橫突寰椎上麵觀樞椎後麵觀寰椎、樞椎示意圖首先,寰椎不像其他椎骨一樣有椎體和棘突,它的結構十分簡單,由前後兩個椎弓和兩個側塊相互連成環狀,大而平,就像一個橢圓形的大支架穩穩地托著頭部,對頭部起一個支撐作用,因此與頭部的關係最為密切,可以被稱為“正司令”。
另外,關於“寰”,這裏還有一個傳說,據說寰是古希臘神話裏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有一次因為犯錯,被眾神之首責罰,讓它一生一世都頂著天。從這個神話傳說裏,我們也可以看出寰椎在整個脊椎中的“頂天”作用。
而樞椎呢,顧名思義,具有樞紐作用。它是頸椎中最為堅固的椎骨,且與其他椎骨的形狀也不太一樣。它的椎體較小,但是後半部分的棘突卻很大,並且椎體上部分有個像大牙齒一樣的突起向上伸入寰椎中,和寰椎共同構成了寰樞關節。
從脊椎的活動過程來看,頭部和寰椎是可以一起自由轉動的,而樞椎的下半部結構又和其他頸椎結構相同,所以當頭部(主席)和寰椎(正司令)一有動作時,樞椎這個副司令就會馬上響應,有力地帶動下麵各段脊椎隨之而動。
所以說,在頸椎結構中,處在最前麵的寰椎和樞椎,功勞是最大的,對整個脊椎起著第一主導作用。
不過反過來說,正因為寰椎和樞椎處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它們的人身安全是更應該受到保障。否則一旦出了問題,就會“上梁不正下梁歪”,就像骨牌效應一樣,波及下麵的各節脊椎,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保護好這兩塊椎骨,對於現代人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通往大腦的“秘密小通道”有位在非洲醫療隊工作的女醫生,平時工作很累,有段時間視力大降,連報紙上的字都看不清了,無奈之下隻好打道回國。後來她找到我,讓我為她診治。經過仔細診斷後,我確認她的枕寰關節錯位,寰樞關節半脫位,由於壓迫了椎動脈而導致腦部長期供血、供氧不足而引起視力衰退。
之後,我為她進行了刁氏正脊治療,僅僅做了兩次,她的視力就恢複了,馬上又高高興興地回到非洲醫療隊工作了。
看到這裏大家可能會疑惑:枕寰關節錯位和腦部缺血缺氧有什麼聯係?
原因就在頸椎中的那條“秘密小通道”—椎動脈上。仔細觀察下圖我們會發現,在第6頸椎到第1頸椎上,每塊椎骨兩側的橫突孔裏,都分別穿行著一條血管,它們就是椎動脈。主要作用就是為大腦輸送氧氣和營養物質。雖然頸椎平時的活動很頻繁,且容易受到攻擊,但是椎動脈基本上還是受到嚴密保護的。因為它們都隱藏在橫突孔中,橫突孔屬於骨骼結構,就像為椎動脈穿了一層堅硬的鎧甲,使其免受傷害。
頸椎椎動脈頸椎椎動脈肩負著為頭部供血的重任但是,並非所有的椎動脈都有這樣的鎧甲,有一段就很不幸運,沒有受到橫突孔的保護。這個地方就是寰椎部位。大家看,椎動脈自下往上蜿蜒而行,到了寰椎這個位置,結構一下子變得特殊起來。
它先繞著寰椎拐了一個彎,然後從寰椎的橫突孔出來以後,沿著頸椎的後緣,彎彎曲曲地通到腦部。
也就是說,在這部分的椎動脈上,有好幾道彎的外圍,是沒有任何骨骼結構來保護它的,都是一些肌肉、韌帶及軟組織。但是在枕寰樞關節這個部位,它的活動是非常頻繁的,平時我們旋轉脖子,主要靠的就是枕寰樞關節。所以此部位最容易發生錯位,一旦錯位了,就會刺激上交感神經並且壓迫椎動脈,從而出現近視、眩暈、惡心、耳鳴、視力障礙、眼幹澀等一係列病症。
因此,大家平時在嗬護頸椎的時候,千萬不要忽略了脖子兩側的這兩條椎動脈,它們可是寰椎的要害部位,如果不幸受到傷害,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煩!
頸椎曲度,到底是彎了好還是直了好正常的頸椎有一個向前的生理彎曲,弧度雖然不大,但對於維持頸椎健康來說卻相當重要。假設一下,如果頸椎變直,或者改變彎曲方向,向後彎曲,會導致怎樣的情形呢?
我們不妨做兩個小實驗:把你的食指當做頸椎,伸直後往桌麵上用力向下壓,這時你會感到指尖有些疼,根本壓不下去。可是如果把這個手指稍微彎曲一下,再往下壓,就覺得它很柔韌,也沒有什麼不適感。
再看反方向彎曲的情況。走路的時候我們兩隻腳通常稍微向左右分開,這樣才能走得舒適、自然,可是如果讓你把兩腳都往裏麵歪,再走一走,是不是覺得很吃力,也很別扭?
正常曲度變直反弓頸椎生理曲度常見的三個表現:正常曲度、變直、反弓上麵兩種情況分別和頸椎變直、反弓是一樣的道理,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頸椎向前彎曲的生理弧度太重要了!如果完全變直了,或者出現反弓,後果不堪設想!當然,上麵的小實驗,僅能讓我們體驗出不適感,深入一點來說,頸椎不正常的彎曲,會對人體造成哪些危害呢?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首先,使頸椎的柔韌性消失,增加胸椎受損的幾率。頸椎的生理彎曲,就像英語字母“C”,如果它變直了,就會成為“I”,像一根直直的小棍子。大家可以想一下,彎曲的棍子和直直的棍子,在受到外力時,哪個更富有彈性?肯定是前者!所以當頸椎變直的時候,一旦受到外力衝擊,它的承受能力是很弱的,隻能依靠頸椎間盤來緩解,這樣不但會加速頸椎間盤的退化,同時還會使胸椎受牽連,容易受損。
其次,會使脖子經常感到疲勞酸痛。不管頸椎變直還是反弓,都會使頸椎後部的肌肉處於繃緊的狀態,這樣一來,當人在運動的時候,就會由於肌肉缺乏靈活性,而覺得脖子酸痛。不信你試試,讓你一邊跑一邊仰頭看天空,過不了多長時間,你就會感覺脖子酸酸的。這就像用扁擔挑重物,如果扁擔富有彈性,上下彈動,再配合人走路時有節奏的步伐,肩膀就不會覺得太吃力。相反,如果你用一根鐵棍來挑重物,走路時肩膀會受到很大壓迫,覺得疼痛難忍。
最後,容易使頸椎間盤突出。前麵我說過,椎間盤主要由外層的纖維環和裏麵的髓核組成。當頸椎變直或反弓時,頸椎間盤後部的纖維環就會被拉長,從而處於過度緊繃狀態。這個時候,如果頸椎受到巨大的外力作用,纖維環就會破裂,從而造成椎間盤突出,而椎間盤突出了,椎關節突就相對變長了,就有可能壓迫脊髓神經,導致一係列的疾病。
由此可見,為了更好地保持頸椎正常的生理彎曲,我們一定要重視對頸椎的調整和維護,並且越早越好,一直到老。否則,一旦頸椎長期處於變直或反弓狀態,麻煩就大了。
查一查頸椎病的犯罪檔案頸椎病“殺手四兄弟”“大夫,我脖子僵硬、酸痛,是得了頸椎病吧?”“我落枕了,完了,得頸椎病了!”“我肩膀疼得厲害,肯定是患了頸椎病!”……很多患者前來就診時,總是這樣對我抱怨連天,疑神疑鬼。不難看出,頸椎病目前已經成為大多數人最害怕的疾病之一,但是由於不了解其類型和表現,人們很容易陷入一些誤區。
頸椎病確實很棘手,因為它的臨床症狀非常複雜,這些症狀既可以單一出現,也可以同時出現,因此在醫學上被西醫稱為“頸椎綜合征”。那麼,作為咽喉要道上的隱形殺手,頸椎病到底有哪些類型呢?或者形象一點講,有哪幾位最主要的殺手?
殺手一:脊神經根型(中醫稱為:經絡型)
這個頸椎病殺手很活躍,經常作案,並且最喜歡找那些30歲至50歲的人下手。那麼它是從何而來的呢?主要是由於椎間盤退化(包括椎間盤突出),頸椎椎間關節突錯位,刺激和壓迫了頸部的神經根而引起的病症。剛開始得這種頸椎病時,隻是覺得脖子疼或有些發僵、發直,由於症狀不太明顯,所以很多人會誤以為勞累過度所致,因而容易被忽視。但是當到了後期的時候,就會出現上肢疼痛或麻木,且在晚上睡覺時或早上起床時加重,時好時壞,反複發作。
那麼怎樣判斷自己是否被這個類型的頸椎殺手給困擾了呢?方法很簡單。隻要你感覺脖子疼痛,並且肩、上肢(包括手指)有針刺或燒灼的感覺時,就可以往脊神經根型頸椎病方麵考慮。
殺手二:交感神經型(中醫稱為:髒腑型)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殺手,可以說是神出鬼沒,反偵察能力很強,作案後總是給人留下重重迷霧。因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都屬於自主神經,而自主神經主要支配內髒、血管和腺體。當頸椎椎間盤發生了變性,椎間關節突發生錯位,椎間孔變小時,就會直接刺激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從而連帶著它們所支配的內髒、腺體和血管也發生功能性障礙。所以這種類型的頸椎病症狀比較多,也比較複雜,會出現頭痛、頭暈、嘔吐、視力減退,耳鳴、聽力下降,眼花、流淚、鼻塞,咽部發幹、有異物感及牙痛等;也可能出現腹脹、腹瀉、消化不良、心動過速或過緩、房顫、早搏、高血壓等病症。
正因為這種頸椎病殺手的作案手法很高明,所以自我診斷時有一定的難度,在出現相應的症狀時,還應該給頸部拍個X光片,找到影像錯位征,這樣診斷起來就相對容易一些。
殺手三:椎動脈型(中醫稱為:營衛型)
此類型的頸椎病殺手我們並不陌生。在前麵的頸椎結構中,我提到過椎動脈,並講了枕寰樞關節錯位會壓迫椎動脈,引起腦部供血、供氧不足而產生發作性眩暈,同時還伴有惡心、耳鳴、嘔吐或聽力下降等症狀,這類頸椎病就是由此而發的。此外,這個殺手作寰椎樞椎椎動脈椎間盤神經根椎體鉤椎關節頸椎正麵結構圖案時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動作非常快,讓人毫無防備。可能一分鍾前你還好好的,沒什麼征兆,但將脖子向某個方向扭了一下,汽車追尾、急刹車後,馬上就會出現症狀了。幼兒也易發生。
怎樣自我檢查這種類型的頸椎病呢?太簡單了,隻要你閉上眼睛,左右轉轉脖子,如果感覺偏頭痛或眩暈,那80%就是得了此病。
殺手四:脊髓型(中醫稱為:督脈型,分為量變型和質變型)
大家可要小心,這個頸椎病殺手的殺傷害力最大!它主要是由於頸椎間盤退化等原因,造成椎管狹窄,脊髓受到壓迫所導致。同時,它又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量變型,就是盡管椎管已經狹窄,但還沒有壓迫到椎管裏的脊神經,沒有出現脊髓病變症狀;二是質變型,即椎管確實已經壓迫到了神經根,並且已經出現脊髓病變症狀。此病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走路的時候,輕飄飄的,就像踩棉花一樣,同時大小便失禁,半身麻木。所以一旦出現以上症狀,就要多考慮是不是患了脊髓型頸椎病。
哪個頸椎是人類的危險區王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軟件開發總監,雖然已近不惑之年,但工作很努力,每天忙得焦頭爛額。有段時間,他經常感到頭暈、耳鳴、眼前發黑。在網上一查,王先生發現自己的症狀跟頸椎病很相似,於是就趕緊找到我。經過拍片,我發現他的寰樞關節錯位了,於是為他進行了“刁氏正脊複位”,複位後他頭痛、頭暈的症狀就基本消失了。
之後,王先生疑惑地問我:“刁老師,您所說的寰樞關節,是不是最容易發生頸椎病的地方?那我以後隻要對這幾處做好防護工作不就行了?”
我笑著搖了搖頭。
其實,王先生隻說對了一部分。作為整個脊椎中使用頻率最高,同時又最靈活、脆弱的頸椎,每個部位都容易發生病變。相對來說,枕寰段(C0-C1)、寰樞段(C1-C2),更容易引發頸椎病變,並且危險性更大。
C0-C1C1-C2C4-C5C5-C6最易發生病變的4個頸椎段。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先來看枕寰樞段,前麵我們說過,枕寰樞段是負責旋轉的,頭部的任何輕微的轉向,都需要用到這個部位。此外,最要命的是,枕寰樞段沒有椎間盤,少了這個對頸椎大有幫助的減震器,一旦受到外力作用,就很容易受傷。這樣的病例很多,經過診治的頸椎病患者,大多數都是因為這個部位的關節發生錯位而引起的。
至於C4-C5、C5-C6這兩個部位引發頸椎病,主要是因為人在20~27歲的時候,頸椎間盤就開始逐漸發生退化變質,再加上這兩個部位平時活動量大,因此一旦椎間關節突錯位,刺激到了脊髓神經,就會引發頸椎病症狀。
那麼怎樣防止這幾個部位受損呢?經常堅持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三、四節,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對頸椎有一定的保護性矯正作用。
當然,以上四個部位雖然是頸椎最容易受傷的地方,但並不代表著其他的頸椎段就不用管了。從整體上來說,頸椎與其他脊椎部位相比,本身就是一個事故多發地帶,所以我們要多方麵入手,全麵建設好這個地段,才是對整個脊椎乃至身體最好的關愛。
頸椎骨質增生其實並不可怕趙先生今年剛40歲,平時總懷疑自己得了頸椎病。一次,他拿著剛從醫院拍的X光片,神色慌張地對我說:“刁醫生,你得幫幫我,我真的得頸椎病了!情況還很嚴重,你看,都長骨刺了!你說我會不會癱瘓啊?”
我拿過片子仔細看了看,發現他的頸椎確實長了骨刺,但情況還不嚴重,屬於輕度的骨質增生。接著我又給他做了一些其他的相關檢查,確認沒有其他頸椎病的症狀後,就安慰他說患的並非頸椎病,隻是很普通的骨質增生,隻要經常矯正就行了。
實際上,脊椎長骨刺很常見,是關節退變的一種表現,就像人到了一定的年紀眼睛會花、頭發會變白,臉上長皺紋一樣。據統計,40歲以上的人群中,有45%~50%會出現骨質增生,60歲以後,80%的人多多少少會長骨刺,甚至長成骨橋。
那麼,具體到頸椎上,骨刺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是頸椎結構的改變。前麵我說過,頸椎除了向前突起的正常生理彎曲外,還有兩種非正常的彎曲,即變直和反弓。不管是哪一種非正常的彎曲,都會對椎骨的邊緣產生拉伸的作用,而椎骨呢,為了應付這種額外的受力,就會發生骨質代償性增生。於是它就伸長出來,形成一個凸起的增生物,就像刺一樣。
二是頸椎的扭傷。當頸椎處於變直或反弓狀態時,如果受到外力壓迫,哪怕是輕微的,也很容易發生扭傷。而一旦發生扭傷後,脊椎為了適應這個變化,就要去自動代償修複這個地方,把它鈣化,從而形成骨刺。所以那些平時喜歡從事運動並經常受傷的人,頸椎上通常會有很明顯的骨刺凸起。
骨質增生包括骨墜、骨刺、骨橋,屬於正常生理代償現象。我在臨床上發現,96%的骨質增生是良性的,隻要它未刺激到脊神經、椎動脈,並且會增加椎骨的負荷,有益無害。僅有4%的骨質增生是惡性的,它壓迫到了椎間孔內的脊神經,椎動脈,會直接影響血液循環,使人出現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頭暈等症狀。如果增生過長形成骨刺,伸向椎管內壓迫了脊髓,還有可能導致大小便失禁、癱瘓等嚴重後果。
由此可見,骨質增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是良性的,它是骨關節發生退變的一種代償保護機製,一般不會產生明顯症狀和功能障礙,也不需要刻意去治療。但另一方麵,如果是惡性的,紮向椎間孔內或椎管、重要組織和器官等,就有可能造成疼痛、腫脹及關節功能障礙。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就要及時采取治療措施了。
頸椎退化,讓人活不過81歲頸椎退化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的頸椎也會跟著老化,就像用久了的電線。上麵我們講過的骨刺,其實就是頸椎退化的一種標誌。
按理說,年齡越大,頸椎退化會越厲害,到了八九十歲的時候,就會退化得不成樣子。可是在門診中,我卻發現了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有些四十多歲的人,頸椎退化得就很厲害,而那些八九十歲的老人呢,頸椎生理曲度基本都還處於正常狀態,並且退化情況比較輕。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人年齡越大,頸椎退化的速度反而變慢了?
當然不是這麼回事。後來我經過調查發現,原來,那些變直、反弓的頸椎,到了70歲的時候,就已經退化得特別嚴重了,各種病症的折磨使他們很難活過81歲。而活過81歲的老人呢,雖然也有頸椎病,但由於他們的頸椎基本上都處於正常的彎曲,退化相對要少。
所以從這種情況來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頸椎的生理彎曲狀態決定著退化的速度,如果你的頸椎年輕時就是直的或反弓的,那麼退化速度就很快,很可能就活不過81歲!
這個結論很讓人吃驚。假如一個正常人的壽命是135歲,而你隻活到了81歲,就相當於被頸椎退化剝奪了三分之一的生命!
可怕的頸椎退化!讓人惋惜的54年!
但是,你知道嗎,頸椎退化也不是一兩天就就能產生的,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我們很有必要來了解一下。
第一階段,當人在27歲時,椎間盤的營養供給已停止,此時,頸椎就開始悄悄地發生退化,不過這時症狀很輕,還沒有長出骨刺,或者出現椎間盤退化,隻是椎體之間存在問題,所以會使人覺得脖子酸痛。
第二階段,當人在28~54歲之間的時候,頸椎由於椎間盤有少量退化,骨刺開始少量出現,於是顯露出一些明顯的“苗頭”來。
比如經常感覺脖子僵硬,頭也開始暈乎乎的,還痛,手腳也開始出現麻木;經常發生落枕或脖子痛;早上起來的時候,會感覺關節不太靈活,需要稍微活動後才能緩解;對著電腦時間長了,就容易疲勞,同時上背部出現疼痛。
第三階段,當人55~81歲的時候,是養生、保健、醫療時期。頸椎椎間盤由於退化變質,變得更薄了,這時骨刺會長得更長,但還沒有長到一塊,關節更為僵硬,椎間孔變得越來越小。有些脊神經有可能會受到壓迫,從而導致手腳麻木的症狀加劇、血壓忽高忽低,甚至心髒功能也出現了異常。
第四階段:當人在82~108歲時,進入了老年時期。椎間盤從原來的變薄,到慢慢消失,骨刺已“搭橋”,關節也就固定了,各種症狀持續而加重。這個時候,你的脖子基本就感覺僵硬了,需要長期堅持治療才能得到緩解。
第五階段:當人進入了天年時期的108~135歲時,則需要全天候的醫、養、康、保,即醫療、養護、康複和保健。
不難看出,頸椎退化是層層深入的,所以平時當你覺得頸椎不舒服的時候,就應該想到是否患了頸椎病,盡快去醫院診治。否則,漠不關心或者一再拖延,等頸椎退化到一定程度,再想挽救可就難了。
頸椎病為何容易“卷土重來”小夏是個地地道道的辦公室上班族,每天麵對電腦超過8小時。
去年夏天的時候,他因為經常肩酸脖子痛來我這裏診治,結果一檢查果然得了頸椎病,後來我給他診治後,不久症狀就消失了。可是還沒過一個月,他又捂著脖子來了,說老毛病又犯了。原來,那段時間由於工作繁忙,小夏經常對著電腦加班熬夜,再加上缺少鍛煉,剛好了不久的頸椎病卷土重來。
門診中,像小夏這樣的情況還不少,很多都是頸椎病曾經治愈又哎,我的頸椎病又犯了!
平時不注意保養頸椎易引起頸椎病複發複發的,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還使他們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負擔。同時,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為什麼頸椎病這麼容易複發呢?
首先,頸椎的穩定性相對較差。頸椎是脊椎中活動度最大的節段,它要經常做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側轉等活動,因此可以說是幹活最多、最累,而它的結構卻比胸椎和腰椎薄弱得多。胸椎有胸廓來支撐,腰椎有腰肌和骨盆等支撐,但頸椎卻沒有這些東西,再加上頸椎的椎體後關節穩定性較差,因此一旦受到某些誘發因素的影響,如扭傷、睡姿不當等,就會導致頸椎病複發。
其次,某些小疾病的誘發。很多人都知道長期固定一個姿勢最容易使頸椎病複發,但很少有人知道,一些小疾病同樣也會株連頸椎。比如感冒的時候,固定在頸椎周圍的肌肉和韌帶會變得鬆弛,這樣就不能很好地保護頸椎了,容易引起頸椎椎間關節突錯位,加速椎間盤的退化變質,從而使原有的頸椎病複發或加重。
再次,頸椎過度勞累或受傷。治愈後的頸椎,穩定性會更差,需要一段時間去恢複。在此期間,如果使頸椎過度受累,比如長時間站立或低頭等,就容易招致頸椎病複發。此外,頸部受到的挫傷,也不容忽視,比如坐車時因為急刹車而導致頸部閃挫等,也很容易使頸椎病複發。
最後,對頸椎病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很多頸椎病患者,一開始在頸椎病得到治療後,總認為自己好了,不用再管了,因此當後來出現複發的輕微症狀時,不加以注意,日積月累,最後使頸椎病複發並加重。還有一些患者,不堅持正規治療,或者在治療過程中斷斷續續,沒有規律,有的甚至不聽醫囑,在治療後仍然沒有糾正生活、工作中的不良坐姿或習慣,結果導致頸椎病複發。
以上導致頸椎病複發的幾大原因,我們要多加注意,特別是本來就患有頸椎病的人,即便你的病治愈了,沒什麼症狀了,同樣也不能掉以輕心,否則一旦招致頸椎病卷土重來,後果將不堪設想!
肩部疼痛,也許是頸椎惹的禍李先生有段時間總是肩膀疼痛,脖子也有些不舒服,他以為得了頸椎病,於是就去一家私人診所診治。醫生簡單問了他的情況後,也說是頸椎病,就開始給他的頸部實施按摩、牽引,可是幾天後,不但沒把肩膀疼痛止住,脖子也開始疼得厲害,還有些頭暈。
這下可把李先生急壞了,馬上去大醫院進行了仔細深入的檢查。
醫生的結論是李先生患了肩周炎,所以李先生認為自己白白讓無辜的脖子受了一遭罪,後悔不已。
頸椎病也會引發肩部疼痛其實,像李先生這樣認為肩周炎不是頸椎病的人有很多。明明是肩膀疼,和頸椎有什麼關係?殊不知這也是由頸椎引發的病症。
確切地說,肩周炎是屬於椎間孔外的脊神經根型頸椎病。脊神經根型頸椎病分為椎間孔內和椎間孔外兩種類型。
簡單實用!給自己的頸椎做個體檢頸椎雖然處於脊椎的“塔頂”,位置很高,卻整天幹著最多、最累的活,可以說是我們身體裏最勤奮的員工。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任勞任怨的好員工,卻一直擺脫不了易受損害的厄運,特別是遇上那些整天和電腦打交道的上班族,它就更倒黴了,最容易患頸椎病。
所以在大街上,你隨便找個白領,問他全身上下哪裏最不舒服,得到的答案大多數都是頸椎。但是如果你再問他是否確認自己真的得了頸椎病,對方往往會支支吾吾,不能肯定。由此可見,怎樣給自己的頸椎做個體檢很有必要,這樣才能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那麼怎樣來檢查呢?這裏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中醫刁氏脊椎病症狀歸椎自我診斷圖”來判斷。
眩暈、耳鳴、梅尼埃病、高血壓、頭痛、頭後部麻木、近視、視物模糊、失眠、嗜睡、癲癇、腦震蕩後遺症眩暈、耳鳴、耳聾、頭痛、頭後部麻木、近視、視物模糊、癲癇、腦震蕩後遺症C1~C2C3~C4C5~C6C7~T1C0~C1C2~C3C4~C5C6~C7頭昏、偏頭痛、三叉神經痛、麵癱、心動過速、心房顫動頭昏、偏頭痛、三叉神經痛、麵痛、牙痛、吞咽不適心動過緩、肩臂痛、肩胛內外緣痛,上肢橈側及拇指、食指麻脹,腱鞘腫痛咳喘、胸悶氣短、多汗,上肢尺側及第4、5指痛麻脹,手部皮膚青紫厥冷(雷諾綜合征)咽喉痛、聲音嘶啞、呃逆、落枕、全手麻木血壓波動、哮喘、肩臂痛、肩胛內外緣痛、網球肘,上肢尺側及第3、4、5指痛麻脹。
每段頸椎關節出現病變後,都會出現一係列的症狀。隻要你有圖中的症狀,就應該先懷疑自己是不是頸椎出了問題,然後盡快去醫院作進一步診斷。
除此之外,還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來直接判斷自己的頸椎是否有問題呢?一般來說,出現頸椎病的時候,頭、頸、五官、肩、背及手臂會酸痛,脖子也變得僵硬,不如以前靈活。所以按照這種提示,我們可以把頭緩慢地向各個方向旋轉,看一看脖子是否會疼,如果疼了,就有可能患了頸椎病。
有的人在轉動脖子的時候,會“嘎嘎”作響。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