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不吃藥不牽引,頸椎病早日好2(2 / 3)

是不是說明頸椎有問題呢?不一定,當頸部旋轉的時候,是椎體周圍的軟組織如肌腱、韌帶、關節突,在滑過椎體骨骼部位的時候所發出的聲音。

當然,也有一些病理情況會使脖子轉動時發出聲音,比如頸部肌肉過度勞損、頸部韌帶鈣化等,像這樣的情況,需要及時到醫院診斷。

有人可能問:“自己判斷頸椎有無問題的方法我掌握了,但是到底哪個頸椎出毛病,這個又怎樣判斷呢?

”你可以微微低頭,從第7頸椎(頸後正中線上最高的突起部位)開始往上,用手輕輕按壓頸椎及左右兩側,如果覺得有壓痛感,或者摸到條索狀、砂粒狀的小硬塊,很可能就是頸椎出問題的部位。

總之,當你懷疑自己患有頸椎病的時候,不妨按照以上方法進行自我檢查,這樣可以粗略地估計是否有頸椎病存在的可能,然後再考慮去醫院進一步確診。如此舉動,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對防治頸椎病大有益處。

很多疾病,罪魁禍首其實是頸椎病頭痛、偏頭痛,先考慮頸椎病王女士是位教師,今年四十多歲了,她頭痛一年多了。剛開始,王女士以為自己是教學工作太累所致,甚至懷疑到了更年期,因此也就沒去醫院治療,隻是單純地靠吃止疼片來緩解。後來,止疼片也不管用了,頭痛症狀加重,晚上總是睡不著覺。於是她這才去醫院檢查,得知患了頸椎病之後,感到不理解,怎麼頭痛竟然和頸椎病扯上了關係?

實際上,王女士的情況是比較多見的。在我門診接診最多的也就要數頭痛、偏頭痛的患者了,幾乎每天都有很多頭痛患者前來就診。雖然每個人的描述都不完全一樣,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苦不堪言。顯然,頭痛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他們的工作和生活。

為什麼頭痛、偏頭痛和頸椎脫不了幹係呢?

原來,我們的頸部是由骨骼、肌肉、韌帶、血管、神經、淋巴結、脊髓等多種組織組成,這些組織構成了一個“大家庭”,可以說是骨肉相連,互相交錯。任何部位如果因為形態、炎症等因素影響到神經的時候,都有可能引起疼痛,包括頭痛,特別是頸椎椎間關節突錯位時,脊神經、椎動脈等受到壓迫,就更容易導致頭痛和偏頭痛了。

除此之外,再加上精神疲勞、睡眠不足、情緒激動、生活不規律和工作壓力大等誘發因素,頭痛就有可能成為家常便飯,讓人備受折磨。這類情況除了在年輕的電腦族身上容易發生外,中老年人群中也很常見,大多都是年輕時積累下來的。

對此,很多人會以為自己是因外感風寒、感冒發熱或貧血所致,於是就單靠吃藥來治療。但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因為由頸椎病引起的頭痛和偏頭痛,主要是因為頸椎椎間關節突錯位,一味地吃藥,僅能阻斷痛覺的傳導,但並不能把錯位的椎間關節複位。

所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頸椎是很多頭痛、偏頭痛的根源之一!

中醫講究標本兼治,隻有先把頸椎問題這個“本”給治好了,“標”上的頭痛、偏頭痛才能得以解決。

一分鍾讓你頭清目爽—快速治愈幾種常見頭痛的妙招由頸椎病引起的頭痛有很多種,如跳痛、灼痛、枕部麻痛、脹痛、串通或兼有多種疼痛,針對每種疼痛,我們在治療上要區別對待,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下麵就給大家介紹臨床上常見的幾種頭痛及緩解妙方。

第一種:跳痛、灼痛這種類型的頭痛在西醫上叫血管源性頭痛,是頸椎病患者最常見的一種類型。血管源性頭痛,顧名思義,和血管的聯係就非常緊密了。從枕骨到第1胸椎上關節這個部位,密密麻麻地分布著上、中、下交感神經,一旦頸椎椎間關節突錯位,壓迫了這些神經,就會使頭部、胸部及上肢的血管功能失調,從而出現灼熱性、跳動性頭痛,讓人感覺像有電流通過一樣,晚上還老睡不著覺。

如果錯位的地方是枕寰關節和寰樞關節,就會直接壓迫第3段椎動脈,同時還會伴有頭昏、眩暈等症狀;如果是第6頸椎椎間關節突錯位,會刺激到頸動脈竇的效應器,使人的血壓升高或降低;如果是第2和第3頸椎的椎間關節突錯位,還會出現心動過速等。

出現這些情況後,要盡快找醫生把錯位的椎間關節複正過來,然後再配合點揉相關穴位,一般治療幾次就能明顯緩解。

有人可能會問,平時發生這種頭痛了,來不及找醫生做正脊治療怎麼辦?別擔心,這裏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救急。可以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三節,並配合點揉頭維穴。

頭維頭維穴的位置為什麼要選擇頭維穴呢?因為它是足陽明胃經上的一個要穴,而胃經屬於多氣多血之經,往頭部輸送氣血,主要靠這個穴位。所以點揉此穴,對維持頭部的血管功能非常有用,因而也就能緩解頭部跳痛、灼痛。

頭維穴不難找,它位於我們的頭側部,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處。取穴時,采取正坐或仰靠、仰臥的姿勢都行,將食指或中指伸入頭部兩側的發際裏,放在發際點向上一指寬,嘴動時肌肉也會動的地方,輕輕點揉數次即可。

第二種:單側、雙側頭痛及枕部麻痛這種類型的頭痛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神經衰弱,也叫神經源性頭痛,是由於第2到第4頸椎椎間關節突錯位,壓迫了相關的神經所導致。怎麼治療呢,還得采取正脊複位,再加上點揉相關穴位的方法。

另外,對於這種類型的頭痛,平時的保健要多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三節,並多點揉頭維穴和足臨泣穴。足臨泣穴在我們腳背的外側,第4趾和5趾蹠骨的夾縫中。

足臨泣足臨泣穴的位置第三種:前頭痛我們的眼眶和前額這兩個部位,是由三叉神經負責,而三叉神經的脊髓束恰好位於第2頸椎上,所以當第1頸椎到第4胸椎發生錯位時,就會刺激三叉神經脊髓束,從而使眼眶肌和前額發生劇痛。

像這種情況,除了正脊複位外,平時可多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至第三節,多點揉頭維穴。

第四種:後頭痛後頭痛大多是由於頭部受到各種原因的外力打擊後遺留下來的頭痛,對於這種類型的頭痛,除了正脊複位外,平時仍需要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三節,並點揉足臨泣穴、風池穴(頭部後麵大筋的兩旁與耳垂平行處)和風府穴(頸部,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

風府風池風府穴和風池穴的位置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雖然因頸椎病引起的頭痛、偏頭痛有很多,但這並不表示,所有的頭痛都要從頸椎來治。在各種頭痛中,有些頭痛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比頸椎病還要可怕的疾病。尤其是當你感覺自己頭部劇痛,並經常伴有嘔吐這樣的症狀發生時,即使最終控製住了,也可能隱藏著腦腫瘤、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病症,這時需要盡早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以防有生命危險。

80%的眩暈,幾乎都和頸椎椎間關節突錯位有關對於大多數頸椎病患者來說,眩暈是常見的一種症狀,主要表現為頭暈、耳鳴、惡心,甚至耳聾、眼花,嚴重的甚至暈得連路都走不成,需要有人攙扶。

導致眩暈的原因都有哪些?很多人會認為是血壓低,腦供血不足。比如在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上,我國著名的射擊選手王義夫,在比賽當天,本來已經領先了對手3.8環,可是在射最後一槍時,突然覺得眼前一片漆黑,什麼都看不見了。無奈之下,他隻得憑感覺扣動扳機,之後就昏倒在賽場,以0.1環之差失去了蟬聯冠軍的機會,令人扼腕歎息。

80%的眩暈和頸椎病有關追根究底,因腦供血不足而導致的眩暈,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什麼呢?我認為,除了神經畸形等先天性因素或外傷引起的器質性病變外,大約有80%的眩暈,和頸椎椎間關節突錯位有關!

為什麼這麼肯定呢?還得從椎動脈說起。

前麵我講過,椎動脈是我們腦後的一條“秘密通道”,負責向頭部輸送血液和氧氣。一旦頸椎發生任何錯位,就很有可能影響這條秘密通道的正常運輸功能,從而使腦部供血受到影響。

特別是在椎動脈的第3段,也就是寰椎這個部位,椎動脈由於自身特殊的結構,不受到任何骨骼保護,因而當枕寰椎、寰樞椎椎間關節突錯位時,就會受到嚴重壓迫,使腦基底動脈供血、供氧嚴重不足。這樣整個大腦中的各種零部件就會因缺血缺氧而造成耳內液體失衡,蝸神經紊亂,進而出現眩暈、耳鳴、耳聾。與此同時,頸上交感神經因為受壓迫,會使腦內血管發生痙攣,導致腦部的缺血狀態“雪上加霜”,因而出現眩暈等症狀。

在近來的門診中,我發現以眩暈為主要症狀的頸椎病患者越來越多,包括年輕人、中老年人等各個年齡段的人群。特別是那些長期從事文職、行政、醫療、計算機等行業的人,最容易出現眩暈症狀,並且女性多於男性。

由此可見,在頸椎病橫行其道的今天,眩暈就像一個悄無聲息的殺手,往往會在你毫無防備的時候,從背後狠狠給你一棍,輕者讓你天旋地轉,重者一下子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所以在這裏,我鄭重地告誡大家:當你某一天覺得頭暈目眩的時候,首先就應該考慮頸椎椎間關節突錯位,然後及時去醫院診治。

中醫正脊,眩暈不藥而愈於女士是北京某醫院的藥房主任,四十多歲,平時不是站著給人取藥,就是坐著對著電腦整理數據,經常感覺脖子酸痛。

一次,她在家做家務的時候,突然感覺天旋地轉,不能走路。

見此情形,家裏人嚇壞了,趕緊攙著她來到了我們醫院。我先讓於女士拍了X光片,從片子上發現她寰樞關節半脫位,於是就馬上對她進行了正脊複位。結果,1分鍾還不到,於女士就不感覺眩暈了,自己也能走路了,第二天也沒有複發。次日拍了對照片,頸椎椎間關節正常了。

老實說,像於女士這樣因為頸椎椎間錯位而引起的眩暈,目前除了正脊複位外,確實沒有理想的藥物可治,外科手術治療也很不理想。但是采用中醫刁氏正脊複位治療法,效果卻出奇的好,治愈率達83%,有效率為96%。

這裏麵的奧妙其實很簡單,把錯位的椎間關節複正,其相對應的組織器官也就達到了相對的平衡,眩暈等症狀自然就會緩解、消除!

還有個病例。廣州有個姓何的女老板,平時工作繁忙,整天坐在辦公桌旁勞累。有一天早上她起床的時候,感覺頭暈目眩,眼前一黑,昏倒在地上。丈夫趕緊把她送進了醫院,醫院診斷為梅尼埃病。她丈夫以前和我有過接觸,於是就打電話讓我會診。說來也巧,當時我正在廣州出差,於是在征得院方的同意後,對何女士進行了正脊複位。結果,不到2分鍾的時間,何女士眩暈的症狀基本消失,當天就高高興興地出院了。

看到這裏,可能有人會說,刁老師,您把正脊複位說得這麼厲害,是不是在故弄玄虛,給自己做廣告?

我說的都是事實,臨床上有數萬個成功的案例。並且,我也根本用不著做廣告,因為每天找我治病的人太多了,沒有這個必要。

我的目的就是要普及“刁氏脊椎病醫學”及“刁氏脊椎保健”,讓更多的脊椎病患者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既然眩暈能夠治療,那麼自然也就能預防。平時我們要想預防眩暈,除了多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三節外,還可以每天堅持點揉足臨泣穴、外關穴這兩個穴位,效果也很不錯。

足臨泣穴前麵我們已經了解過,外關穴呢,是手少陽三焦經上的經穴,位於前臂的背側,手腕橫皺紋向上3指寬處,與正麵的內關穴相對(見下頁圖示)。取此穴位時,最好采取坐臥或仰臥的姿勢。

外關外關穴位置示意圖腦震蕩,受害的往往不隻是腦部“腦震蕩”這個詞兒我們都不陌生,在很多電影或電視劇裏,經常有這樣的場麵:一個人趁另一人不防備,從後麵猛然一拳頭捶在對方的後腦勺上,一下子就把那個人給打趴下了。而在生活中,兩個人打架了,也很容易出現頭部因受外力碰撞或摔倒時頭觸地,發生昏死過去的情景。

這其實就是腦震蕩的表現。很多人在頭部受傷後,不僅會反複出現眩暈、惡心、嘔吐等症狀,還容易失眠或嗜睡、耳鳴、視力減退等。最後到醫院診斷,醫生往往按腦震蕩進行治療。但是有些腦震蕩患者,由於進行顱腦CT、核磁共振檢查的時候,並沒有查出來有什麼器質性的病變,因此醫生就把這種臨床狀態命名為“腦震蕩後遺症”。

但實際上,這種診斷方法是錯誤的。

發生腦震蕩時,隻有腦部才會受到損傷嗎?NO!相反,由於顱骨結構比較堅固,且具有很好的減震作用,一般是不容易造成腦損傷的。相反,頸椎由於比較脆弱,卻很容易因外傷而受到扭閃,從而造成椎間關節突錯位和軟組織損傷。這樣一來,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眩暈、頭痛、惡心、嘔吐等症狀。

因此,我們認為,發生腦震蕩後,如果經檢查腦部沒有什麼器質性病變,就應該毫不猶豫地考慮是否損傷了頸椎。相應地,“腦震蕩後遺症”改為“頸椎震蕩後遺症”才更貼切一些。

有人可能問:如果真的遇到了腦震蕩這種情況,並且腦部檢查也查不出什麼問題,該怎樣進行治療,來擺脫頭痛、眩暈、惡心等煩人的症狀呢?這裏給大家推薦兩種很有效的方法,一是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三節;二是按照具體症狀進行穴位點揉。

如果頭痛,可多點揉前麵我們提到過的足臨泣穴、頭維穴、風池穴和風府穴;如果眩暈,可點揉足臨泣穴和外關穴;如果出現了惡心、嘔吐的症狀,可點揉內關穴。

內關穴與上麵我講的治療眩暈的外關穴相對應,很好找,在手腕橫紋上麵兩橫指的地方。將手稍微用點力握成拳狀,這個部位有兩根大筋,內關穴就在它們中間,輕輕按壓會有一種酸脹的感覺。

總之,大家要記住一點:當頭部受了外傷後,頸椎往往也會跟著遭罪。可能當時你並沒有覺察出有什麼不適的症狀,但它潛伏了一段時間後,就冒出來了。所以遇到頭部受傷的情況時,千萬別忘了去做專科的頸椎檢查。

很多眼病,其實是頸椎發出的求救信號小劉是名高中學生,從高一開始,她的眼睛就開始近視,左眼0.2,右眼0.4,但是礙於美觀,一直沒有戴近視鏡。後來進入高三,功課繁重,她的近視程度加深,不得不配鏡。可不久後,視力又有所下降,而且經常感覺頭脹、脖子酸痛,影響了學習。眼看高考就快到了,家裏人十分著急,但去了幾家醫院都沒有查出什麼毛病。

後來,經人介紹,小劉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我們這裏。經過診斷,我確定小劉的第2頸椎右凸,第6至第7頸椎關節右凸,於是給她進行正脊椎複位,治療了5次後,她的頭不脹了,脖子也不痛了。接著又治療10次後,小劉的視力恢複很快,左眼達到0.6,右眼0.9。

就這樣,前後經過30次治療,再加上平時堅持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三節,小劉雙眼的視力慢慢恢複到1.2,扔掉了眼鏡,快快樂樂地投入到高考複習中。

其實,很多眼病的根源並不在於眼睛本身,而在於頸椎!雖然這一點早已經被國內外醫學專家認可,但據我所知,還有不少醫生在治療眼病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從而犯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誤區。結果,眼睛越治越治不好,即使治好了也會複發,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好比養花,一心想讓它枝繁葉茂,卻沒有先將它的根養好。

那麼,為什麼頸椎有問題,會影響眼睛呢?

當第1頸椎至第2頸椎、第7頸椎至第1胸椎椎間關節突錯位時,椎骨上的關節突會有所偏移,四周的韌帶和橫突前方斜角肌也會被繃緊,並有索狀物,直接壓迫視神經係統。這樣就會影響視覺中樞的正常功能,造成視力下降,看東西模糊不清,出現複視等。

如果是枕寰關節錯位,椎動脈的第3段會受壓迫,或者出現局部軟組織緊張,這樣會使腦幹供血不足,血液循環受阻,損害視覺中樞神經,進而出現眼睛發脹、近視、青光眼等病症。

如何解決由頸椎錯位導致的眼睛問題呢?很簡單,除了堅持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之外,還要多點揉三個穴位:光明穴、大骨空穴和肝俞穴。

先來看這些穴位的位置:光明穴是足少陽膽經上的穴位,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大骨空穴屬於經外奇穴,在拇指第2關節指背彎曲正中凹陷處。肝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穴位,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見下頁圖示)。

光明穴肝俞穴大骨空穴光明穴、大骨空穴和肝俞穴位置圖按摩這些穴位的時候,不要太使勁,稍微感到有點酸痛就可以了。可以用食指或中指頂住這些穴位,輕輕地向外揉18下,在心裏慢慢數著,不要著急;然後再向內揉18下。揉的時候,身體要放鬆,在放鬆的狀態下,效果是最好的。

感冒和頸椎居然也有聯係前不久,有位頸椎病患者來找我,他說,刁老師,我這幾天不知怎麼的,脖子特別不舒服,還頭痛。聽他說話有氣無力,嗓子也有些啞,我就問他是不是感冒了,對方點了點頭。於是我馬上檢查他的頸椎,發現寰樞關節脫位,並且是由感冒誘發的。

可是,當我把這個結果告訴他的時候,他表情很驚訝:鬧了半天,原來是感冒在搞鬼!真是不可思議!

的確,很多人隻知道長期固定一個姿勢容易導致頸椎病,但很少有人了解感冒也和頸椎有關。這一點其實我在前麵的章節中提到過一些。當人在感冒的時候,頸椎周圍的韌帶和肌肉會變得鬆弛,失去了原來對頸椎關節的固定和保護作用,因此就很容易引起頸椎椎間關節突錯位,同時也會加速椎間盤的退化變質,進而誘發頸椎病或使原有的頸椎病加重。

所以那些本來就患有頸椎病的人,如果不多加注意,感冒時用力咳嗽或打噴嚏,都會導致這種情況,加重病情。

那麼一旦不幸患上了感冒,我們該通過怎樣的方式來保護頸椎,並讓感冒盡快好起來呢?

如果是普通的感冒,不太嚴重,為了防止誘發頸椎病,可以通過點揉孔最穴和曲池穴,並配合第6頸椎到第1胸椎處的夾脊穴,先孔最穴、曲池穴及C6~T1處的夾脊穴示意圖孔最穴C6~T1處的夾脊穴曲池穴把感冒給治好。

孔最穴是手太陰肺經的要穴,它位於前臂掌麵橈側,腕橫紋上7寸處。如果你在感冒時覺得嗓子痛了,就可以多點一下這個穴位,效果很不錯。曲池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在我們的肘部,找這個穴位的時候要屈肘,橫紋盡處,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即是。

除此之外,平時我們要想預防感冒,最好的辦法就是沒事的時候多推一推大椎穴。因為大椎穴是督脈上的要穴,又是六條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有“諸陽之會”之稱。而感冒首先入肺,支配肺的神經叢是從大椎穴裏分出的。所以多推這裏可預防感冒引起的咳嗽等症狀。

大椎穴很好找,就在第7頸椎棘突下的凹陷處。找的時候,你不妨先把頭低下,先用手摸到脖子後麵一個特別突出的骨頭,這就是第7頸椎棘突,而在這個地方的下部凹陷處,就是大椎穴。

大椎大椎穴的位置在推大椎穴的時候,要采用橫推的方法,把手放在大椎穴處來回推十幾次到發熱,就會感覺全身輕鬆多了。

最後,除了以上方法外,感冒時我們還要注意自己的頸部保溫。

比如咳嗽、打噴嚏時一定要小心;頸部活動不要太用力;睡覺時枕頭不要枕得過高或過低,等等。這些細節都要把握好,否則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讓頸椎椎間關節突錯位,從而加重感冒。

打嗝兒,小尷尬裏隱藏的頸椎病一次,我應邀參加一個飯局,就在大家高高興興吃完飯,圍坐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有位姓劉的女性朋友忽然不斷地打嗝,一聲比一聲尖,就像被人掐住了脖子一樣。見此情形,周圍的人都紛紛皺起了眉頭。劉女士覺得也很不好意思,站起身快步去了衛生間。

聚會結束後,我詢問劉女士的身體狀況。她知道我是位醫生,也不隱瞞,說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最近兩年老是打嗝,並且伴有嘔吐、腹痛的情況,白天晚上都會發作。前不久去醫院診斷,醫生給出的結果是癔病性呃逆,多次治療也沒有什麼明顯的效果。

根據劉女士的描述,我覺得可能是她的頸椎有問題,於是就請她去我那裏檢查一下。果然,經過X光片檢查,我發現她的第4頸椎與第5頸椎椎間關節突錯位。在對她進行了正脊複位後,僅僅兩個小時,她的打嗝就停了。接下來劉女士又連續來我這裏治療了10次,一切症狀消失,再也沒有複發過。

實際上,像劉女士這種因頸椎椎間關節突錯位而引起打嗝的病例,我在門診中遇到不少。雖然看似不是什麼大病,但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很大麻煩,特別是在一些重要的場合,如社交場合,打嗝不止,就會讓人很尷尬。

為什麼會引起打嗝呢?從中醫上來說,我們的胃是以降為順,但如果胃氣不降反升,胃氣上逆,就會使人出現呃逆、惡心、嘔吐等症狀。所以很多人發生呃逆後,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胃出了問題,極少往頸椎方麵去考慮。

但其實,頸椎不適也是引起呃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打嗝是由於橫膈肌痙攣收縮引起的,而控製橫膈肌的膈神經,就位於第4頸椎到第5頸椎的椎間關節部位。一旦這幾段頸椎發生了錯位,膈神經就會被壓迫,從而導致連續反複的呃逆,有時還伴有嘔吐、上腹痛,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都會發作。

那麼,如果像劉女士那樣經常打嗝,該怎樣進行自我保健呢?

首先,平時要多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四節;並多點揉內關穴和外關穴。這兩個穴位前麵我們提到過,這裏詳細講一下。

內關穴是心包經上的絡穴。所謂絡穴,就是聯通表裏兩條經脈的穴位,可以說是互為表裏的兩條經脈經氣相通的部位。在這裏,內關穴所聯通的兩經是心包經和三焦經。同時,內關穴還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循行於上膈肌,凡是胃、心、胸的病,都可以用它來治療。

而外關穴呢,則屬於三焦經上的穴位,與內關穴相對應,其作用是調節全身陰陽,使人體陰陽平衡。

所以經常點揉這兩個穴位,就能有效解除膈肌痙攣、寬胸順氣,達到緩解呃逆的目的。具體怎麼做呢,打嗝的時候,可用一隻手的中指和拇指,分別放在對側的外關穴和內關穴上,用力按壓1分鍾左右,雙手交替進行就行了。

高血壓也可能是頸椎惹的禍45歲的鄭女士,是某國企副總經理,事業順風順水,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可是有段時間,自以為身體很好的她,總是感覺自己頭痛、頭暈、耳鳴,到醫院一檢查,發現血壓竟然達到了160/95毫米汞柱!這把她嚇得不輕,急忙四處求醫問藥,可是折騰了很長時間,也不見效果。鄭女士很鬱悶,家裏長輩都沒有患高血壓的,自己平時的飲食也很規律,為什麼就是控製不住血壓呢?

後來,鄭女士找到了我,我給她拍了X光片,發現她的枕寰椎錯位了,於是就用正脊複位進行糾正。連續治療10次後,鄭女士血壓恢複正常,原來的不適症狀都消失了。

對此,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以前隻聽說高血壓和肥胖、飲食、遺傳等因素有關,怎麼會和頸椎問題有關係呢?

其實這個並不難理解。

當第1頸椎至第4頸椎椎間關節突錯位的時候,會使這部分兩側的副交感神經節後纖維,因受壓迫而興奮,導致腦血管痙攣。如此時間一長,腦血管的舒張和收縮功能就會失衡,繼而發展為全身性小動脈痙攣,使血壓持續升高。

另外,在第6頸椎橫突的前方,有個頸動脈竇,這個東西很重要,保證著腦部的正常供血,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影響,就會導致效應器失調,血壓不穩定。所以如果第6頸椎椎間關節突錯位了,它橫突前方的肌肉,就會因為緊張而使斜角肌、筋膜緊繃,刺激到頸動脈竇,使血壓發生波動:有時突然升高或下降,並常伴隨頭痛、眩暈、脖子僵痛、肩背沉重等症狀。

頸動脈竇頸動脈竇受到周圍組織刺激會引起血壓波動在醫學上,這種因頸椎病而引起的高血壓,通常叫做頸源性高血壓,在治療的時候,不用吃降壓藥,隻需把頸椎上的毛病治好就行了。怎麼治呢,平時你可以多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三、四節,也可以點揉神門穴,搭配陽交穴。

神門穴是手少陰心經上的要穴,在我們手腕部的第一道腕橫紋神門穴陽交穴神門穴和陽交穴的位置和手臂內側肌腱的交叉處。根據子午流注學說,午時也就是上午11點到下午1點的這段時間裏,是人體氣血流注心經的時間,這個時候點揉神門穴效果最好,可以安神補腦,降低血壓。

陽交穴是足少陽膽經上的要穴,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午時點揉完神門穴之後,再點按這個穴位,能起到一個輔助作用,降壓效果會更好。

五十肩、網球肘、腕腱鞘囊腫及手指麻木,這些問題都出在頸椎上光看本小節標題,很多人就會覺得頭暈:這些病症都不一樣,為什麼要把它們放在一起講?

原因很簡單,這幾個病症,我認為在中醫裏其實都屬於一個範疇,而且它們的問題都出在頸椎上!

先看五十肩。五十肩就是西醫裏所說的肩周炎,中醫裏是不講“炎”的。之所以叫“五十肩”,是因為中老年人最容易患這種病。

除此之外,它還有一個別名,叫漏肩風。

網球肘,是指手肘外側肌腱疼痛,因為網球運動員手臂活動過多,最容易得這個病,所以就叫網球肘。

而腕腱鞘囊腫呢,則是發生在手腕關節部腱鞘內的囊性腫物,大多發生在手腕的背側,也有少數人在手掌側,並且年輕女性比較容易患這種病。

手指麻木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症狀,發作起來,讓人感覺不到痛癢,隻是麻木不舒服。

不管是五十肩、網球肘、腕腱鞘囊腫還是手指麻木,都是因為第5頸椎到第1胸椎這個部位的椎間關節突錯位所導致,並且最常出現的症狀是肩膀痛、活動受限、手指麻木。

具體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肩膀的活動受限、臥床時劇痛,上臂出現放射性疼痛,就像刀割樣或撕裂樣痛;有時候會出現肘部疼痛,腕部腱鞘腫脹;有時候會全手麻木,或者是拇指和食指麻木,或者是中指、無名指和小指麻木,也有僅無名指和小指麻木的。

對於這些問題,不用擔心,也不用打針吃藥,隻要找到錯位的頸椎,采取正脊複位手法糾正過來就行了。

在日常保健方麵,平時除了要堅持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四節之外,還要配合點揉穴位,雙管齊下,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具體方法如下:

(1)肩周疼痛。肩周疼痛多是因第5頸椎到第1胸椎椎間關節突錯位所致,所以我們要點揉曲池穴、小海穴、天井穴,並配第5頸椎到第7頸椎處的夾脊穴。曲池穴前麵我們說過,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在手肘彎曲的那個小窩窩裏;小海穴是手太陽小腸經合穴,彎曲胳膊的時候,在肘尖這個部位,用手一彈會發麻的位置就是;天井穴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在臂外側,屈肘時,肘尖直上1寸凹陷處。

(2)網球肘導致的肘尖痛。這類疼痛多是由於第6頸椎到第1胸C5~C7處的夾脊穴天井穴小海穴曲池穴曲池穴、小海穴、天井穴及C5~C7處夾脊穴位置圖椎的椎間關節突錯位,壓迫了脊神經根所致。對此,我們可以點揉曲池穴,並配第5頸椎到第7頸椎處的夾脊穴,可以緩解肘尖痛。

(3)腕腱鞘囊腫以及拇指、食指麻木。這些問題多是由於第5頸椎到第6頸椎的椎間關節突錯位所致。而這個部位發出的神經,相當於中醫裏的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肺經是通到拇指的,大腸經是通到食指的。所以,一旦出現了拇指和食指痛麻,就可以通過點揉肺經上的尺澤穴和大腸經上的曲池穴,並配第5頸椎到第6頸椎處的夾脊穴,有效緩解症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