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移動互聯網趨勢下我國美術鑒賞教育的特點及其意義
藝術教育研究
作者:李迪
【摘要】 本文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探討發揮文化館的先天優勢,充分利用文化館現有資源,在縱向上繼承已有的文化傳統,在橫向上對不同民族地區的文件兼容並蓄,充分適應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在開放創新的精神基礎上,培養民族審美意識,重視跨文化的比較和融合研究,形成多元文化的美術鑒賞教育格局。
【關鍵詞】 移動互聯網時代;多元文化語境;美術鑒賞教育;特點;意義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一、美術表現形式的電子化和視覺化
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存在普遍的規律性,這形成了不同文化發展的共性;同時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特點,又使各種文化呈現出不同的個性。就是這種共性和個性的分割與統一,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數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加快了多元文化語境的形成,各種藝術的傳播方式也呈多元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美術形式的電子化和視覺化,圖像代替圖片和文字成為了人們接觸藝術的重要形式,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代替了書本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載體。電子化和視覺化加快了各類多元化文化語境的傳播,這對美術鑒賞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挑戰。當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媒介將不再是傳統的報紙、電視,而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這類電子設備;人們欣賞藝術作品更多的地方不再是美術館、藝術館這類高雅場所,更多的是城市廣場、購物中心等公共空間。美術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特定產物,人們在快速接觸各類美術形式的同時,如何堅持正確的審美理念、關注美術作品的人文精神,這正是在移動互聯網趨勢下,我們麵對的新的挑戰。文化館要堅持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堅持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在傳播方式上創新各類電子化傳播媒介,在整合方式上兼容並蓄各類外來文化,在繼承方式上要融合吸收本民族文化、民間文化,形成“以人為本”特色,承擔起政府給予的為社會各界群眾提供文化服務的責任。
二、移動互聯網趨勢下美術鑒賞教育的特點
目前,美術鑒賞教育已發展成為提升本土文化意識的重要手段。尤其處於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中的藝術教育,通過其提升本土化認同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此過程中也應高度重視對其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文化館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教育的公益單位。文化館具有其他教育機構無法比擬的特殊的文化教育功能,它是擁有非學曆教育的最大公益教育機構,應充分順應移動互聯網時代趨勢,通過各類美術藝術視覺化、電子化的表現形式,拓展美術鑒賞教育發展的新模式。
1.美術藝術的視覺化表現。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促使當前的美術鑒賞形式發生改變,人們對藝術的欣賞也進入一個全新的視覺時代。傳統的雜誌、報紙紛紛數字化,通過手機、平板、電腦上各類的電子媒介進行傳播,使得當前人們對美術知識的來源更加多元化。在此背景下,通過各類渠道獲得的美術知識更多呈現出零散性、碎片性、娛樂性的特點。當然美術的娛樂性和消費性在促進美術作品和知識得到傳播的同時,也容易使人們對美術的目的產生誤解,片麵強調或者關注娛樂和消費。所以,當前文化館的美術鑒賞教育,借助視覺化的美術作品,可以提升美術鑒賞教育的便捷性和趣味性,使人們快速地吸收與掌握美術知識內容。但其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導人們關注美術作品背後的人文價值和人文精神,提升他們的美術價值理念,提高他們對文化藝術的審美品味,並樹立美術的批判精神,防止視覺文化的淺閱讀,造成美術審美能力的下降。
2.美術藝術的數字化傳播。智能手機、平板等數字化傳播工具的使用,使美術藝術傳播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有了充分的可能,導致了各類網上虛擬藝術館、虛擬網絡課堂、虛擬美術藝術展等新的美術鑒賞傳播形態的出現,從而打破了以往美術鑒賞教育的傳統模式,因此,各類美術藝術知識可以輕鬆獲取。因此,傳統的教師對學生的美術鑒賞授課教育模式將更加多元化。文化館應積極發揮文化資源傳播的優勢,在網絡線上通過手機APP軟件、虛擬網絡藝術社區、官方微博、微信等形式,在線下通過城市商業中心等公共場所,舉辦多種形式、互動多樣的美術鑒賞活動,傳播主流文化價值理念,提升廣大人民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