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職音樂類藝術生鋼琴教學的四重境界(2 / 3)

三、“四重境界”:高職音樂類藝術生鋼琴教學必經過程

基於以上論述,我們不難發現,高職音樂類藝術生的鋼琴教學必須進行改革。改革的重點就在於教學理念與方法,這是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與鋼琴技能的必然選擇,也是高職藝術院校教學質量提升的必然選擇。結合自身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和對一些教學理論的學習,筆者認為,高職音樂類藝術生鋼琴教學必須經過“四重境界”,方能達到最佳效果。

(一)有教無類,授之以魚

這是鋼琴教學的最初階段,也是最為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是針對當前高職藝術院校音樂類藝術生的基礎性階段。事實上,此類學校為數不少的學生在入學前沒有經過長期、規範的鋼琴彈奏訓練,有些甚至隻突擊了一兩首樂曲便參加入學考試,因此他們存在諸多問題,對鋼琴的接觸不夠。針對此類學生,就必須從基本原理入手,讓他們熟悉和認識鋼琴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和發音特性。要從基本的彈奏方法入手,對新生進行普遍的基礎技能培訓,做到有教無類、一視同仁,做到循循善誘、諄諄教導,手把手灌輸鋼琴演奏的手臂、指尖運力等基礎。這一境界所處的階段要求注重基礎,讓學生都直接獲得最基礎的鋼琴樂理和演奏知識,教學的方法主要是直接給出結論和具體技能,不進行過於深入的解釋,避免學生認知更加混亂。這一境界盡管存在一定弊端,但是教師不能超越這個階段直接轉向後麵的階段,因為沒有這一階段,會導致學生總體基礎差距大,並且大多基礎薄弱。

(二)因材施教,授之以漁

在學生進入大一下學期之後,由於他們的知識積澱已有一定規模,加之經過一個學期的磨合與曆練,教師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都有了較為細致的了解和把握,因此這一階段不宜延續上一階段的教學方法,應當調整策略,有針對性地開展鋼琴教學,並且要注重突出方法的教授,做到對學生知根知底、對症下藥。尤其是在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時,要區分學生的技術短板與優勢,有針對性地教學。對於基礎知識紮實、技術較好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嚐試高難度的技術訓練,在肢體協調等方麵增強靈活性,使自身的演奏技能等能力有較大的突破。對於技術不夠嫻熟的學生,則需要對他們進行分解訓練,尤其是指法、臂力、肢體協調等的訓練。在筆者看來,自己的學生十分希望得到技巧的指導,因此教師應當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和特點,選用不同的曲目練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還要將自己在不同年級教學時的經驗總結、運用到新的一屆學生身上,避免重複走老路彎路。在這一階段要適當帶領學生參加小規模的鋼琴演奏活動。

(三)教學相長,授之以愚

在學生進入二年級階段時,他們客觀上必定會形成風格各異、水平參差的總體格局。每位學生的知識技能訴求也開始千差萬別,尤其是很多學生在社會上有了兼職,有的也參加了各種大型比賽,加之要學會將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等高新技術元素融入鋼琴演奏,這都需要有更高水平的指導。這就需要鋼琴教師科學規劃教學內容,最大限度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不斷學習新知新技,與學生充分互動,教學相長。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幹小組,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不同技術層次的學生,讓他們小組內部進行課下帶動訓練,並定期對不同小組進行技術考核。對於小組整體技術水平進步較快的學生可以進行獎勵,以此促進學生們的求學熱情。更為重要的是,要將教師自身作為學習者,與學生一起探討問題,讓學生明白鋼琴技藝永無止境,要時刻將自己當作一個需要學習的愚昧人士,而不是無所不知的鋼琴大家。這對於學生將來進入社會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因為這不單是在教學生如何彈琴,更是在教學生學會謙卑、學會上進、學會不斷更新觀念,這也是我國三維教學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