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表演專業發展市場前景淺析(1 / 2)

音樂表演專業發展市場前景淺析

藝術教育研究

作者:林少堅

【摘要】 音樂是一個實踐性、生活性很強的表演藝術門類,其生命力來自於市場的不斷認可、不斷開拓。如果沒有市場,音樂表演藝術就隻能是“溫室中的花朵”,難以形成規模,不能接到“地氣”,也就不可能不斷向前發展,不斷贏得群眾認可。本文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音樂表演市場發展的曆程,對未來音樂表演專業發展市場的前景進行分析,並提出了開拓、壯大市場的意見。

【關鍵詞】 音樂表演;發展市場;發展曆程;未來前景

[中圖分類號]J62 [文獻標識碼]A

自改革開放以來,音樂行業作為文化體製改革的先鋒,一直在不斷地變革、不斷地發展和壯大。經過30多年的不斷發展,我國音樂演出市場已經初具規模,並且仍在不斷發展、壯大。前不久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製改革、促進文化產業提升作出了更為深刻的決定,必將促進音樂演出市場的新一輪大發展、大繁榮。有人預言,音樂演出表演市場可能會替代傳統的唱片業,成為未來音樂產業的支柱。當前已經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音樂表演也將迎來關鍵的新發展時期,麵臨著各種機遇和挑戰。在新的形勢下,音樂表演如何改變傳統思想觀念,積極主動地走向市場、占領市場、引領市場,如何在追求社會效益的同時,不斷提升投入產出的經濟效益,不斷開拓更美好的市場前景,很值得我們作一番探討和研究。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音樂表演市場發展曆程

1979年,我國打開改革開放的大門,境外各種音樂風潮隨之湧入,各種表演風格吸引了國內人們好奇的目光。特別是隨著各種音像設備、載體,如收錄機、卡片機、CD機、隨身聽、MP3、MP4、唱片、CD、VCD等的流行,產生了眾多音樂明星,刺激了國內音樂表演市場的最初興起。20世紀末80年代,改革開放政策初見成效,國內經濟進入了極具擴張膨脹的一個階段,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時他們對文化生活特別是音樂藝術欣賞產生了更多的需求。隨著各種專業表演團體僵化體製的日漸鬆動,表演人員“走穴”成風,表演市場暗流湧動。對於大部分的老歌手和最早進入表演行業的“穴頭”們來說,80年代他們天天都在上演著“原始的狂歡”,他們剛剛掙脫體製的束縛,辛苦奔波、快樂掙錢,有的迅速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在這一大潮的刺激下,音樂表演市場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據有的“穴頭”回憶說,當時表演什麼就火爆什麼,基本每場都賺錢,隻要安排不是很密集的表演演出,場場都是人山人海。在看到繁榮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這一時期的“繁榮”隻是原始的,表演市場雜亂無序,都是純粹的商業演出,充斥著原始狀態的生命力和騷亂感。

進入90年代,港台和海外藝人在80年代通過地下流入的音像製品贏得的超高人氣的支持下,紛紛“真人真聲”入境演出,音樂表演市場經曆了新一輪的火爆發展,各種“追星族”到處可見,依舊充滿各種拙劣、泡沫繁榮的拚盤式商業演出。但同時,音樂表演市場也開始逐漸往結構相對合理的方向發展,在90年代後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一個顯著的特征是,國內搖滾樂異軍突起、蓬勃發展,全國到處都有搖滾樂隊,每天都在舉辦搖滾專場。與此同時,隨著技術的發展,到90年代後期,盜版現象不斷盛行,並變得十分嚴重,幾乎完全擊垮了正版出版行業,出現了“正規軍”鬥不過“山寨隊”的中國式音樂出版市場景象。這個階段的表演演出市場仍保持較為強勁的增長勢頭,並且也逐漸趨向有序方向發展。

進入21世紀,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盜版行業也被“網絡侵權”所取代。然而,這一切都不影響國內音樂表演市場的急劇升溫,並孕育形成了兩大體係的音樂表演市場:一種是高端的體育館演唱會,主要特征是大明星、大手筆、大製作,互動交流場麵大、氣勢恢宏;另一種是處於金字塔底端的演藝廣場及娛樂表演演出夜場,典型的景象是,非專業的燈光、音響搭配雜亂,受眾成堆聚集,一切都顯得很“草根”、“非主流”。據有關數據顯示,2006年全國音樂表演團體演出場數達49萬場,觀眾人數達4.61億人次,演出收入約為11億元(演出收入指全國文化部門音樂表演團體的收入情況);2007年開始,演出場數、觀眾人數和演出收入跟著迅速增加;2009年,全國音樂表演團體演出場數達120.1萬場次,國內演出觀眾人數達8.17億人次,表演演出收入約28.8億元,分別比2006年增加了1.45倍、77.2%和1.62倍。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音樂演出市場保持了積極向上發展的良好勢頭。以北京為例,據北京演出行業協會對本市94家經營性表演演出劇場統計,2011年北京市演出場次共計21075場,比2010年同期增長10.37%;觀眾人數共計1026萬人次,與2010年同期基本持平;演出收入共計14.05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2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