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的優質規格
藝術教育研究
作者:馬琦
【摘要】 在藝術學獨立為門類後,如何更進一步提升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便成為一個重要的學科建設研究問題。該文以細化理論和教育敘事研究方法,在深入分析目前碩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三個基本問題之後,提出了對碩士研究生加強優質規格及其係統教育的策略性觀點。
【關鍵詞】 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優質規格
[中圖分類號]J64 [文獻標識碼]A
在中國,自2011年藝術學獨立為門類之後,藝術學科教育的變革與完善問題也被廣泛地重視了。其中,藝術學科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問題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比如,“藝術學理論”學科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學位論文選題與評審、學生就業等議題,就是被不斷提起討論的問題。筆者認為,要變革完善藝術學科研究生的教育,首先需要認真梳理清楚當下藝術學科碩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基本問題,在充分認識存在問題的基礎上,著力加強優質規格的碩士研究生教育。所謂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的優質規格,是指研究設置對藝術學科研究生培養的特定質量優良標準。簡言之,藝術學科碩士研究生的教育應該有高質和係統的培養規格。那種接受了四個學期的研究生教育之後,依然不知道如何定位選擇自己專業的學位論文研究專題,以及沒有獲得所學專業的學術判斷方法與能力,等等現象都是缺乏規格教育意識與行為的結果。環視當下藝術學科的碩士研究生學業狀態,這還不是個別現象。因此,本文認為,加強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的優質規格,是當下和未來藝術學科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一個重要教育策略與途徑。
一、 當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三個基本問題
僅從問題發現的角度而言,中國目前的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應該說是多方麵的。但從核心的視點看,主要問題反映在教師、學生和教材三個方麵。
(一)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中教師角色扮演不力的問題
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的成效多取決於導師的教育實施力度。整體來看,長期以來研究生導師教育乏力的原因在於以下諸方麵。
1.教師缺少自己獨立的教學思想
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有效幫助學生成長,把學生培養為有思想有才能的人。但現狀卻是學校普遍缺少自己獨立的辦學思想、教師普遍缺少自己獨立的教育思想。沒有開創性獨立的思想作為指導,教育教學就沒有明確的方向;沒有思想的指導,教育教學就不能有效幫助學生優質的成長;沒有思想作為指導,中國的教育就不能健康持續地發展。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多元的教育學派,正是因為缺少思想所致。
在藝術學科研究生的教育中,教師缺少教學思想更是普遍現象。有很大比重的教師認為藝術學科的教育就是憑自己的經驗教學,他們對教學思想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或是意識到了重要性,但缺乏將其梳理、提煉成係統的教學思想的能力。因此,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教齡20多年的教師,當別人問到“你的教育思想是什麼”時,他竟然無法應答;或是在他大段的表述中你能夠知道他是有想法的,但卻無法用一句話將他的“想法”準確表述為他自己的“思想”,或相關具有創見性的學術概念。
2.專業課程的教授缺少規格內涵
這裏所說的“缺少規格”,是指課程講授缺少專業的邏輯起點與係統結構。麵對一門全新的課程,教師往往不注重說清“這是一門什麼課程”、“學生能從這門課程中獲得什麼”、“學了這門課程有什麼用”、“這門課程給予自己專業發展的基礎和空間是什麼”等諸多問題,即在教學中缺少對於課程性質、課程目的、課程目標、教學方法、課程學法、課程評價、課程有限編碼知識係統等等的明確說明。所以在學習一開始,學生的任務目標就不明確,結果就不能有效地進行學習,也經常會出現在課程結束後竟想不起課程名稱或是說不清在課程中的所學、所獲等問題。身為研究生,這是最直接的感受,而且不是個別人的個別感受。
3.教師缺少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執行能力
這個問題更多出現在藝術學科的專業課講授過程中。如鋼琴專業的學生就某一技術點向導師請教,希望能得到幫助時,經常會聽到“這有什麼好說的,練它800遍就不信你彈不好!”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樣的答複也有一定的道理,畢竟鋼琴專業是需要時間累積的,可以說它是個“熟能生巧”的專業。但仔細想一想,任何技巧的形成肯定都是有它的原理的,技術點不能解決,從根本上說是沒有明白其中的原理,沒有找到那個技術點的關鍵點。學生的請教是希望教師能夠把那個“關鍵點”講清楚或認識明白來幫助自己更快解決現實問題,而不是僅僅一個“練它800遍”這樣的回答。在藝術學科其他專業的教育教學中也都有類似情況的發生,比如有油畫專業的同學就講:“我把專業上遇到的問題報告給有的老師,可他就是撓不到我那個癢癢處,急人!”其實,這就是由於教師缺少教學思想、缺少係統學術理論支撐自己的教學所導致的。一句話,教師缺少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執行能力將製約學生學術能力的提升。
4.教師缺少對職業操守的守候
教師崗位是需要極大責任心、耐心和愛心的。正因此,“教師”向來是極其受人尊重的職業。但卻有不少教師的單一性教學行為,辜負了大眾對於教師的尊重。如有一位講授鋼琴的老師,她對每一級學生都是用固定的曲目模式去教學。也就是說,假如“研一”有3個學生,不管這3個學生個體條件如何有差異,都彈同樣的曲目,下一屆“研一”的學生,同樣還是彈這些曲目。她的學生隻有在臨近專業考試的那兩個星期才能上一節像樣的專業課。對於這樣的老師,不要期望她能夠因材施教,連教師最起碼的責任心在她身上都是“奢侈品”。再如,有一大學的某老師給“研一”的學生上《藝術XX方法》課,課時應為18周,但學生的反饋信息是到了12周的課,才第一次見到某老師,前11周的課都是那教師找各種借口讓學生自由安排了。如果中國的藝術學科研究生的導師都如他們,那不僅是學生的悲哀,更是國家和民族的悲哀。
5.教師欠缺對學術研究與創造實踐“兩手抓”的能力
雖然現在中國的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分為學術型碩士(即理論型)與專業型碩士(即實踐型),但在筆者看來,真正優質的藝術學科研究生規格教育應該是學術研究與創造實踐兩手抓,既有紮實的專業理論基礎,能夠獨立進行學術研究,又有豐富的藝術實踐經驗,能夠進行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教學實踐相互支撐,協同發力對研究生進行培養。
但就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來看,情況並不樂觀。學術型碩士的研究生教育中,教師通常隻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創作實踐訓練。很多實踐能力很強的學生在研究生教育後反而失去了創作的意識與能力。而專業型碩士的研究生教育中則相反,很多教師認為,學生畢業後是要更多從事與實踐相關的工作的,是否掌握係統的專業理論知識、是否可以從事專業研究,並不十分重要。這兩種認識都是有偏差、有誤區的,都沒有認識到理論與實踐互為作用的重要性。沒有實踐就沒有理論,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之路走不遠。
6.教學重“知識”而輕“意義文化”
盡管“知識”也是文化形態。但問題是不僅是在藝術學科的研究生教育中,在當下中國的整個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單一性重專業“知識”而輕意義文化的現象。這裏的“重‘知識’,輕‘意義文化’”指的是教學中隻注重知識點的堆積,而忽視了知識點背後隱藏的厚重價值內涵。對於學習藝術的研究生來說,經常會聽到有人說:“學藝術的人都沒文化!”當然,說這種話的人首先就是沒文化,因為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但遺憾的是,這一點,很多藝術學科的教師也都沒有充分認識到,即便認識到了,也並沒有把它很好地融進自己的教學中。如音樂專業的學生都會學到音樂史類的課程,對於這門課程,大多數學生在學習時都有為難情緒,覺得史類的課程實在是枯燥、無聊。因為老師講授的重點永遠都是在那些作曲家的生平、代表作以及風格特點上。對於這些知識點背後深厚的文化背景、揭示的學理,以及曆史為何會如此演變至今、自己的專業處在什麼樣的位置都沒有深入的、啟發性的講授與引導,所以學生總覺得這些曆史離我們太過遙遠,毫無關係,更不會主動去了解。不知道過去,就不能認清現在,也就不能預見和定位未來。
7.教師缺少專業課程開發能力
在南方某高校舉行的關於解決藝術碩士研究生相關問題的師生交流會上,一位“研一”的同學發言說:“我本科就是在咱們學校念書,現在讀研究生發現,本科和碩士的課程差不多啊。”從這位同學的話中,有兩個問題需要思考,“本科和碩士的課程差不多”,就說明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課程很單一、學術水平不夠,表明了相關導師缺少專業課程開發能力。課程表上看到的永遠都是本科時期上過,或是可以想象到的一些課程,毫無驚喜和新鮮感。同時也說明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沒有體現出研究生教育應有的規格,更談不上優質規格了。按照常識也知道,即便是相同的課程,研究生階段的所授內容與方法也應該比本科階段要深入得多和係統得多,而不是差不多。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中“差不多”的思想與行為,真是毀掉不少人。
8.教師教學缺少新穎性
經常聽到不同年級的研究生在一起對一門課程進行交流,當有人說某老師上課時舉了某個例子,高年級的同學馬上就會說,“我們上課時,他就舉過這個例子了”,或是老師在上麵講某段話時,學生在下麵完全能夠猜到他接下來要說什麼。教師在教學中反複使用某個例子的教學行為,一是,可能說明這個例子確實經典,就像經典的音樂作品,百聽不厭。二是揭示教師欠缺教學藝術。在藝術專業教育教學中,這也確實是個嚴重的問題。教師不僅教學內容陳舊,不能及時應答學科變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而且講授方式缺乏新意,不能做到“陌生化”地抓取學生的興趣點而讓教學價值最大化。
綜上所述,如果不能整體地改變和提升藝術學科研究生教師的專業素養與能力,期望培養出高質的藝術研究生,就隻能是夢想了。
(二)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中學生角色表現不到位的問題
如果說藝術學科研究生教師角色扮演乏力將影響到高質研究生的培養,作為學習主體的研究生本人的角色認識不清、角色表現不到位更直接阻礙了研究生自己的專業成長。目前,在藝術學科領域的確存在一些研究生不認真履職的不良情況。
1.學生缺少對專業、學科、人生的認知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