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纖身綺羅留餘芳(1 / 3)

纖身綺羅留餘芳

紙上博物館

作者:蘇佳

【摘要】 1975年,福建省博物館在福州浮倉山北坡發掘了南宋黃的石壙墓穴,出土了南宋時期女式衣飾、衣料、被褥等絲織品300餘件,是研究宋代絲織業發展和仕女服飾特點的珍貴實物資料。本文借助該批出土物,結合史料記載,略談一些對宋代仕女服飾文化研究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 黃昇墓;宋代;服飾

[中圖分類號]K87 [文獻標識碼]A

1975年,福州新店浮倉山北坡發現了一個南宋時期的貴族墓葬,經過考古人員的精心清理,共出土隨葬品436件,其中服飾和絲織品多達354件,這是當時出土宋代服飾最多的一次考古發掘,為研究宋代福建絲織業和服飾文化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實物資料。[1]筆者擬從這批出土服飾入手,談談自已對宋代仕女著裝文化的初步研究情況。

墓主人黃昇,是一位身份顯赫的貴婦,其父親為福州狀元黃樸,黃樸官至泉州知州兼提舉市舶司。黃昇16歲嫁與趙匡胤的第十一世孫趙與駿,17歲便命薄而亡[2]。她的隨葬品相當豐厚,當考古工作者開啟黃昇的地下住所後,看見墓主人頭梳高髻,插釵3支、篦4把,頸部掛木念珠2串,胸前係心形的鎏金鏤空銀香薰,佩繡花綬帶,上綴圓形鳳紋金飾帶,右手處放一團扇。她全身穿戴完好,上身衣裳9件,都是直領,有寬袖對襟袍、窄袖背子、內上衣、無袖背心等[3];戴帔,帔下有鳳紋金墜,還有用中國結連著的羅製鴛鴦紋香荷包。下穿百褶裙、花邊裙、開襠褲、開襠夾褲、合襠褲、開片裙、圍兜、無襠褲、圍件等11件;陰部覆褐色羅衛生帶;腳纏黃灰色羅裹足帶、套黃褐色絹襪,穿褐色提花羅平底翹首鞋。這些隨葬衣物不僅款式齊全,連香囊、荷包、衛生帶、裹腳帶這樣的小件物品也包含其中;而且質地輕柔、紋飾精美,除黃昇身上裹殮的之外,其餘衣物捆紮成若幹個包袱後放於墓中。盡管過去了千年,絕大多數的絲織品和服飾仍然保存較好,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其做工的上等考究,表明墓主宗室貴女的高貴身份。

兩宋時期,婦女把衫、襦和襖作為主要的上衣,下身則穿各式的裙和褲子。

(一)上衣

大袖衣,也叫廣袖袍。《朱子家禮》提到:“大袖,如今婦女短衫而寬大,其長至膝,袖長一尺二寸。”一般用羅製,直領對襟式。宋代婦女承襲隋唐五代的風俗,喜歡穿大袖。《宋史·輿服誌》記:“其常服,後妃大袖。”另注:“眾妾則以背子代大袖。”可見地位稍低的婦女不能穿大袖,隻能以背子代替。所以大袖是屬於貴族婦女的衣裝,通常以大袖為禮服。[1]黃昇墓出土的一件褐黃色羅鑲花邊的大袖袍十分引人注目,該袍服約長120厘米,長過膝蓋,袖口用印金或彩繪花紋作為鑲飾,有襯裏;袖子極大,袖寬達69厘米,相當於袍長的一半,因為袖子太大,需用兩幅布拚接,在袖子的中間接縫處綴有一道亮眼的泥金花邊,與袖口、腋下及下擺的花邊形成一體,即使在地下埋藏千年仍不失其金碧華麗、絢爛奪目的光彩。它的直領也和同時出土的窄袖背子等相稱。

宋代婦女在衣裝上有自己獨特創建的就是背子。其實背子並不是創始於兩宋時期,背子在隋唐時期就已是十分盛行的服飾。[3]但隋唐時期的背子袖子是半截的,也稱半臂,衣身不長。而宋代的背子為長袖、衣服的長度,有的在膝上、有的齊膝、有的到小腿、有的長及腳踝,這是前代所沒有的,還有衣服的前後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領子的形狀大多為直領對襟式,衣服兩側開衩。背子是宋代婦女的常服,上自皇後妃嬪下至民間普通女子乃至奴婢侍女都穿著各式背子。北宋名畫《瑤台步月圖》中的仕女穿著、山西晉祠聖母殿的侍女塑像外衣、河南白沙宋墓壁畫女主人的服飾以及福州南宋墓出土的壽山石雕女侍俑均外著合領對襟窄袖背子,兩襟敞開,襟、袖、下擺緣及肋下開叉都縫綴花邊一道。[1]黃昇墓出土的各式背子均為縐紗、絹、羅等珍貴布料製成,領、袖、下擺邊以素色為主;襟緣邊緣為印金填彩、刺繡花紋裝飾。它們與前幾者相比較,無論在服飾設計還是細部綴飾方麵都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