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在黃昇墓出土服飾中數量最多,多達46件,有單夾之分,衣長與上身相當,其身長較短,袖子較窄,兩襟舒垂。這種衣式漢以來稱“襦”或“襖”,也叫短衣,是宋代貴婦家居或外出時的常服。宋代女子平日衣著多上身穿合領對襟短衣,下身著長裙,顯得纖美飄逸。
霞帔自宋代開始就作為貴族和上層婦女的正式衣服。《宋史·輿服誌》中描述後妃的衣裝時提到“其常服,後妃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4]。霞帔一般是繡有獸鳥紋樣的寬帶分別從兩肩向前後垂下,下端綴有墜子。宋代婦女中具有命婦身份的人才能佩戴霞帔,平民是不得私自佩戴的,這也就使得霞帔成了貴婦的象征。身為南宋宗室貴婦的黃昇自然也擁有霞帔,她墓中陪葬的兩條霞帔均保存完好,質地為素羅地單麵繡花,其中一條佩於其身,形製為雙帶的一端相連成“V”形,帶中部內側用小絲帶綴連。長213厘米,寬鬆6.2厘米,正麵刺繡由18種鮮花縈繞組合的花紋兩行,繡工纖巧,紋樣精致。帔的下端係扁圓形浮雕雙鳳金飾墜,這樣帔子披在身上就不會隨風飄蕩。
宋代婦女的內衣有抹胸,還有腹圍。抹胸的作用等同於現代婦女穿著的文胸,不同之處是抹胸比較寬大,可以把整個胸腹全掩住,一般用紐扣或帶子係上。黃昇墓出土的女用抹胸是用雙層的素絹製作,內納少量絲棉,上端和腰間綴以帛帶,以便於係紮。腹圍是一種圍腰、圍腹的帛巾,也叫圍兜。其繁簡不一,顏色以黃為貴,時稱“腰上黃”。黃昇腹部也係有一件褐黃色牡丹花綾圍兜。
(二)下裳
裙,漢代稱裳,用以遮蔽下身。宋代婦女的下裳以裙子為主,一些樣式直接承襲唐、五代。按宋代輿服製度,男女亦皆著裙。宋代貴婦服飾,推崇時尚,褶襇裙比較盛行[2]。褶襇裙起於晚唐五代宮廷,後傳於民間。黃昇墓中陪葬的裙有21件,其中一件褐色羅印花褶襇裙保存完好樣式,十分華美,褶皺仍舊清晰可見。裙長78厘米,腰高10.7厘米,腰寬69厘米,下擺寬158厘米。整體裙身上窄下寬,下擺呈弧形如扇狀,上接橫腰,兩端係帶。質地透明輕薄、褶紋飄逸,如臨風水漪,給人以輕拂、秀麗之感。裙身下半段印金小團花,造型優美,織工精致,保存較好,是具有時代特色的流行服飾。雖然宋代的裙子在名稱和樣式上承襲前代,但在形製上還是有一定的變化。最為明顯的是唐、五代婦女的裙子比較寬大、下擺長,而宋代女子的裙子一般比較緊窄;並且在穿法上也有不同,宋之前婦女穿裙子時一般都將襦衫紮進裙子內,而宋代則相反,以將上衣下擺垂落於裙子外麵為時尚。裙的式樣長短又和婦女纏足有關。漢唐時期,婦女不纏足,所著花裙皆垂長曳地以掩之。宋代貴婦閨秀以纏足為美,裙長一般不及地,便於露足。黃昇是纏足的,所以她隨葬的裙子均不甚長,可能與此習俗有關。
在宋代褲子是僅次於裙子的下裳。《說文》:“褲,脛衣也。”古代的褲子並不像現代人們認為的那樣有襠,黃昇墓出土有24件褲,其中無襠褲或開襠褲16件,合檔褲8件。合檔褲在古時又叫“褌”。《說文》:“合襠褲為古之褌。”看來漢代開始有穿褲的習慣,合襠褲又是貼身穿的,這種習慣一直延續下來。黃昇屍殮穿著情況,也證明合襠褲是穿在裏麵的,其形式是用兩片長方形衣料對合,形成褲管的形式,兩條褲管又各剪掉一角,而後將剪掉一角的衣料縫合起來就形成了一條“人”字形合襠褲。兩宋時期,婦女穿的褲子除了這種合襠褲,另一種就是開襠的,穿著方式是外麵罩上裙子來搭配穿。這種內穿褲、外圍裙,應是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如黃昇墓中黃昇除了貼身穿的合襠褲,還外加多層或開襠或兩外側開中縫合襠的套褲,然後外套長裙。從已出土的宋代男女服飾資料看,統治階級和富家成年男女都有穿褲的習慣,浙江蘭溪南宋高氏女墓曾出土四條套褲,江蘇金壇南宋周瑀墓出土三條套褲。河南白沙二號宋墓壁畫衣架上搭的花褲形,形製與黃昇隨葬的套褲基本相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