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年節的傳播學意義(2 / 3)

除夕和春節期間也是一個人際傳播和群體傳播異常活躍的時刻。家人團聚,走親訪友,社區文化活動都是這個特殊時刻人們開展傳播活動的重要方式。

家人團聚在本質上即過年期間家庭成員間的相互溝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載:“……士庶不以貧富家……圍爐團坐,酌酒唱歌……謂之‘守歲’。”白居易《除夜宿□州》雲:“家寄關西住,身為河北遊。蕭條歲除夜,旅泊在□州。”又有《客中守歲》雲:“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故園今夜裏,應念未歸人。”在《除夜寄弟妹》中雲:“感時思弟妹,不寐百憂生。萬裏經年別,孤燈此夜情。病容非舊日,歸思逼新正。早晚重歡會,羈離各長成。”

古人如此,現代社會亦然,春節期間家人團聚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平時可以相隔千山萬水,春節卻一定要團團圓圓。我國每至春節期間,客運係統壓力陡增,原因在此。

家人團聚作為一種溝通行為,具體而言一般主要包括三部分:情感交流、信息溝通和相互協調。通過情感交流,彼此間關係更為緊密;通過信息溝通,使彼此間加深了解;通過相互協調,彼此之間可以確定以後的相互關係及聯係的內容和方式。

年節期間有一個特殊的活動是拜祭祖宗。成書於明清的各地方誌對此多有記載。如《武進縣誌》載:“元旦拜祠堂,黎明率子弟群拜於祠。”《富平縣誌》載:“每溯祖宗數世者,共為畫像,名曰‘神軸’,元日子時會拜。”現代社會,在許多農村地區,過年時仍有種種祭祖儀式。祭祖一方麵表達了對祖先的緬懷和思念;另一方麵,從傳播學角度看,它既是強化家族關係的過程,也是強調祖德祖訓進而強化家族規範的過程。另一重要活動是家族內的拜尊長,這是拜年習俗的一部分。拜尊長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強調家族內部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講,“拜”也無非是一種特殊的傳播儀式而已。

走親訪友也是拜年的一部分,從本質上看,其功能同家人團聚有類似之處。就其作用而言,也無非是通過溝通以交流情感、增加相互了解、協調彼此關係及聯係。宋代周密所著《癸辛雜識·前集》記載,每逢年節,有相互慶賀的禮節,但如果自己不能親自去拜訪親戚朋友,就讓仆人持名貼前往致賀。所謂“節序交賀之禮,不能親至者,每以束刺簽名於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為常。”《夢粱錄》載:“正月朔旦,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官放公私僦屋錢三日,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春節期間走親訪友的習俗至今仍十分盛行,人類學者閻雲翔曾對黑龍江下山甲村親友間的拜訪作過這樣的描述:“村民們把對親戚和朋友的拜訪視作維持良好關係的一個重要手段;最佳的拜訪時間是舊曆新年時期和農閑時期。如果考慮到禮物饋贈,則舊曆新年的拜訪尤其值得注意……”其實,我國城鄉各地均大抵如此。其原因何在?竊以為乃春節走親訪友這種本質上作為一種傳播習俗的活動所具有的特殊之處使然。這種活動所具有的特點使其不能為其他任何傳播方式完全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