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又名“大年夜”或“除歲”,是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夕在年節中有很特殊的地位。“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年”,此夜為辭舊迎新之時。除夕過後,便是新的一年。宋人吳自牧《夢粱錄》卷六記載:“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現代社會,除夕仍為人們所重視。
春節指農曆正月初一,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後的幾天。除夕到春節,是舊的一年的結束和新的一年的開端,因而又謂之年節。除夕和春節期間,民間舉行多種多樣的活動,俗稱過年。仲富蘭先生在《當代人與民俗》一書中,非常形象地記載了關於過年的情形:“大年三十就等著吃年夜飯……這一夜坐夜守歲,玩樂談笑到天明”,“正月初二……提包攜禮走東家、串西家地拜年。”除夕與春節一為歲尾,一為歲首,這兩個節日不僅在時間上前後緊密相連,而且事實上人們在心理上也是把這兩個節日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十分隆重盛大的節日。從傳播學的角度看,除夕和春節期間的種種習俗也具有著特定的傳播學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過年”實際上是中華民族的傳播盛宴。
除夕與春節期間是一個人們的內向傳播極為活躍而又非常特殊的時期。
依民間習俗,除夕通宵不寐,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十“除夕”條雲:“是夜……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守歲之俗延續至今仍很普遍。守歲無疑具有留戀舊歲,愛惜光陰之意。同時,時值年終歲尾,作為個人,往往會在這個時候調動內向傳播機製,總結一年的功過得失,並對未來做出或明晰或模糊的計劃安排。
據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中唐詩人賈島每至除夕守歲之時,把一年來所作之詩放在案幾之上,祭以酒肉,焚以香火,並禱以“此吾終年苦心”之語,作為對一年勞作的總結。唐憲宗時宰相裴度削強藩,平割據,功勳卓著。《雲仙雜記》載:裴度年終守歲之時,“除夕歎誌”,直到天亮還不睡覺,坐在爐前,多次向爐中添火。
除夕守歲之俗,對於年輕人而言,還有一層特別的含義,即為父母延年益壽。所以年輕人的守歲行為本身還是一個孝敬之觀念的自我強化過程。
總結過去,往往同對未來的祈望、計劃聯係在一起。例如自南北朝時期,出現在除夕時的乞如願的風俗。乞如願的行為如果揭去其所披迷信外衣的話,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對未來的祈望或計劃。南宋詩人範成大有一首《打灰堆詞》,描寫了人們在除夕之夜邊打灰堆邊祝願的情景,至為生動有趣,很能說明問題。詩中這樣描寫:“除夜將闌曉星爛,糞掃堆頭打如願。杖敲灰起飛撲籬,不嫌灰涴新節衣。老媼當前再三祝,隻要我家長富足。輕舟作商重船歸,大牸引犢雞哺兒。野繭可繅麥兩岐,短衲換著長衫衣……”現代民間年節所貼“年年有餘”之類年畫,也無非是表達了人們的一種良好期望。
從實際情況看,不僅是除夕,整個春節期間也都是人的內向傳播極為活躍的時期。春節作為一年之始,自然易激發人們對逝去光陰的反思和對未來時日安排的思考。同時更重要的是,春節期間親友鄉鄰一般也常以此作為重要話題,這也不能不引起人們對這些問題深深的思考。
總之,激發除夕及春節期間活躍而深刻的人的內向傳播的基本因素,首先是時間因素,這個時間因素已不是一般的時間,而是積澱了特定的文化內容的時間,辭舊迎新是一個結點,這個結點是人的生命進程及社會運行的一個階段的結束和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其次是春節期間人們之間較之平日更為活躍的傳播活動——這一時期人們的傳播內容也多集中在對人們的成敗得失的總結和對未來的展望計劃上。
年節期間的內向傳播有其特殊性,其特點主要有:1.深刻性。這一辭舊迎新的時刻,更容易引發人們對自己的人生理想乃至社會理想的深入思考,引發人們對人生及社會現實狀況的深入觀照。唐代詩人白居易寫有多首關於除夕的詩,在《除夜寄微之》中感歎:“鬢毛不覺白毿毿,一事無成百不堪。共惜盛時辭闕下,同嗟除夜在江南。家山石泉尋常憶,世路風波子細諳。老校於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在深深的思考中,人們往往會有深刻的感悟。2.係統性。在這一刻,人們會對一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以來的得失成敗進行較全麵係統的總結(雖然常常是非自覺的),做出未來一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總體上的計劃安排。3.普遍性。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深刻地總結過去,展望未來,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4.伴隨著較為濃烈的情感活動。情感是人對其主觀願望同客觀現實間關係的反映。由於年節期間人們對成敗得失的總結具有深刻集中的特征,因而總是同時伴隨著較為濃烈的情感活動。這也許是春節期間人們之所以會燃放鞭炮以及更多地組織參與文藝活動以獲得情感宣泄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