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概括一下春節期間以走親訪友的形式所進行的傳播活動所具有的特征的話,可以看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1.作為一種人際傳播或群體傳播的方式,走親訪友屬於麵對麵的傳播行為,這種傳播方式具有充分性、隱秘性的特點。2.具有集中性的特點。尤其是親戚之間的走訪更是這樣。春節時親戚間你來我往,且常常多家親戚同時共聚,相互溝通信息、交流情感,彼此相互協調。3.具有習俗性的特征。春節期間的走親訪友已經成為一種習俗。作為一種習慣與風尚,是很難被其他傳播方式所取代的,何況這種習俗本身還是作為整個年節習俗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社區文化活動是社區成員相互溝通的重要形式。雖然社區成員在年節期間的溝通形式多種多樣,但都不如社區文化活動那樣集中,那樣具有規模特征。
社區文化活動樣式多種多樣,從大的類型上看,主要有文藝活動、體育活動兩大類,其中以文藝活動居於主導地位。就具體形式而言,主要有戲曲演出和社火。
戲曲演出是春節期間一項重要內容,規模有大有小。曆史上較為有影響的,如玩猴戲、木偶戲、皮影戲等。今天,我國各地盛行村社自己排演或請專業劇團到鄉村演出各種戲劇。例如陝西農村一般請秦腔劇團下鄉在露天劇場演出,或在露天臨時搭台演出。演出期間,村民會邀請外村的親友一同觀看,三村五裏的群眾也紛紛前往觀看。在此過程中,人們不但會受到戲曲本身的教化感染,同時相互之間也會在溝通交往的過程中加深感情,加深了解,相互協調。因而這種露天的、開放的、觀者互動性較強的看戲方式比在正規劇場看戲更受農民喜愛,也更適合鄉村的傳播需要。
社火是一種重要的民間娛樂活動。明代已有耍獅子的活動,到清代後內容更為豐富。社火的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如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等。各地社火的形式各有特點,例如像流傳於四川省的龍燈會、耍草把龍,流傳於陝西的芯子、高蹺、牛社火、馬社火以及流傳於北京的太平鼓等。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社火的功能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娛樂,使社區成員獲得精神上的放鬆,並使親友鄉鄰在共同的娛樂活動中加強相互間的了解、理解和情感聯係。另一方麵則是傳播社會規範。例如,許多社火以戲曲、古典小說或民間故事為內容,像《鍘美案》、《三娘教子》、《五典坡》以及《三國演義》、《西遊記》等,都是社火演出常見的曲目。其中所宣傳的思想內容是顯而易見的。以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赤沙鎮三寺村的“被稱為超級恐怖的社火”血社火——“快活”為例,該社火“取名‘快活’有兩種意思,一是取水滸中地名,即‘快活林’;二是取其意,即鏟除了為非作歹的惡人後人心快活。‘快活’表現的就是《水滸》中武鬆為兄報仇,殺死謀害武大郎的奸夫淫婦西門慶和潘金蓮的故事,具有懲惡揚善、威懾惡徒的作用,表達了三寺村群眾懲惡揚善的人生觀。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們經常對小孩說,如果不學好,就是‘快活’中讓斧砍,讓刀劈的下場。”當然,不同的時代,社火的內容也有不同。耍社火和看社火的過程中存在著相當複雜的溝通關係:耍社火的和看社火的之間的溝通,村社成員之間的溝通,家人之間的溝通,親友之間的溝通。
關於年節的傳播活動,還有一種形式是不能不提的,這就是貼春聯。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板。從五代時起,桃符演變成為春聯。現知第一副春聯是後蜀主孟昶題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宋以後,貼春聯漸成風尚。《夢粱錄》即有除夕夜“釘桃符,換春牌”之記載。春聯是一種很特殊的傳播方式。說其特殊,是因為它既有內向傳播的功能,也具有人際傳播的功能和群體傳播的功能。如“開門迎春春光明媚,舉目見喜喜氣盈庭”,“蘭室春常滿,家庭泰字來”等飽含期冀;“勤勞門第春來早,和睦人家燕去遲”、“國風嚴家風正社會文明好,公事重私事輕思想進步高”是自警,也是對家人的教誨,同時也有社會教化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