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也是傳播的節日。這些節日包括春節、鬧元宵、社日、清明節、浴佛會、端午節、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冬至、臘日等等。分析節日傳播現象,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節日,具有不同的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也具有不同的傳播功能。節日傳播的習俗性特征使之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利用價值,現代社會,無論從事公關活動,還是從事廣告宣傳以及其他傳播活動,都可以利用之以求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本章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播學意義、節日傳播活動的習俗性特征及利用傳統節日的傳播習俗服務於當代傳播實踐等問題作初步探討。
一、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播學意義
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傳統節日也是傳播的節日。它既涉及縱向傳播,也涉及橫向傳播;既涉及人與人之間的傳播,也涉及人的內向傳播。以春節為例,春節期間的傳播習俗既涉及人的內向傳播,也涉及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等。如守歲、祈如願、家人團聚、拜年和節日期間的社區文化活動以及貼春聯等,都包含著豐富的傳播內容,發揮著重要而特殊的傳播功用。
中國傳統節日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哪些呢?
被視為“研究我國年節風俗的力作”的《中國古代節日風俗》一書具體地分析了除夕、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節日。
民俗學者苑利、顧軍所著《中國民俗學教程》一書在“歲時節日民俗”一章設專節介紹了十餘個節日:春節、立春、元宵節、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浴佛節、端午節、天貺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冬至、下元節、臘月初八、臘月二十三以及除夕等。
蕭放先生在其所著的《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一書中,在“鳥瞰篇”中分別介紹了春節、鬧元宵、社日、清明節、浴佛會、端午節、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冬至、臘日等節日。
這些節日,如果我們稍稍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其中包容了濃濃的傳播內容。換言之,從一定意義上說,大量傳統節日也是傳播的節日。關於這一點,居閱時等先生的認識頗為深刻。居閱時、瞿明安先生主編的《中國象征文化》一書詳細闡述了節日符號及其意義問題。“節日文化是一個眾多形意各異的符號係統十分獨特的集合體。它是由各種不同類型、不同特征的符號係統,按節日固有的編碼規則和編碼方式組合而成的多元化符號係統的集合體。”這裏,節日符號具體地包括了時間符號係統、儀式符號係統、樂舞符號係統、造型符號係統、語言文字符號係統、數量符號係統、服飾符號係統、飲食符號係統、遊樂符號係統等等。其所傳播的意義,主要涉及信仰的積澱、巫術的感應、曆史的存儲、傳統的延綿、尋根的認同、群體的凝聚、儀禮的再現、時差的消失、倫理的傳襲、認知的承遞、審美的表現、潛能的釋放等等。不僅如此,節日傳播還有其特定的傳播關係:一方麵,節日的發訊者就是參加節日活動的人群,節日的收訊者卻是節日指述關係中的指述對象,或是虛構的神靈、祖靈和鬼怪,或是實有的曆史事件或曆史人物。另一方麵,節日的發訊者和收訊者,都是參加節日活動的人們。
分析節日傳播現象,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節日,具有不同的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也具有不同的傳播功能。
我們從諸多不同節日的主要活動來看一看諸多不同節日的傳播狀況。
春節的主要活動一是祭祖,一是拜年走親戚,一是群體娛樂活動;立春的主要活動是“鞭土牛”、“吃五辛雜盤”以促人春耕;正月十五的主要活動是玩燈和耍社火;清明節的主要活動一是祭祖,二是踏青春遊;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是驅邪、祭祀屈原及伍子胥和走親戚;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祭月、賞月、團圓和走親戚;重陽節的主要活動是登高賞菊和敬老;寒衣節的主要活動是祭祖;除夕的主要活動是祭祖、團圓和守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