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藝術殿堂(2 / 3)

這位音樂狂人德·布勒伊蓬老先生自詡是肖邦的學生,也是貝多芬的弟子,這一點無從考證。但19世紀中葉的演奏能手,如沙爾倍、維歐當、裏特,都是他的朋友這是確定無疑的,而且素有“鋼琴之王”之稱、具有貴族氣派的沙爾倍公開演出時,總是安排傑出的聽眾德·布勒伊蓬坐在前麵,讓他注視自己的演奏。

在沙爾倍的演奏過程中,德·布勒伊蓬注意研究他的目光傳遞、他的演奏技法,並且把這秘密儲存在他的腦海裏,以致40年後,他仍然能完整地品味那些偉大的演奏家朋友們的表演。由於一開始德·布勒伊蓬就對少年羅蘭非常友好,他就把自己掌握的音樂寶藏以及自己在音樂殿堂中的發現一起展示給這個年輕人,並且以愉快的心情同這位少年聽眾長談。

這位老先生對少年羅蘭的慷慨幫助恰恰使羅蘭在音樂的最根本方麵得到了啟發,即學習音樂必須進入偉大的音樂作品的心靈,因為內在協調的規律支配著每一部偉大的作品,每一部偉大作品從頭到尾都由一個中心思想所支配,隻有發現這一思想,才能在鋼琴上成功地演奏作品。這位布列塔尼老侯爵轉達的音樂大師們的信息,給羅曼·羅蘭以深刻的啟示。在貝多芬和韓德爾的演奏原稿中,羅曼·羅蘭都得到了這種精髓。

在鋼琴彈奏的實踐中,德·布勒伊蓬總是以他擅長的技巧彈奏出貝多芬和莫紮特的奏鳴曲,讓這位少年用心靈來體會這些精彩的作品。有時老先生和羅曼·羅蘭一起在鋼琴前研究羅蘭最喜歡的莫紮特D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浪漫曲,對於作品的每一小節,這位老先生都提出簡明而又饒有趣味的真摯意見。羅曼·羅蘭在後來的回憶中曾記下了德·布勒伊蓬對他彈奏課程的指導:為了很好地表達作品,必須遵守下列四條規則(次序按重要性排列):1.重音(總是表現在節奏之中),2.速度的協調,3.色調變化,4.速度的準確性。而在法國是這樣的次序,1.速度的準確性,2.色調變化,3.重音,4.沒有4!……“在法國,批評演奏時,人們對您說的第一句話是:‘沒有按速度來彈!’但是,貝多芬演奏同一樂曲時,第二次的速度不可能同第一次的速度一樣……”

羅曼·羅蘭非常願意向這位老先生求教,以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老先生也鼓勵羅蘭要進行音樂的自我教育,專門研究一個、兩個或三個作品,發現其中的奧妙,認真領會,融會貫通;在聽完交響樂的演奏會後,設法在鋼琴上重現音色的效果,詳盡地研究聲音的掌握和顫動;至於自己的技巧,也要捉摸……

如同留學羅馬時,羅曼·羅蘭得到了70多歲老婦人瑪爾維達的友誼一樣,在音樂王國裏,少年羅蘭從德·布勒伊蓬老先生那裏得到了音樂實踐的經驗。侯爵和少年一起研究貝多芬、莫紮特的奏鳴曲,老先生漫談著大師們作品的差異:貝多芬作品的主題思想貫穿始終,給人以氣吞山河的啟示,隻要掌握演奏的速度和重音,那麼就能抓住演奏樂曲的精髓;而莫紮特的作品使耳朵和精神同樣得到滿足,每一個音符都有它的特殊價值,都可以單獨研究。老先生還對貝多芬、莫紮特演奏的變化以及在德國、法國、奧地利等國對大師演奏的繼承與發展向這位小學生進行傳授。在羅蘭和德·布勒伊蓬研究了《月光奏鳴曲》、《黎明》和《熱情奏鳴曲》後,老先生對羅蘭演奏的《黎明》感到興奮,使羅蘭熟諳了理解大量作品的技巧;老先生還教授羅蘭如何更好地理解《熱情》,讓這個少年懂得如何以明快來表達使人心碎的憂傷的演奏方式。在《月光》奏鳴曲中,德·布勒伊蓬分三個片斷來表現夜間的三種情景,仿佛讓人進入了三種境界,最終在長夜和內心的風雨中,驅散烏雲,看到“燈火闌珊”的月景。德·布勒伊蓬先生分析莫紮特、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過程,逐漸培養了少年羅蘭對貝多芬和古典作品的獨特演奏法,在他後來的音樂講稿中,真實記錄了少年時代這種特殊的演奏思想和演奏技巧,為後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音樂財富。

羅曼·羅蘭師從德·布勒伊蓬先生一段時間後,這位老先生完全相信了少年羅蘭所具有的音樂天賦。在最後的一些日子裏,老先生流露出對年輕人的感情,用含糊其辭的言語勸告羅曼·羅蘭專心致誌於音樂而放棄其他的一切……但是正像後來羅蘭高師畢業後放棄做教師一樣,正像老艾貝聽完羅蘭彈奏貝多芬的D小調三十二支變奏曲後勸他“您是屬於音樂的”一樣,音樂的天賦並沒有使羅蘭終生從事音樂,因為從事音樂已經為時太晚,接受音樂教育太遲所造成的空白已無法填補,況且他已經被別的行業束縛住了。他需要的……是用文字表達自我,表達音樂。然而藝術又是相通的,羅蘭在對貝多芬作品的分析中發現的那種“語言”,對以後成為文學家的羅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至於羅蘭和這位音樂大師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不但為這位大師立傳,而且以這位大師為原型創作了10卷的宏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並因此成為世界文壇上的一名巨人。羅曼·羅蘭在傳記中對音樂大師貝多芬做了這樣的評價:

……別人都頌揚他,說他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但他比一切優秀的音樂家要高明得多。他是現代藝術中的英雄人物,是一切受苦人和戰鬥者的良友。當我們為塵世的苦難而感到悲傷的時候,他來到了我們的身旁,就像坐到一位正在發愁的母親前麵的鋼琴邊,一句話不說,彈奏出一首清澈、憂傷的曲調,來安慰哭泣中的母親。當我們因同惡習和善行中的平庸現象做長期的徒勞無益的鬥爭而感到疲勞時,一種難以言狀的高尚行為又進入了這個意誌和信仰的海洋!從這裏產生了令精神奮發的感染力量、鬥爭的幸福、感到上帝存在的內心陶醉。當不幸的、顛沛流離的、有病的、孤獨的人,痛苦的化身,失去了一切歡樂的人自己創造了歡樂,並把這種歡樂賦予世界的時候,還有什麼勝利能與這樣的勝利相比呢,還有什麼波拿巴的戰鬥,奧斯特裏茨的太陽能與這種超人的努力所取得的光榮相比呢?這種歡樂是用自己的不幸造成的,他曾經驕傲地說過這樣一句話,這句話對他的一生作了總結,並成了每一個英雄人物的座右銘:“通過痛苦,得到歡樂。”

文學家羅曼·羅蘭對於一代音樂大師做出的這個評價,不也是很適合於他本人嗎?這位在藝術殿堂裏接受音樂教育的瘦弱的孩子,盡管最終沒有從事音樂事業,但不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承受了痛苦而得到了歡樂嗎?

羅曼·羅蘭還參觀過一些藝術展覽,這在他的頭腦中引起了紛亂多樣的想法。維列夏金的畫主要體現了強烈的人性,而不是繪畫技巧,這給羅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莫奈、雷諾阿的畫進行的探索,引起了羅曼·羅蘭極大的藝術興趣。他發現他們的畫都有前所未有的鮮豔的色彩,都有再現多變的、絢麗多彩的大自然的本領。可是同所有其他的法國藝術家相比,更吸引年輕羅蘭的是弗朗索瓦·米勒。在米勒所塑造的極為樸素而又真實的農民形象中,羅曼·羅蘭發現了真正的詩意,他對繪畫中描寫的農民的勞動和生活,感覺比印象派的最標新立異的畫所表露的還要多,他在一本書中曾對這位“農民的畫家”做過這樣記述:“米勒有發自真摯、樸實心靈的詩意,這種詩意是我們巴黎的一些矯揉造作的和畫得精細的人所不知道的。外表上一點也不華麗,一點兒也不做作,而是十分樸實無華。”

羅蘭在藝術殿堂中的興趣主要還在於文學。在羅曼·羅蘭的少年時期,“王中之王”莎士比亞曾使他在閣樓上的半圈椅子裏著了迷,也使他在投考高師的歲月裏耗費了寶貴的時間從而錯過了進入高等師範學校的機會。然而消磨在戲劇裏的時光也使他終身受益,得到了補償;他從莎士比亞戲劇中雖然粗俗,然而風趣輕鬆、十分動人的幽默裏領略到了最初的藝術挽救力;哈姆雷特等偉大形象對人生奧秘的深刻探索,更使少年的心靈受到朦朧的啟示,他在日記中曾記下了許多這樣的訓示:“沒有意義的人生等於提前死亡。”“庸庸碌碌、心安理得地過下去是不道德的;而自動從戰鬥中退縮的人則是一個懦夫,但願他像罪人那樣,受到命運的懲罰,——那是最大的罪惡。”……

托爾斯泰是少年羅蘭在中學即將畢業時結識的一位英雄,他閱讀了這位英雄的名著《戰爭與和平》,他在筆記裏表明了自己讀後的讚歎與驚愕:“在閱讀第一卷時,我對作者暗暗地懷有偏見,前麵若幹頁絲毫沒有引起我的興趣。漸漸地,書中的那些人物感染了我,他們的真情使我局促不安,我被他們中的一些人吸引住了,我感到自己的心和他們的心連在一起,息息相通,一起投入了強烈的生命的漩渦。開始讀第二卷時,我不再把我的事業和他們的事業分開了;他們就是我,我就是他們。我已無法批判他們,世界上沒有一部作品能這樣完全征服我……我對它佩服得五體投地……”“托爾斯泰這位藝術家使我心悅誠服。”“我認為托爾斯泰和莎士比亞可以並駕齊驅……我由衷地欣賞這種對現實的細致的描繪,托爾斯泰熱情地引導我們去注意一部分人的性格,以一種本能和內心的細致探索他們心靈的秘密,這一點,我認為別人是比不上的,甚至莎士比亞也比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