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祖國的現實生活,德國古典音樂的誘惑,托爾斯泰的諄諄訓勉,莎士比亞戲劇的熱情呼喚……這一切都在向這位向往藝術、一向想搞藝術創作、精神上謀求資產階級生活的23歲青年不停地招手。正當大學即將畢業的羅曼·羅蘭猶豫不決之時,好運氣又落到了這位本不想得到好運的人身上——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將他送到羅馬留學兩年。留學羅馬,對於羅曼·羅蘭來說,簡直是千載難逢的機緣,留學生活使這位23歲的青年第一次離開了哺育他成長的城市巴黎,給羅曼·羅蘭的一生留下了最美好而又最難以忘懷的回憶。他後來曾這樣回憶兩年的留學生活:
羅馬在我生活中留下了如此的光輝,以致我總是想賦予它在我的成長發展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角色。我願把它看作轉變了我命運的善良天使。我幾乎要把我在羅馬開始生活的日子作為我的第二生辰,我的真正的生辰。在那裏發生了一件愛情的騙局。他(指羅曼·羅蘭本人)想讓自己相信他是為了愛的目標而生,相信他是由於這個目標,為其真正的本質而生。……
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按照慣例每年都要發給優秀畢業生為期兩年的遊曆獎學金,派他們到國外去留學:學古代文物的被派到希臘,學曆史的被派往羅馬。高師的校長推薦羅曼·羅蘭去意大利的羅馬從事學術研究工作以便將來回到高師,擔負起培養人才的重任。羅曼·羅蘭留學的研究專題是由高師教授莫諾指定的,他要羅曼·羅蘭通過紅衣主教沙爾維亞諦的事跡,研究法王弗朗沙一世和羅馬教廷的關係。莫諾以為這個題目可以充分發揮羅曼·羅蘭研究人物心理、描繪靈魂姿態的特長。明智的朋友講得有理,可是理智在當時又不符合青年人的實際。說實話,羅曼·羅蘭對這個研究題目並不感興趣,他以為“1889年的意大利是沒有生氣的、麻木的、沒有魔力的、死人的土地”。除了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藝術使羅曼·羅蘭感受到可以和音樂相比的一點歡樂外,在沒有經驗的羅曼·羅蘭看來,羅馬是已經死亡的過去,是表現在荒蕪冷寂的廢墟上的一部曆史,是必須根據信件和羊皮紙來解釋的一門功課,而不是朝氣蓬勃的生活。他到羅馬這座不朽的曆史名城去完成為期兩年的朝聖,毫無特別的希冀。所以他為了報答祖國的殷切培養,一到羅馬,就一頭撲進梵蒂岡檔案館,手不釋卷,筆不停揮,在幽暗的保藏室裏搜集有關的證據。通過目錄和書籍,清理300多年前的曆史。僅用了三四個月的時間,羅曼·羅蘭就寫出了以《教皇的隨員沙爾維亞諦》和《羅馬大屠殺記》為題目的兩篇論文,把他兩年的研究任務基本上完成了。作為研究生,他在羅馬可以住兩年,實際上用於研究的時間隻有半年光景,羅曼·羅蘭的一年半餘暇,可以用來參觀意大利的藝術博物館,到都靈、佛羅倫薩、威尼斯、那不勒斯和錫拉庫紮等各地旅遊,充分欣賞意大利寶貴的繪畫和雕塑品,以及他不曾想到的意大利得天獨厚的大自然風光,以及使他激動而又愉快的新世界的一切。這一段生活,使生性孤僻的羅曼·羅蘭大大擴大了同上流社會和文學界交往的圈子,並促使他堅決而又徹底地下決心獻身於文學活動,在羅馬留學的兩年,又是羅曼·羅蘭一生中最愉快最具有轉折意義的插曲。
羅馬這個曆史名城,傳說公元前8世紀便已動工興建,成為古羅馬帝國和羅馬文化的發源地,這裏有科洛西姆大鬥獸場、大雜技場、潘提翁神廟、戴克裏先公共浴場等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教堂、宮殿、博物館、大學、科學院和圖書館更是珍藏著曆代璀璨的藝術瑰寶。這座已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城,實在是研究曆史和考古的理想地方。此外,這個“永恒之城”瀕臨地中海,春季風和日麗,夏季海風習習,冬季氣候溫和,這種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地中海式氣候,使年輕的羅曼·羅蘭感到身心舒暢、生機勃勃,對他的老毛病慢性氣管炎無疑也是一種極好的天然治療。與此同時,意大利連綿的綠色群山,清澈的泉水,燦爛的陽光,好像都在溫暖著他的心胸,好像在一切景色的自然相融與和諧中,羅曼·羅蘭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妙和純淨。少年時的羅曼·羅蘭曾表現出音樂的才華,曾迷戀於莎士比亞的戲劇,但在意大利他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世界是自由的,第一次真正成為一個自由的人,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為生活所陶醉的真正的青年人。在羅曼·羅蘭的人生征途中,每逢處境拂逆、情緒低落的時候,他總是回味起風和日暖的羅馬春光,融融和諧的意大利美景,從而感受到生活的溫暖,重新獲得了生命活力,恢複了生活的勇氣。在動人的羅馬風光和耐人回味的意大利留學生活中,羅曼·羅蘭忽而熱情洋溢、奇想聯翩,忽而把那無目的的幻想變作真正的創作,使他感受到意大利是藝術家進行創作的生氣勃勃的實體。他不由自主地去愛好藝術,去進行創作。在他激動的目光裏,就像在舞台上一樣,出現了一個個意大利的城市和以往一個個世紀。他像一個詩人,而不是一個曆史學家,去觀察神聖羅馬和佛羅倫薩;他要像一個文學家,用恰當的語言,把曆史寫成詩歌,把過去寫成悲劇。羅曼·羅蘭年輕的心感到了在羅馬或者佛羅倫薩、西西裏存在著他從小思念的宏偉業績,感到了意大利文藝複興時代強大而超人的精神:那時在血腥的戰鬥中建立起的這些大教堂,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裝飾過的梵蒂岡牆壁,那時經過幾個世紀的被遺忘之後又在歐洲重新複活了的古代雕像和希臘文化……他情不自禁地被這種宏偉壯麗的畫麵所傾倒。在人生尚未做出選擇時期,他感受到了人類的本質及其英雄主義的目標,甚至在秀麗的山水中,在盡情享受的明媚的南國陽光和絢麗色彩中,來自俄羅斯草原的作家暫時被忘卻了,托爾斯泰也被冷淡了。他感情中隻想獻身於文學活動,堅決而徹底地獻身於創作事業。在青少年的成長中,最令人恐懼的是把自己緊緊地束縛在一個籠子裏,既不能使自己真正意識到自身致命的弱點,又對自己所具有的才華缺乏堅定的自信心。隻有依靠自身的不可征服的力量,喚起自己所期望的理想,解放被封閉了的能量,當你到達人生終點的時候,才能更多地享受走過的道路的樂趣。正像一位哲學家所說的,盡管生活是痛苦的,經曆了生活還是值得的!青少年的羅曼·羅蘭不正是衝破了不定型的虛無縹緲時期(克拉姆斯的童年和路易中學時代)的束縛,在烈火與幻想的煙幕行列中勇敢前進的一員嗎?他堅信著這樣的信念:在人間充滿雄心壯誌的青年人行列中,大多數人半途而廢,而有些人為了生存和繁衍,很頑強,很努力,終於打開了束縛他們的包裹,迫使社會至少接受其一部分“內在的世界”,這些人是思想與行為的“元首”。羅曼·羅蘭對於羅馬留學結束後高等學校的教學工作毫無興趣,他把自己回到巴黎後所麵臨的教學和學術工作看做是暫時必須做的工作,但絕不是自己的誌向。他在寫給母親的信中述說了自己的理想:“我是個具有一定素質的作家……我未來唯一包孕著虛榮心的目的是:把自己的精力和自己對世界的理解貫注到一兩部文學作品中去,創作這一兩部作品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生平的使命。”作家的理想在這個留學生的心底深深地紮了根。
正當這位青年用感情的春雨澆灌著文學創作園地的時候,他的藝術愛好發生了急劇的轉變:這時的羅曼·羅蘭忘卻了大學時代製定的寫作計劃,對現實主義的小說問題也興味索然了,而童年的朋友、啟蒙者,他所崇拜的偶像莎士比亞突然占據了所有的屬於他的空間:意大利的悲劇演員一係列精彩引人的演出,哈姆雷特的人生命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結局……突然激起了羅曼·羅蘭瘋狂的熱情和奇異的想法,使他更多地記起了莎士比亞對人生的讚美和洋溢的熱情,他已經能夠識別什麼是真正的藝術,什麼是真正的美,懂得從那裏吸取力量和歡樂。羅曼·羅蘭像莎士比亞那樣,把曆史鑄成史詩,把已往偉大年代的那些石雕見證人重新複活。強烈的戲劇創作願望催促著青年人以一個藝術家獲得意外靈感時所具有的那種激情奮筆疾書,在短時期內,這位狂喜的作家一口氣創作出一連串的劇本,他要像莎士比亞描寫英國的宮廷那樣,用他的作品複活整個文藝複興時代。他精神亢奮,如醉如癡地寫著劇本,他的第一個劇本《奧爾西諾》誕生了,隨後又有《艾姆別多克爾》、《格利巴朗尼》的誕生。此後他一直無聲無息地創作了12個劇本。然而,這個牛刀初試的作家絲毫沒有考慮這些劇本在人世舞台上的命運,除了最後4個劇本上演過外,前8個劇本沒有留下絲毫的痕跡,既沒有演出過,也沒有出版過,隻有羅曼·羅蘭的朋友和戲劇行家瑪爾維達·封梅森堡在她的回憶錄《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回憶》中公開證明了這些劇本具有的藝術價值,除此之外,世界上沒有一句話談到這些劇本。但是盡管今天的讀者根本無法看到羅曼·羅蘭當年寫的一些劇本,所知道的也不過是第一批作品的名字,但從過去那些發黃的作品手稿中還是可以感到年輕人第一次熱情迸發的強烈火焰。
莎士比亞對我來說就是文藝複興時期的化身……我一邊瞧著博物館裏那些雕像一動不動的眼睛,一邊陶醉在莎士比亞那豐富而強烈的感情之中。在這種藝術的光芒和南方天空的陽光沐浴下,莎士比亞在此以前早就在我心裏埋下的種子發芽了,在他的孵化下,我的第一批意大利戲劇誕生了:《奧爾西姆》、《艾姆別多克爾》、《巴爾翁尼》、《卡裏戈拉》、《圍攻曼杜依》和《尼奧貝》——內容貧乏的兒童作品。它們充滿著稚氣,有很多經不起推敲的地方和樸直的模仿,但卻實現了像莎士比亞那樣進行創作的願望。
不過正是這第一次創作行動打開了通向藝術殿堂的大門,正是這第一批作品的不謀私利才使他以後的作品比任何人的作品生長得更加茂盛。從戲劇創作開始,羅曼·羅蘭正式踏上了他的藝術創作道路。
羅曼·羅蘭動身去羅馬時,對意大利並沒有多少美妙的設想。在他的計劃中,主要目標隻有兩個:盡快結束研究工作,然後利用餘暇時間開始搞創作;在羅馬及佛羅倫薩等曆史名城欣賞文藝複興時代的文物古跡。事實超乎預料,他的第一目標實際隻用了三四個月的時間,而他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第二個目標和欣賞羅馬的美麗景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