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故鄉的童年(3 / 3)

童心是鎖不住的。小時候的羅蘭有點神經過敏,是一個富於夢幻般遐想的孩子。母親的宗教感情,動人的夏夜景色,白日的美麗風光,都令他沉思,引起悠遠想象。小鎮教堂上高高聳立的尖頂,蕩漾在空中悠然的鍾聲,教堂傳出的喃喃祈禱聲,還有那深沉的歌聲,母親娓娓的讀經聲……這一切在羅曼·羅蘭童年心理上產生了一種神秘而又崇高的感情:人是多麼渺小,上帝是多麼榮耀!天地和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人也是上帝創造的。全能的上帝,你看不見他的形象,聽不見他的聲音,卻能和他進行思想交流,他能說明你最奧秘的思想,又能指導你最細小的行動,這是多麼神秘,多麼奇妙!小羅蘭在母親的禱告聲中也在默默地向上帝祈禱,他要上帝保佑自己,他需要虔誠、誠實、仁愛、善良,這是幸福的道路,通向天堂的道路。啊!上帝!仁慈的上帝!羅曼·羅蘭幼小的心靈,純稚的感情被天上的造物主攫住了。當他的小手指能夠彈響琴鍵的時候,他用音樂和上帝交流,他要像母親一樣用音樂來體驗宗教所引起的那種美麗而崇高的感情,向上帝訴說自己的痛苦,乞求上帝的安慰。

屬於他的“真正”的上帝既在天上,也在地上。天上的太陽、月亮和點點繁星中有上帝,地上那黑黝黝的森林中,那藍晶晶的湖水中,那緩緩流過的運河水中也有上帝。

動人的長夏之夜,羅曼·羅蘭常常獨自憑窗或倚在小花園平台的石井欄上,或在矮牽牛花的花香中,俯視著下麵碧清、深綠,泛起絲絲漣漪的運河水出神。童年羅蘭狂奔的思緒追隨著纖夫沉重的腳步,或者跨進運河昏暗水麵上來往的長長的船隊,或者藏到華麗的船艙裏伴著緩緩行走的運河水慢慢遠去。白天,怡人的陽光自由照射,有時他抬頭仰望藍天中馳逝的白雲出神,清脆的鳥鳴,急驟的暴雨以及聖瑪丹寺洪亮的鍾聲,都會牽動他的思緒恣意而行。黃昏的街麵上,老屋對麵的鐵匠鋪已經熄滅了爐火,肥胖而黝黑的砸鐵大漢倒在街邊樹下的一張藤椅上,叉著手像死了過去,朦朧欲睡。從這家小店到另一家小店裏,那些閑散的女人們嘀嘀咕咕的聲音和不能上學的孩子們吵吵鬧鬧的廝打聲,從清晨響起一直到深夜才沉寂下去。變幻著的大自然和帶著幾分生機的小鎮以其無窮的魅力占據著這顆受到壓抑的幼小心靈。地麵有限,天空卻為“小囚徒”提供了漫遊的場所。他常常一待就好幾個小時。

羅曼·羅蘭的母親是位賢良而又極有藝術修養的女性,文化素質很高,愛好文學,熟稔音樂。當這位不十分懂得教育、但卻熱愛教育的母親發現了羅蘭那敏感而好思索的天性之後,她決心要用音樂展現出的高潔純正的精神境界來表達愛的啟示,要通過傳授豐富的文化知識開發他的潛能,要按照心目中的楷模——莎士比亞和貝多芬,將羅曼·羅蘭培養成能改變他們命運的人。處在這個偏僻小鎮的環境中和公證人家庭的條件下,是無法請得起家庭教師的,於是這位母親完全擔負起了兒子童年家庭教育的義務。音樂成了這位母親開啟童年羅蘭心靈的金鑰匙。

音樂感是自幼培養和熏陶的,悟性是孕育在縹緲冥想的衝動中的。母親常常坐在鋼琴前,輕輕地撫弄琴鍵,讓那優美動聽的旋律像潺潺溪水,從她的指尖下緩緩流出,流入那不成熟的兒童心田。這個隻有幾歲的孩子,也像個大人似的,一本正經地聽著悅耳的琴聲,那雙亮晶晶的藍色大眼睛閃爍著快樂的光澤。琴聲又響了,是貝多芬的奏鳴曲,羅曼·羅蘭被帶到了一個新的世界中,那裏沒有疾病、痛苦、悲傷,隻有美麗、和諧和歡樂。音樂是適宜開發兒童智力的最佳途徑,音樂需要熱情的灌輸,音樂成為羅曼·羅蘭受之於母親的珍貴的精神遺產,是使他理解人類的感情世界最原始的語言,也是他奉獻給生活的最初祈禱。

羅曼·羅蘭到了上小學年齡的時候,這位溫和嫻靜而且重視孩子學習的母親,決定把羅蘭送到鎮上的小學校去學習一點基礎科學知識,以便將來沿著這條路更好地鑽研理科,學習技術。這個從幼年時起就看到生命是建築在痛苦之上的羅蘭,又早早地擔負起了家庭希望的重荷。整個生活中貫穿著的痛苦,並沒有摧毀羅曼·羅蘭自童年始尋求幸福的頑強精神,幼弱的肩膀自童年始承受著的沉甸甸的希望又鍛煉了他剛毅的鬥誌,這是羅曼·羅蘭一生成功所在,也是他悲劇的症結。不過這一切從童年就發生了。

克拉姆斯鎮上那所較有“名氣”的小學校,設在運河西岸,隻要一跨過運河上的小古橋,再走上幾分鍾的馬路,就可以走進那幢灰色尖頂小樓的黑漆大門。在這裏有教授羅蘭法文的胖先生,這位老人心地善良,溫文爾雅,贏得了羅蘭和他小學同學的喜愛;還有戴著寬邊大眼鏡,態度嚴肅的自然老師;自以為是,講究繁文縟節的拉丁文老師……小羅蘭很喜歡在學校讀書,每天上午的課堂他從不缺席逃課。每天清早,羅蘭母親牽著兒子的手,把他送到座位上,中午放學時按時把小羅蘭接到家中。在整個小學時期裏,其餘的大部分家中時間,羅蘭就是在家裏那台已經發舊的鋼琴前度過的。實實在在地說,盡管這位母親可以不看曲譜就能彈出巴赫或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但對著自己的兒子,她卻不能完全清楚地講明白“如何練習鋼琴彈奏的基本動作?”、“如何彈奏每一支生疏的鋼琴曲?”這樣一些問題。有時麵對兒子的發問,她隻得以怔怔的態度表示回答。不過童年的羅蘭的確有一種音樂的天賦,具有較強的音樂感,當他一接觸鋼琴的鍵盤,手指下發出的嗡嗡聲就好像一曲簡單的習譜,當小羅蘭把鋼琴曲的音符一個一個地彈奏出來,他的感情也伴隨著融入了每一個音符,隨著如瀑的曲調一瀉而下……在他的感情世界裏已沒有了鄉村、城市、民族、時代的框框,也沒有了德國、法國、奧地利的區別,隻有莫紮特和羅西尼的旋律,在默默中把法國和意大利送入小羅蘭的心中。童年的羅蘭,音樂占據了他心田上美好的一席,成為他最初的情人。

音樂是有聲的世界,書是無聲的天地,它為羅曼·羅蘭打開了另一個世界。在羅曼·羅蘭家中頂樓上有一個古舊的藏書室,有很多藏書。一天他在故紙堆中偶然發現了幾本封麵精美的莎士比亞作品,這是他祖父在巴黎上學時買來的,那個時代,法國盛行著對維克多·雨果和莎士比亞狂熱的崇拜。後來任其埋在了積塵之中而無人翻閱。有一冊褪色的《莎士比亞作品中女主角群像》版畫集,其中一張張風韻獨特的姣美麵容,和一個個發音優美的名字——佩爾蒂塔、伊莫甘娜、米蘭達,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如饑似渴地細心讀了起來,簡直被書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和奇特的人物迷住了,有時他似乎在和那些人物一起行動,共同呼吸。他終日失魂落魄似的在這充滿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密林裏散步漫遊,有時一連幾個小時悄悄地待在這個僻靜的角落裏,隻是偶爾聽到樓下馬廄裏的馬蹄聲或者門前運河裏的船上鐵鏈的軋軋聲。他坐在一張大圈椅裏,手捧著一本心愛的書,忘卻了周圍的一切,隻有一群無形的看客環繞著他,有許多想象中的人物在他麵前出入。他用椅子在自己麵前圍了一個很大的圓圈,上麵坐著看不見的聽眾,這些椅子就成了把他的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隔開的一道藩籬。

像許多偉人如愛因斯坦、托爾斯泰的成長一樣,羅曼·羅蘭的偉大一生也是從童年的偉大夢想開始的。羅曼·羅蘭最初的熱情與靈感被貝多芬和莎士比亞等“英雄人物”第一次喚起和激發,童年那扇剛剛打開的心扉,那一片純淨而又空白的心靈,開始漸漸地被他們占據了。這個童年也在用那雙渴慕的目光注視著這些異國的英雄,注視著這些英雄的童年,英雄的成長道路。或許可以說,就像羅曼·羅蘭的愛好一樣,他從一出生就注定了他幼小的心靈不隻是屬於他的父母、他的故鄉、他的法蘭西祖國,而應該屬於歐洲,屬於世界人民。

19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外省的中產階級紛紛向大城市遷移,克拉姆斯公證人的生意越來越清淡了。為了一家人的生計,特別是為了避免孱弱多病的愛子獨自到大城市求學,羅曼·羅蘭的父親竟然以令人敬佩的忘我精神,決計犧牲他安寧的生活,放棄作為當地社交界核心人物的顯赫地位和那個不依附別人的職務,到巴黎去當一名人數已多如牛毛的銀行雇員。於是羅曼·羅蘭小學一畢業,全家賣掉了已居住幾代人、一向習慣了的老屋,放棄了小鎮上古樸傳統的生活方式,離開了恬靜的故鄉,順著流淌的運河水,遷往首都巴黎,開始了羅曼·羅蘭的中學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