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故鄉的童年(2 / 3)

勞動人民遭受的痛苦最深,仇恨拿破侖三世的反動統治也就特別強烈,他們不斷地進行反抗和鬥爭。拿破侖三世非常害怕人民起來反抗,在國內,到處設立了各種官吏和警察機構,增加了軍隊,還利用反動的教會來麻醉人民,並派警察、奸細潛入工廠,監視和鎮壓進步的工人。許多工人領袖遭到逮捕、審訊、監禁和流放,反動軍隊對於各地不斷興起的農民的反抗運動,也進行極殘酷的鎮壓,小資產階級的不滿與反抗活動也受到他們的迫害。

拿破侖三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為大資產階級掠奪財物,就不斷對外用兵。它與英國聯合對俄國作戰,還單獨對奧地利作戰,還想越過阿爾卑斯山侵占意大利。1856~1860年,還夥同英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侵犯遠在東方的中國,火燒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圓明園,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拿破侖三世連年打仗用兵,使法國消耗了無數的人力、物力,國力大衰。但是統治階級卻把這些負擔都壓在了勞動人民身上,廣大人民忍無可忍,就起來反抗,各地的起義罷工此起彼伏。到19世紀60年代末,羅曼·羅蘭誕生的時候,法國的工人運動已日益高漲起來。

同時法國資產階級中的一部分人和小資產階級分子也反對政府,他們痛恨反動的帝製統治,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他們諷刺拿破侖三世和他的大臣們都是“無能、無信的人們”,是“被罪惡所玷汙的人們”。

麵對社會各階層革命鬥爭的浪潮愈卷愈高,拿破侖三世眼看自己皇帝寶座要坐不成了,便想利用對外戰爭來吸引群眾脫離革命鬥爭。於是就在羅曼·羅蘭4歲的時候,拿破侖三世在1870年7月對普魯士宣戰,進行了普法戰爭。

拿破侖三世的帝國早已腐朽透頂。戰爭剛剛開始,法軍就遭到慘敗。9月2日法軍投降了,拿破侖三世也成了普魯士人的階下囚。

拿破侖三世對外發動的軍事冒險遭到了慘敗,給法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使法國國內長期籠罩著沮喪的空氣。戰敗的國家如同一個人失掉了崇拜的偶像,狂熱的膜拜變成莫名其妙的精力衰竭,戰敗國的蕭條氣氛和悲觀情調,給全國的政治和經濟生活方麵蒙上了一層黑紗。千千萬萬人民大眾的精神上和心理上曾經燃起的火焰,一下子化為灰燼,希望變成了失望,自信變成了可憐的幻想,昔日的英雄偉大,今天變成愚蠢的舉動。失敗損害著人們的道德力量,消耗著疲憊的人們的精神,促使著人們在牟取私利,貪圖享樂,推卸錯誤的責任。同時由於普法戰爭的失敗,人民不甘心割地賠款,任人欺淩而產生的狂熱的反抗情緒,變成了一股民族性的愛國主義浪潮,在民間蔓延。

資產階級統治集團在向敵人屈膝求和、接受割地賠款的屈辱條件時,在外敵的幫助下,調轉槍頭,血腥鎮壓了剛剛建立的第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政權——巴黎公社,在灑滿公社社員鮮血的巴黎土地上建立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依舊是大資產階級和封建餘孽相互勾結的產物。

1870年9月宣告成立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直到1875年2月通過憲法才算是站穩了腳。但這不過是幾日的安穩,因為“火”仍在燒,資產階級的虛偽麵紗還在被人們一層層剝掉。第三共和國的統治階級如同睡在火山口上,隨時都可能被掀翻埋葬。

求和、割地、賠款,如同狂濤巨浪衝擊著法國社會,戰爭的危機,像夢魘一般時時在困擾著法國人民,上百年的古樸小鎮克拉姆斯也被波及,這個偏遠的世界也在劇烈地動蕩著,人們惶惶不可終日,對死亡、貧困的恐怖情緒不斷增長。

盡管1870年戰敗時羅曼·羅蘭隻有4歲,但他的童年生活深深地受到這些曆史衝擊震蕩的餘波的影響,他的青少年時期憂鬱愁悶的心情,思想上籠罩著的惶恐的陰雲,行動上的多慮膽怯,似乎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氣候在這個少年心靈上的反映。

愛彌爾·羅蘭繼承了祖上的產業,使他的家庭在小鎮上很有社會地位,家中條件非常優越,生活也相當富裕,再加上這裏清新的空氣,優美的山區風光,養育著羅曼·羅蘭的一家人,使他們體魄健康,性格活潑爽朗。尤其是乖巧而聰明的羅曼·羅蘭在父母的眼睛裏一天天長大,使年輕的夫妻從這個心愛的兒子身上看到了他們明天的希望。但是,不幸總是和美好相伴而生的,大自然一旦撕下她溫柔的麵紗,露出瞬息萬變的真實麵目,就會毫不留情地給人間幸福的家庭帶來不幸的災難。當羅曼·羅蘭剛剛開始扶牆邁步還不會喊出“媽媽”的時候,由於一次偶然的疏忽,使這個孩子幾乎在歐洲西海岸的寒流中凍死,最終雖然保住了小小的生命,卻使羅曼·羅蘭自小患上了終身難以治愈的支氣管炎和哮喘病。病情時常發作,給他童年和少年的生活及學習帶來了許多困難,尤其在他的幼小心靈上,經常承受著病痛帶來的沉重負擔,為此他一生不知遭受了多少痛苦。

更令羅曼·羅蘭終身難以忘記的,是在他5歲時家中發生的悲劇事件:1871年暑期,這個家庭像以往一樣開始了他們度假旅遊生活。羅曼·羅蘭和他的妹妹瑪特蘭被母親帶著來到法國波爾多省的著名海濱浴場遊玩。羅蘭非常喜愛他那聰明懂事、隻有3歲的小妹妹。她長著一張可愛的大圓臉,淡藍色的眼睛,秀美而長長的金色頭發披散在後背上。她不像羅蘭那樣沉悶,常常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站在很遠的地方就能聽到她那歡快的說話聲音。一天,羅曼·羅蘭和他的妹妹一同在海濱的沙灘上玩耍。海浪不停地喘著氣,浪花輕輕地拍著岸邊的沙石。兩兄妹在流沙的海濱不停地奔跑,浴海水,拾貝殼……傍晚,他們一同回到了旅店房間。悲劇常常隻是瞬間發生的事情,羅曼·羅蘭的妹妹當天夜裏患了重病,經過6個小時的痛苦掙紮,這個可愛而又可憐的小女孩就被白喉這病魔奪走了生命。瑪特蘭妹妹的死,給這個原本歡樂的家庭帶來了無窮的悲戚,多年之後仍然可以發現這個悲劇的暗影。在羅曼·羅蘭的身上,幼小的心靈根本經受不了這樣沉重的打擊。原本羸弱多病而形成的脆弱心理,從此更蒙上了厚厚的灰色暗影,在從此以後的生活中,這重暗影常常引起他縷縷悲傷的回憶。羅曼·羅蘭的母親更是悲痛欲絕,精神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她在很長的時間裏都被這場失去骨肉的悲痛糾纏著。從此鬱鬱寡歡,為了消愁度日,每天隻好借助她自小酷愛的音樂以排遣心中的不快,借助虔誠的上帝拯救心中的傷痕;在這位年輕母親的感情上更加恐懼失去兒女而帶來的打擊,也使她更加疼愛身體羸弱的羅蘭,她要用做母親的全部溫情和慈愛編織出一張密布的網,把唯一的這個幼小的孩子緊緊地裹住,恐怕再次失去心愛的孩子,她要用自己信奉始終而且根深蒂固的宗教感情真正感動神靈,使幼小的羅蘭得到上帝的保佑。

童年的羅蘭在家中不敢大聲玩鬧,害怕自己無拘束的高興引起母親的內心不快。雖然家中的人格外疼他,但從小的體弱多病,使他身體受到極大損傷,家中難以驅散的悲劇氣氛,使他很早就顯得抑鬱寡歡,性格非常內向,對死亡充滿恐怖。每日除了在幻想的世界裏漫遊外,童年的羅蘭根本找不到歡樂。羅曼·羅蘭的母親每日把他關在家中,圈到那“封閉嚴實”的圍牆中,不讓他同別人接觸,更不讓單獨去玩耍,這使他拘謹怕人,喜歡孤獨,不願意和別的孩子做伴,害怕被打,也害怕傷害別人,從小性格靦腆,沒有一點兒應付生活的能力。這些“牆”對於童年的羅曼·羅蘭來說,簡直是一種禁閉、一座監獄和一條絕路。那個本該用那雙樂天派的眼睛來看待世界和生活的兒童,卻留在了封閉而陰鬱的世界裏,過早地失去了童年的歡樂和天真爛漫的天性。羅曼·羅蘭後來在對童年家庭的回憶時說:

父親和祖父整天樂嗬嗬的,精力充沛地忙碌著有關小市鎮或政治上的事,大人們的這些事我毫無興趣,而我無法把我感興趣的事告訴他們;在大人和孩子之間有一條大人看不到的鴻溝,而孩子可能也並不希望越過這種鴻溝。……因為他猜想不出別人幹什麼,他不能從同學那裏得到啟發。在克拉姆斯,與我同齡的孩子中,我沒有好朋友……思想藏在一個秘密深遠、模糊不清的地方……

古鎮上,與羅曼·羅蘭同齡的窮苦人家孩子,早就該牧羊放牛了。他們在山坳裏喝著清澈的泉水,唱著自己會唱的歌謠,或者在山梁上互相奔跑追打、采集野花,品嚐還沒有熟透的野果……但是羅曼·羅蘭屬於市鎮上“體麵”人家的孩子。由於傳統習俗和偏見的影響,除每天上學出門外,父母整天地把他關在家中,不讓他與普通人家的孩子接觸,不許他獨自離開封閉的宅院半步。因此他失去了大自然,失去了應屬於他的童年生活,童年的羅蘭沒有自己想要的歡樂。他回憶自己童年生活:“沒有比外省小城市裏資產階級的一個可憐的小孩,更多地被剝奪接近大自然的機會。……他被禁閉在古老城鎮和古老宅舍的垣牆之內。他沒有權利到處遊逛。出去散步時他也好像被人用繩子牽著。”他把這樣的生活形象地戲稱為“鼠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