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武術的眾多諺語中,關於感悟的深刻概括是非常之多和精辟的。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等,這裏的修行、意會不但指練習、練習的次數,而更直接地闡述著一種武學思想即感悟。修行、意會和感悟在傳統文化中有著極為近似的釋義或者說有著必然的內部聯係。從傳統武術的幾大流派中我們也會發現這樣的事實,孫祿堂八卦拳學中的“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形意拳中的“不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致”,少林拳法更是受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頓悟法影響,提倡“尚靜悟、貴解脫,無往生心,在超時空非邏輯的精神狀態中實現絕對超越,進入佛性本體境界。其重視的也正是整體的、感性的直覺感悟”。“感悟”的確是傳統武術的最高境界。就“術”與“道”這兩個字意而言,“術”是“道”的基礎,而“術”提升為“道”,“感悟”是其必然的過程。所以,在追求傳統武術技術和境遇最高的傳統武術家的養成過程中,感悟始終是他們的修煉方式。
感悟不單單是練習,它是建立在名家大師指導前提下的習武者自身具有刻苦訓練基礎上的,將傳統武術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內容所進行的枯燥的習練基礎上的。感悟不能隻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更要有寬泛的知識和良好的人文精神。它首先應堅持“一日練一日功”、堅持“拳不離手”的習練習慣,更應堅持“無時不思”的感悟原則。
感悟是一種體驗,而這種體驗應始終堅持將簡單的招式和動作在感悟的過程中複雜化,同時將複雜的動作招式在感悟的過程中簡單化,這是傳統武術感悟的第一步;其二是對動作攻防意義的感悟,也就是應該理解傳統武術動作的攻防意義。傳統武術中的每一個動作的攻防,不單是隻防不攻,或者是隻攻不防,對動作攻防的理解應始終堅持攻中有防、防中有攻的辨證意義,感悟動作攻防互換中的技巧,這是傳統武術感悟的第二步;第三,也就是傳統武術感悟中的關鍵階段,即盡可能在對動作感悟的基礎上實現“明規矩、守規矩、脫規矩、合規矩”的目的,真正實現從追求有形動作的規範、熟練到追求動作的自然和無形,特別是傳統武術的“以直求曲,曲中求直”辨證思想的形成。
對於傳統武術的感悟,還應極力強調對傳統武術理論的熟練掌握,也就是所有的感悟應首先建立在拳理上,在此基礎上的感悟是需要博采眾長的,是需要傳統的文化,包括兵法理論、哲學基礎、心理學理論等等。獨具一格的感悟還應是建立在自身的身體基礎上的,傳統武術中的高技藝的形成,總是能夠體現在鮮明的個性上的,這裏也應該包括身體形態的個性與技術個性、知識個性和思維個性
的並存和應照。感悟的途徑和過程是由鬆散、支離的知識積累,到具有個性體係的完整技術形成,並逐步上升成具有哲學內涵基礎上的新拳法和拳理,進而形成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傳統武術理論的過程。
感悟是需要時間和智慧的,傳統武術的感悟是忘我的體驗,也是一個無法解釋的東西,正如所有的前輩高人們都在宣稱“自己技術不如先前”—樣,感悟是無止境的,而這種無止境的感悟,也許才是傳統武術的魅力所在,才是追求傳統武學最高境界的必然途徑。
四、武術魂中國心
中華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積澱著深邃的民族文化思想,形成了集技擊、健身、欣賞、娛樂、教育為一體的多功能價值表現體係。因此可以說,中華武術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智慧的結晶。中華武術的發展史,也是中國人民的發展史,集抗爭。探索……於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