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琳琅的拳種門派,是傳統武術中最重要的文化庫存。考祭其形成和文化根源,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對此作出種種分析和推斷,但以模擬血緣為特征的師徒傳承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無疑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上,在整個中國武術的曆早進程中,以純粹血緣相延的拳種可以說幾乎沒有,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師徒傳承是至今為止傳統武術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在封閉型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和封閉型的社會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師徒傳承有其無法逾越的曆史局限。
對內而言,首先表現為強烈的人身依附性和森嚴的等級之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每一位入門者必須銘刻的第一訓條,“遵師命,守師訓”,“若有三心二意,天打五雷轟”的入門誓言,時刻纏繞著每位弟子的身心,作為考量徒弟品行的“叩頭三千,呼師八百”,又何嚐不是封建社會等級製在習武群體內的形象反映呢?其次是容易形成守舊心態。“守舊”是每個傳統文化係統中都普遍存在的現象,若無守舊,傳統文化也不會延承下來,問題的關鍵是守什麼舊。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曆史意識,加上社會的各類活動有賴於世代相傳的經驗,因而掌握著經驗的長輩受到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作為小輩則必須以服從的代價去換取這種經驗。在師徒傳承中,師父上輩所言的一切,是經驗與智慧的化身;所要求的一切,便是徒兒們必須踐履的內容,其中的道理差不多是一種無需作任何發問的機械反應,有時哪怕是陳腐虛妄之言。應該說,長期以來傳統武術在訓練方法和理論上一直少有突破,與這種盲目的守舊心態有關。
對外而言,師徒傳承的曆史局限主要表現為各拳種之間的門派之爭。從文化發生學的角度看,拳種門派的形成,本采是由一種文化個體向文化複合體的擴展。模擬血緣的師徒傳承,在某種意義上是種文化上的同門聚族。因而,在門內人和門外人的劃分下,在拳種門派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彼此之間的門派爭鬥。中國武術史上,門派之爭由來已久,不僅有內家、外家之爭,即使同一拳種內部,如非同一師門的,也為爭正統、爭嫡傳互不服氣,互相嘲諷。時至今日,門派意識較前雖已大大淡化,但仍積存在相當一部分人的深層觀念中,並不時地以各種方式表露出來。門派之爭給武術健康發展所帶來的妨礙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在這種門派之爭的背後,傳統的師徒傳承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由於以師父為中心的傳承方式,非常鮮明地體現出一種傳統社會中“順即為孝”的倫理特色,“常恐有犯師之尊嚴而不敢背”,喜師之所喜,惡師之所惡,故極易囿於師門之見而成為爭端的雙方。
在傳統小農經濟土壤中滋生、形成的武術師徒傳承,如同任何一種傳統文化事象一樣,在它的生命進程中有著種種陳腐流弊,但始終沒有停止過自己的文化脈搏跳動,它穿越時光又一次進入人類的新紀元,無論在大江南北或是黃河兩岸,師徒傳承依然存留在廣大民間的習武群落之中,這本身就是對它文化價值的曆史肯定。當我們今天站在曆史的交彙點上,又如何看待師徒傳承在當代的積極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