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乃中國四大名拳之一。它是祖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是山西黃河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它不僅是融健身、演藝、技擊於一體的傳統體育項目,而且是具有獨特的運動風格及深邃的傳統文化內涵的一門武藝,受到國內外愛好者的青睞。形意拳深深植根於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其形成和發展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極深,在拳理拳法、套路形式、養生技擊、武德涵養諸方麵,都與中華傳統文化、古典哲學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係。這裏先談一下它與陰陽五行學說的關係。
形意拳把“陰陽五行”學說作為總的綱領,詮釋丹田、陰陽、三才、五行、六合之理,把它作為立論的依據,創造出的一套極具哲學內涵且比較係統的修煉方法和理論。
陰陽學說是我國最古的《周易》經典中主要的哲學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易經係辭上傳》雲“一陰一陽之謂道”,講的是宇宙間一切事物既對立又統一的法則。萬事萬物的變化都由陰陽運動使然。形意拳把陰陽之理運用於拳法之中,形成拳法理論的基本思想,其兩儀歌曰:“鷹熊競誌,取法為拳,陰陽暗合,形意之源。”
首先,作為陰陽所具有的含義,形意拳從三個方麵演繹出一係列陰陽概念。一是從人身肢體看,正為陽,背為陰,即心胸部為陽,脊背部為陰;身體左側為陽,右側為陰;上為陽,下為陰;手心為陽,手背為陰;拳心向上為陽,拳心向下為陰。二是從運動形態看,動為陽,靜為陰;起為陽,落為陰;展為陽,束為陰;快為陽,慢為陰;進為陽,退為陰。三是從人身行為及其它方麵看,呼為陽,吸為陰;剛為陽,柔為陰;開為陽,合為陰;攻為陽,守為陰;外為陽,內為陰;氣為陽,血為陰等。而從拳型、掌型看,又有陽拳、陽掌、陰拳、陰掌;立拳、立掌又稱為陰陽拳、陰陽掌。
然後,根據“陰陽對立,陰陽轉化,陰陽相濟”的運動規律和法則,形意拳內外兼修,健身養生,創造出一係列技擊原理和方法,合神妙的形意拳技擊法明顯地具有陰陽特征,其攻防、進退、吞吐、虛實、真假、束展、智勇等無不體現出陰陽對立統一的概念;而實戰中變化多端的手法、腿法、戰略戰術也無一不是陰陽的展開和體現。可見,形意拳從理論到實踐都離不開陰陽的互易變化,陰陽學說貫穿於形意拳運動的始終。因此,先師曰:“拳之大要,重在陰陽。”
根據老子“孤陰不生,孤陽不長”的道理,形意拳家在行功中,又深刻體悟出鬆與緊的關係,把鬆視為陰,緊視為陽。一陰一陽,一鬆一緊,陰陽相長,平衡和諧。光有鬆沒有緊,則孤陰不生;光有緊沒有鬆,則孤陽不長;有鬆有緊,才能勁力活潑,氣血暢通,功力長進,有變有化。在形意拳術的千變萬化中貫穿著一個理即老子所說的“道”。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形意拳以道為根本,形成了一套比較係統而完整的練拳理論。丹書雲;“道自虛無生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形意拳中“三體”一詞即由此而來。“三體者,天地人三才之象地。”三體稱三才。其淵源也出自《周易》,“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這裏指天地人為三才。由此三才而引申出:天有三才日月星;地有三才水火風;有人三才精氣神。而人之三才,又有內外三才之分。外指人體頭手足,內指人體氣(真氣)、液(精津血)、固(髒腑肌骨)。形意拳依“三才”之意形成的三體式樁功,成為形意拳的基本功法和精髓所在。形意拳中有“三節”(根節、中節、梢節)、“三勁”(明勁、暗勁、化勁)、“三心”(手心、足心、頂心)、“三勢”(高勢、中勢、低勢)、“三丹田”(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的說法,在練法要領中又有三頂、三扣、三圓、三敏、三抱、三垂、三曲、三挺等八個要求,均暗含三才之意。若三體貫通,自然內固外堅,根基牢固,氣盈勁足,故形意拳有“萬法出於三體”之說。《易經》曰:“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萬物。”即此意之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