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不管是管理的製度還是管理者,都不能靠引進國外的。德魯克認為:中國不能從國外引進管理者的原因就是,要想管理好中國企業,必須了解中國文化,隻有了解了中國文化才能讀懂中國和中國人。由於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單純講製度是行不通的,必須還要講駕馭“人情”的能力,隻有建立在感情基礎上的製度,才能被不打折扣地執行下去。
談到管理學,我們現在經常盲目崇洋媚外,殊不知,即使是重視製度建設的西方管理理論,也深受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17世紀末孔子思想就在歐洲各國知識分子中間流行開來。美國漢學家顧立雅曾說“孔子成了18世紀啟蒙學者們的守護神。”而與儒家相比,《道德經》、《孫子兵法》因其實用性而更受歡迎。被譽為日本“經營之神”的鬆下幸之助在回答“你的經營秘訣是什麼”時強調:“我並沒有什麼秘訣,我經營的唯一方法是經常順應自然的法則去做事。”鬆下幸之助的這種理念實際上是老子“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孫子兵法》同樣也受到軍事界的厚愛。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孫子兵法》被西點軍校列為教學參考書。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洛杉磯時報》記者采訪時任美國總統老布什時,發現其辦公桌上擺著兩本書:一本是《愷撒傳》,另一本就是《孫子兵法》。
中國的先哲、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更是稱得上是世界管理之父,他不僅比德魯克早兩千多年,也比西方的管理學對管理闡述得更全麵。韓非子是先秦法家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總結前期法家的政治思想,將商鞅提倡的“法”、申不害強調的“術”以及慎到倡導的“勢”結合起來。法家講的“法”,指的是製度;術,指的是管理者的管理技巧和領導才能;勢,指的是領導權威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程度。法家提出要健全法製、明確法律的作用,這與西方注重法製建設如出一轍。一個組織如果沒有完善的規章製度,靠人治而不是靠法治,管理效率將十分低下,但光靠法製遠不能達到管理的目的。一個管理者如果不樹立自己的“勢”,不懂得掌握權力,就會缺乏威信;如果不懂得“術”,就不能很好地駕馭下屬。合理的製度加上領導權威和管理技巧,其實就是一套很全麵和很完善的管理科學體係。
韓非子的管理學將管理總結為“法、術、勢”,既有西方製度上的管理學精髓,又有中國哲學理念下產生的領導力的“術”,還有中國“天人合一”理念的“勢”,堪稱管理學的集大成者。“法、術、勢”治國理念的提出,是中國對世界管理學最傑出的貢獻。
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深深影響著世界管理學,也為中國企業家提供了一套適合中國企業的管理科學,這其實就是德魯克認為中國企業家不能引進的原因。因為西方的管理者隻是製度的熟知者,他們並不懂中國化管理的哲學精髓。我們當代的中國企業家應該從傳統哲學的管理思想中吸取經驗和智慧,從中國企業的實際出發,不斷完善組織製度建設,努力提高管理者的領導藝術,建立一套科學的中國化管理體係,使中國化的管理思想在世界管理學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