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探索中國化企業管理之道(1 / 2)

由於傳統文化的缺失,很多中國企業急功近利,出現了一係列有違商業道德的事件,違背了中國傳統商業文明。因此,重整傳統文化建設,重拾中國商業文明的哲學精髓成為當今中國企業必須麵對的使命和責任。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建設模式時,應當把傳統文化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和重要組成部分,將企業、社會和國家的文化融會貫通,從而創建中國化企業文化管理模式。

傳統文化丟失使中國企業蒙羞

十年的“文革”,使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和商業發展哲學的根基受到了巨大衝擊,丟掉了我們民族最根本的文化發展之“道”。我們把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以及儒家思想構建的商業文明都拋棄了,導致我們思維的擺動比較大,這就很容易產生急功近利的“大躍進”發展思維。有些企業想一夜暴富,用很短的時間賺取更多的利潤,結果出現了有違商業道德的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和“瘦肉精事件”都是企業急功近利和違背中國傳統商業文明造成的。大橋接連坍塌、高鐵事故不斷……歸根到底都是沒有按照客觀規律發展帶來的後遺症。

為什麼這些企業的道德防線如此脆弱?為什麼“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優秀傳統文化這麼輕易就被“唯利是圖”所代替?究其原因,根本上是價值觀出了問題,企業文化出了問題。他們太注重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了,而把最重要的民族優秀文化束之高閣,甚至完全摒棄了,他們缺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

孔子說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中國古人就是在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的畏懼中自覺地約束著自己的行為。這裏的天命就是自然規律,幹任何一件事都要按客觀規律辦事,違背規律人類就會受懲罰。中國哲學之源《易經》裏有一卦叫漸卦,就是告訴我們凡事都要循序漸進,如果跨越了事物的發展階段,就會出現不好的結局,這其實就是告誡我們不要急功近利,要按客觀規律辦事。

我們現在的社會彌漫著浮誇、急躁和盲目自信的風氣,有些地方大搞政績工程,勞民傷財,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的思潮在蔓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丟掉了中國商業文明的哲學精髓。一些管理者認為,沒有幹不成的事情,也沒有任何畏懼之心,拍腦門子決策的現象經常發生,執政為民的理念沒有真正成為決策的出發點,很多事情形式大於內容,這些都是急功近利的表現。

“毒膠囊”事件,再一次拷問企業良心,如果是一個有良知的企業,按照藥用標準去生產,膠囊安全是有保障的。但是,正是因為社會責任和企業良心的缺失,使很多企業被利益蒙蔽了雙眼。當然,“毒膠囊”等藥害事件的發生並非偶然,其中既有企業的責任,也有市場機製不健全、相關製度不完備的問題,還有監管乏力的弊端。問題產生的原因是綜合性的,解決問題也應當多方治理,但不管怎樣,重整傳統文化建設,重拾中國商業文明的哲學精髓都是我們無法回避的話題。在一個共生社會,每個人都應堅守道德底線和商業倫理。

中國化企業管理:“道”與“器”的結合

一個國家走向強盛,一家企業走向卓越,背後都伴隨著一種適合本國或本企業生態環境的成功管理模式,比如歐洲的ISO管理體係,美國的六西格瑪和日本的豐田TPS模式。那麼,中國在走過高速發展的幾十年後,當我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時,我們顯然已不能再亦步亦趨跟隨西方的管理模式,而必須回答什麼是中國化企業管理。

中國化企業管理產生的背景

2005年,在第二屆中國企業管理大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許嘉璐副委員長在“加快管理中國化的一項戰略任務”的重要講話中談到了管理中國化的問題。他說,“管理中國化就是把外國先進管理理論與中國管理實踐和中華文化進行融合。中華文化就是指國民的心理、社會的習慣和倫理道德。現在提的企業文化,基本沒沾管理的邊,這是個嚴重問題,甚至有的企業完全是美國文化,早晚要失敗。國力強大不一定文化先進,中國的企業一定要和中國的文化相結合。”許嘉璐委員長還談到,靠農業文化救不了中國,靠西方的工業文化也救不了中國,因此隻能是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合。

從20世紀80年代初引進西方管理算起,在30年的時間裏我國管理經曆了三大轉變:從當初全麵引進西方管理到80年代末的管理實踐創新;從80年代企業成功經驗的總結到90年代企業案例的研究;從90年代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到本世紀初企管知識品牌的提升。目前,中國管理已初步完成了管理本土化階段,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科學和管理教育的體係建設。管理中國化的提出具有現實意義,管理中國化要走過管理經驗化、管理本土化、管理現代化三個重要階段,目前,我國的管理正處在一個管理本土化的新階段。在這樣的一個新階段,如果隻是一味地把西方的科學管理全盤灌輸給企業,而忽略了中國企業所處的社會環境、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隻給企業傳授管理之“器”,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管理之“道”,最終結果就是使中國企業聽起來很迷惑、做起來很痛苦,結果當然很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