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們對如何構建中國化企業文化產生了迷茫,走入了誤區,以為發達國家的企業文化就一定是先進的,於是很多企業對其照抄照搬,但由於文化的差異,勢必給人削足適履之感。在不斷地反思與修正中,我們認識到純西方化的管理科學並不能完全很好地適應中國國情和人文環境,中國的企業文化建設必須走中國化道路。所謂中國化管理,就是將中國傳統哲學理念之“道”和西方科學管理之“器”相結合。企業文化建設走中國化道路,就是創建中國化企業文化管理模式,即把傳統文化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和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建立在西方哲學思維模式以及社會環境中的科學管理模式,使得不同時代、不同規模、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國企業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我們必須根據中國社會的特點和中國企業的具體情況,把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哲學思維模式加入到企業管理中去,建立一套科學的中國化管理體係,使中國化的管理思想成為世界管理學的重要部分。
西方管理模式在中國“水土不服”
近代管理思想源於西方,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到來,出現了許多對管理的實踐和理論思考的文章和論述。20世紀初,科學管理之父泰勒主張:“隻有透過強迫標準化的方法,強迫采用最佳設備和工作條件,以及強迫合作,工作才會更快。”唯“效率”是問,唯“效益”是問,企業追求的是更快、更有效益。在這樣的管理思想的影響下,西方經過100多年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探索,建立了一整套比較科學的管理流程學說,在企業製度方麵可以說是比較完善和成熟了。
20世紀80年代,西方的這套科學管理方法傳入中國。當時中國一些企業過於盲目地崇拜西方管理學,對企業進行了全西化管理的改造。西方的管理學是建立在西方哲學思維模式以及社會環境中的管理體係,是否對於任何不同文化背景的企業群體都適應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尤其對於中國企業來說,由於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和曆史悠久性,完全照搬西方的這一套看似科學的管理模式肯定是不行的。很快,被引入中國的西方管理模式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結果使很多中國企業蒙受了巨大損失,早年的實達集團就是很好的例證。
不能否認,泰勒等西方管理先驅提出的管理理論對當時的企業無疑影響巨大,其正確性和合理性毋庸置疑,但對處於不同時代、不同規模、不同文化背景的企業而言,卻出現背道而馳的現象。就拿泰勒來說,當時美國公司的平均員工僅有4人,隻有極少數企業擁有百人以上員工,在這種規模的企業裏,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還是可行的。但現代企業的組織變得更大、更複雜了,出現了上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企業,尤其是中國本土企業,麵對的是中國幾千年以來的道德化體係和由此形成習慣性思維的員工,麵對的是“情、理、法”三者並存的情感人文因素,依然沿用20世紀泰勒的理論來處理21世紀中國企業的管理問題,顯然是行不通的。
中國化管理思想是世界管理學的重要部分
在給設在北京的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的開幕詞中,西方管理之父德魯克這樣寫道:“管理者不能依賴進口,即便是引進也隻是權宜之計,而且也不能大批引進。中國的管理者應該是中國自己培養的,他們深深紮根於中國的文化,熟悉並了解自己的國家和人民。隻有中國的人才能建設中國,因此,快速培養並使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迅速成長起來是中國麵臨的最大需求,也是中國最大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