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沒有知識閱曆的深廣積累,是朗誦不出味道來的。還是那句話,對於一件文學作品要抓住不放,精研細磨,最好能夠把自己的朗誦錄製下來,然後過一段時間後多次“反芻”,吃透了再繼續下一個。隻要真正弄懂了一個作品,就會對其他的作品觸類旁通,下筆的功力也會水漲船高。下文中,筆者隻做對作品的簡析和朗誦方法的重點、難點提示,具體“修行”就請愛好者吧。
1.蒹葭(《詩經·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主題解析】這篇懷念情人的戀歌,被曆代譽為是一首“情深景真,風神搖曳”的好詩。詩人通過一唱三歎的重疊句式,充分表達出了自己逐層加深的豐富情感。
【朗誦提示】朗誦時,要想象出作者思念的對象因為中間阻隔千層、可望而不可及的情景,進而表達出詩人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無限惆悵的心情。
2.蒿裏行(曹操)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主題解析】此詩用質樸簡練的語言,敘述了東漢末年各路軍閥起兵討伐董卓、互相爭權奪利、致使人民遭受嚴重災難的史實,描繪出了一幅真實的漢末喪亂圖。
【朗誦提示】朗誦時,要深切體會詩人作為政治家的身份,用厚重的語言氣質表達出作者憂國憂民的蒼涼心境和沉痛心情。
3.短歌行(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主題解析】此詩既有作者對人生短暫的深沉感慨,又有求賢不得的焦慮憂思,還有一統天下的政治抱負;全詩跌宕悠揚,吞吐隱約,曲折而充分地表達出了作者這種複雜的思想感情。
【朗誦提示】朗誦時要體會詩人“一邊飲酒,一邊聽歌,一邊憑空想象,一邊自言自語”的情景,從而讓惜時愛才的情感充溢在語流自然的思維過程中。最後兩句,要用深沉、堅定的語氣表達出作者的雄心壯誌。
4.木蘭詩(北朝民歌)
唧(jī)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ě),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cháng)。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主題解析】全詩共分六段。第一段寫木蘭得知征兵消息,決心代父從軍;第二段寫木蘭做好從軍準備,踏上征途;第三段寫木蘭十年征戰,得勝而歸;第四段寫木蘭立功不受賞,辭歸故鄉;第五段寫木蘭歸家時親人的歡迎,以及換裝後夥伴的驚訝;第六段以雙兔為喻,讚歎木蘭。
【朗誦提示】朗誦時,要注意把木蘭參軍前的憂慮、下定決心,到備戰出發時的欣喜、思親、憂敵,再到作戰時的英勇豪氣,到得勝歸來的不求功名、思鄉心切,到親人的喜悅、木蘭的嬌羞、夥伴的驚奇,再到木蘭的自信辯解,這整個的心理變化過程刻畫出來,這樣才能把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花木蘭“躍然嘴上”。
5.蜀道難(李白)
噫籲嚱(yīxūxī),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
捫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pēng)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fēi)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谘嗟。
【主題解析】對這首詩的理解,概有“有寓意“和“無寓意”之說。
明朝文學家胡震亨認為:“太白蜀人,自為蜀詠,不必實有所指。”
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天元、開寶年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
當今的徐中玉與金啟華先生據此推斷:“本篇主要是按樂府題材的傳統內容,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寫蜀道的艱難和環境的險惡,並從中流露出對唐皇朝社會政治前途的憂慮與關切。”
綜合以上見解來看,本詩主要是描寫蜀道的曆史、艱險與奇異景色,隻是在最後由劍閣的崢嶸而聯想到後世可能會因為疏於防範而導致兵禍的可能,進而由虎蛇當道的景象,又隱約想到了仕途的艱辛。
所以在三句“蜀道難之難,難於上青天”中,第一句應為對蜀道險峻的驚奇之歎,第二句應為蜀道艱險的畏懼之歎,最後一句當為仕途陰險的坎坷之歎。
【朗誦提示】朗誦時,應注意本詩參差不齊、變幻莫測的句式所表現出的細膩的情感變遷,要以三個“蜀道難之歎”為節點,心境要隨著情感的明暗而起伏,語言要隨著景色的變換而描述。在句式構成的節奏中,語言的流動裏要有“奇景的驚歎感、曆史的回溯感、跌宕的描述感、驚險的氣氛感、恐怖的告誡感、深沉的憂慮感、膽顫的仕途感、悲歎的人生感”,尤其是最後一句的長歎,要成為貫穿全詩的高潮,然後再由“側身西望長谘嗟”一句回歸平靜,給人以結束感。
6.夢遊天姥吟留別(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lù)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①,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主題解析】此詩並非寄情山水之作,而是作者以記夢為由,抒發自己對光明、自由的渴求,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表現出了蔑視權貴的叛逆精神。
【朗誦提示】朗誦時,第一段交代緣由,用敘述語氣。
第二段記遊夢境,朗誦者應有向往的心境,如同真看到一樣,在逐層繪聲繪色地交代環境、描述景色的同時,心情亦隨之而明暗。尤其是從“青冥浩蕩不見底”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幾句,這是夢境的高潮,要用驚奇、興奮、陶醉的語氣狀態進行描述。①處在節奏上是一個突轉,應有一個較長的停頓,以給觀眾以夢的回味,並自然過渡到夢醒之後的失落。
第三段是抒發感慨,首句應用看開的、滄桑的口氣;第二句自問自答,要表現出不願受約束的心態;末句是文章的主旨,用傲氣、不屑的語氣來表示出自己的不滿。
7.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麵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為押韻也可讀作hè)。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主題解析】安史之亂已經讓生活困頓的作者愁場百結、無可耐何了。然而,禍不單行,當已無棲身之所的時候,胸懷社稷的詩人自然想到了天下和自己一樣的窮苦人,從而發出了震撼千古的宏願。
【朗誦提示】朗誦時,首先要抓住首句,把每一個字用上行的語勢、拖音拉長的方式、焦灼的心態,來處理“八月秋高風怒號”,然後用緩慢、沉痛的語調描述“屋茅卷飛”的情景,這樣才能把觀眾帶進作者所處的淒慘環境中。
最後一段是作者由己推人的感情升華,要用一種“恨不能馬上實現,即使自己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心態,來表現作者美好的願望,並以此來迎合開頭的悲慘遭遇。
8.賣炭翁(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麵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係向牛頭充炭直。
【主題解析】此文原有小序:苦宮市也。宮市是指中唐以後,皇帝公開派遣宦官在城市中強買甚至搶奪百姓東西的弊政。這個真實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
【朗誦提示】這首詩非常口語化,讀起來淺顯易懂。但朗誦起來卻非常有難度,因為既有敘述,又有評述;既有逼真的形象、環境描寫,又有微妙的心理刻畫。作者的同情與批判,賣炭者的願望、無奈、驚慌失措,宦官的趾高氣揚,都要在語氣的自然轉換中表現出來。
9.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主題解析】這首著名的送別詩,抒發了作者真摯而深厚的惜別之情,雖有分手時的憂傷、惆悵,但格調並不灰暗低沉。
【朗誦提示】朗誦時,前兩句看似寫景,實則是描寫作者在用偽裝的輕鬆心情安慰朋友,但真到分別的時候,作者對友人的那份濃濃的關心、牽掛之情,便通過勸酒的話語真切的傳達了出來。所以應用輕快語調表現景色的清新,用舒緩的語調表現離別的深情。
10.軍行(李白)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裏金刀血未幹。
【朗誦提示】要抓住“騮馬新跨”“沙場”“城頭鐵鼓”“匣裏金刀”這些關鍵詞語,用自豪、堅定的語氣,通過語勢的起伏、聲音的頓挫,把硝煙未盡的場麵和將士們的英武氣概與勝利者的心態刻畫出來。
11.泊秦淮(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朗誦提示】杜牧生活在風雨飄搖的唐王朝晚期。前兩句是在渲染環境氣氛,秦淮河煙月朦朧的夜景透著一股難以言表的冷寂與哀傷,這正是作者心情的寫照。後兩句看似在斥責商女,實則別有深意,寄寓著作者深沉的憂慮、無限的悲慨和辛辣的諷刺。朗誦時要體會作者前後心態的不同。
12.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主題解析】全詩意境高遠,氣勢磅礴,闡釋了隻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深刻哲理,也蘊含著詩人開闊的胸襟。
【朗誦提示】朗誦時,要體會作者見到壯闊景色的興奮心情,以及隨之而來的沉思與遐想,語流中要有“描述感、思維感、判斷感”。
13.憐農詩二首(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民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主題解析】這兩首詩反映了古代農民的痛苦生活,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第一首側重寫盤剝之殘酷,第二首著重寫耕耘之艱辛。
【朗誦提示】這兩首詩的前兩句是景象的“實寫”,後兩句是想象的“虛寫”,所以應注意聲音、語氣的變化。要把“無、猶、誰知、皆”這四個詞語,通過“語勢上抬、加重音量、稍微拉長”進行強調,感情的味道就出來了。
14.出塞(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主題解析】這首詩的前兩句,概括了千年以來“邊境不寧、戰爭不斷、萬裏戍邊、代代依然”的曆史事實;後兩句為“詩眼”,表現了詩人對當時由於用人不當而造成邊防不寧現狀的不滿,渴望出現英勇善戰、體恤士卒的將帥、從而鞏固邊防的心情。後兩句的潛語是說:假如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
【朗誦提示】朗誦時,體會作者不滿的心緒,用肯定自己“見解正確”的語氣,強調“但使”“飛將”“不教”“度”這幾個關鍵詞。
15.別董大(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知君。
【主題解析】此詩前兩句寫分別時的愁人景色,後兩句是對遠行者的慰勉。
【朗誦提示】朗誦時,要把作者對朋友的了解與關切,融進豁達豪邁的語氣中,來表現依依惜別的心情。
16.過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主題解析】此詩概括了文天祥一生的主要經曆,體現了他為國家和民族而視死如歸的大勇精神,前六句是作者對以往的回顧與總結,後兩句是作者抒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感慨。
【朗誦提示】朗誦時要體會詩人對山河破碎的痛惜、無奈之情,以及以死報國的忠勇、豪邁之氣。
17.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能何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主題解析】這首詩前四句道出了一個哲理:心遠地偏。在喧囂嘈雜的俗世上,詩人心靈的偏遠,不是那些尋求富貴的利祿之徒所能理解與做到的,這也是魏晉名士探求的真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二句的妙處在於:表現了詩人已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後四句表現了詩人從“飛鳥相與還”這幅自然圖景中所悟得的真意:鳥日出而飛,日落而返,完全委運自然,那麼我像飛鳥一樣生活,不也欣然自得嗎!這就是詩人悟得卻又不願細說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