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一 普通話常識(3 / 3)

打開牙關是指將上下頜的開合度加大。打開牙關可以在縱向上增加口腔的容積,使舌位比較容易地到達指定位置,從而增加吐字的清晰度。許多人平常說話時牙關開口度較小,不適合藝術語言的表達,所以通過訓練才能把牙關打開。牙關在開啟過程中會有明顯的酸脹感,長時間訓練後這種感覺會逐漸消失。可以通過啃蘋果的動作來體會打開牙關的感覺。

適當收唇是指唇齒適當貼近。適當收唇可以克服由於撅嘴所引起的吐字含糊問題,從而增加韻母發音的準確度。這樣能夠使普通話更加清晰、明亮、圓潤、悅耳。

“吐字力度集中於口腔中線”這一控製要領要貫穿在整個吐字過程中。“除了少數音之外,大多數的字音在發音時都需要運用這一要領。這一要領可以改變吐字的笨拙感,使吐字輕而不飄,重而不拙。”

八、普通話的語流音變

掌握音變規律,才能把普通話說得準確純正。

語流音變是指在說話或誦讀時的語流中,由於音節、音素和聲調之間相互影響而產生的或大或小的語音變化。普通話的語流音變包括:輕聲、兒化、變調和語氣詞“啊”的變化。

(一)輕聲

在誦讀時,許多字音在詞或句子裏會失去它原有的聲調而讀成一個相對輕短模糊的調子,這就是輕聲。輕聲的特點是發音時用力特別小,音強特別弱。

變讀輕聲的規律。下列一些成分在普通話裏都讀成輕聲:

1.語氣詞,如“吧、嗎、呢、啊、啦”等。例如:

來吧 走嗎 他呢 好啊 去啦

2.助詞“的、地、得、著、了、過”等。例如:

他的 緊張地 賣得好 說著 停了 玩過

3.名詞、代詞後綴“子、兒、頭、們”。例如:

凳子 這兒 丫頭 我們

4.表方位的語素或詞,如“上、下、裏、邊、麵”等。例如:

桌上 地下 屋裏 東邊 後麵

5.表示趨向的動詞,如“來、去、起來、上來、下去”等。例如:

回來 下去 看起來 爬上來 走下去

6.疊音詞和動詞重疊形式的後一個音節。例如:

爸爸 媽媽 爺爺 奶奶 跑跑 寫寫 跳跳 商量商量

7.某些量詞。例如:

三個 好一些 寄封信

8.大多數雙音節單純詞的後一個音節。例如:

伶俐 葡萄 喇叭 蜈蚣 玻璃 猶豫 哆嗦 葫蘆 蘿卜

9.口語中習慣上常用的雙音節詞後一個音節讀輕聲。例如:

溜達 打聽 掃帚 明白 清楚 漂亮 涼快 太陽 月亮 嘮叨 大夫 紮實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我們了解輕聲是為了更好的運用,不是死板的照章辦事。朗誦時,一般應尊重輕聲規律,更好的明確語意,如果需要表達某種特殊感情,還可以改變輕聲規律。例如“去吧”,如果表示不耐煩的情緒,可以把“吧”字拖長;如果是很平靜地說,就可以將它處理成輕聲。

(二)兒化

兒化是指卷舌元音er附加在某個音節的韻母之後,使原來的韻母帶上卷舌色彩一種特殊音變現象。兒化了的韻母叫“兒化韻”。兒/r不是獨立的音節,隻是附著在前一個音節上表示卷舌動作的標誌。

通常來說,普通話絕大部分韻母都能兒化。兒化時,要抬高舌頭前部,這樣利於其所附著的韻母發生相應變化,並順利完成卷舌動作。如果韻尾便於卷舌,原韻母不變,直接加卷舌動作;如果韻尾的發音不便於卷舌,就要變更音色,增、刪某個因素後再加卷舌動作。

兒化的作用:

1.區分詞性。例如:

蓋——動詞;蓋兒——名詞

尖——形容詞;尖兒——名詞

破爛——形容詞;破爛兒——名詞

2.區別詞義。例如:

眼——眼睛;眼兒——小孔

信——信件;信兒——消息

頭——腦袋;頭兒——首領

3.表示表示細小或喜愛、親切或譴責、藐視等的感情色彩,並使語言口語化。例如:

紙條兒、小孩兒、小劉兒、小脾氣兒、小女孩兒、小心眼兒、芝麻官兒

同輕聲的運用一樣,朗誦時,為了表達某種特殊感情,可以將某些不是兒化音的詞處理成兒化音,使它成為一種語言技巧。

(三)變調

變調是指語流中相鄰的音節之間為了協調配合而使某些音節的聲調發生變化的現象。

1.上聲的變調

上聲是降升調,音程比較長,在語流中容易發生音變,隻有在單念或者在句中、句尾停頓時才念本調,其他情況下都會發生不同的變化。

(1)上聲在非上聲字前麵時,上聲變半上,即調值由(214)變為(211)。例如:

在陰平字前:老師 小說 首都 普通

在陽平字前:語言 廠房 主持 小船

在去聲字前:法律 土地 感謝 黨派

在輕聲字前:腦袋 尾巴 耳朵 裏麵

其中,上聲在輕聲字前,如果輕聲的原調也是上聲,會有兩種變化:

一種變為半上,即211調。例如:馬虎 姐姐 耳朵

一種變為34調,近乎陽平。例如:水果 打掃 手腳

(2)如果兩個上聲相連,前一個上聲會變得近似陽平,即由214調變為34調。例如:

講演 首長 選舉 永遠

如果三個上聲相連,一般前兩個上聲變得近乎陽平,即34調,例如:

紙老虎 洗臉水 苦水井 展覽館

但也有第一個音節還是211調,隻有第二個音節變成34調的,如“好領導”。這要看詞語的結構具體分析而定了。

如果三個以上的上聲字連讀時,可以根據詞語之間的結構層次分組切片,再按上聲變調的基本規律變調。例如:

小組長/請你/往北走。

李奶奶/有把/好雨傘。

找水桶/打桶水。

2.去聲的變調

如果兩個去聲字相連,前麵的去聲字則由全降變為半降,即由51調變為53調。例如:

電話 創造 正確 照相 擴大 報告

3.“一、不”的變調

“一、不”是古入聲字,音節相連時常常變調。

(1)“一”的變調

“一”的本調是陰平,在詞語末尾,或者單獨使用,或者表序數時讀本調。它在以下三種情況下變調:

A.在去聲前變陽平。例如:

一個 一樣 一架 一見如故

B.在陰平、陽平、上聲前念去聲。例如:

在陰平前:一根 一生 一般化 一廂情願

在陽平前:一年 一頭 一齊 一窮二白

在上聲前:一本 一晚 一準 一語中的

C.在重疊動詞之間變輕聲。例如:

聽一聽 看一看 跑一跑 歇一歇

(2)“不”的變調

“不”的本調是去聲。它隻有在去聲和詞語之間才變調。例如:

A.在去聲前:不顧 不用 不錯 不會

B.在詞語之間:甜不甜 好不好 聽不聽 看不清楚

4.重疊形容詞的變調

A.單音節形容詞AA重疊式,在口語中表示期望、祈使、親切的語氣時,第二個字應讀陰平並兒化。如果表示嚴肅、陳述語氣或書麵語時,則不變調。例如:

把刀磨得快快的!kuài kuāir de

別著急,慢慢來。màn mānr lái

B.單音節形容詞重疊後作為後綴,構成一個ABB式形容詞,則重疊的BB不管以前讀什麼音,一般都要念成陰平。例如:

紅彤彤 hóng tōng tōng

綠油油 lǜ yōu yōu

C.雙音節形容詞AB重疊後構成AABB的詞語模式,除第一個字讀本調外,其餘的三個字都要變調,即第二個A讀輕聲,重疊部分一律讀成陰平。如果需要強調或表現莊重嚴肅的語氣時也可以不變調。例如:

熱熱鬧鬧 rè re nāo nāo

老老實實 lǎo lao shī shī

漂漂亮亮 piào piao liāng liāng

(四)語氣詞“啊”的音變

“啊”作為詞語前綴,或者用在句前的歎詞時,仍念“a”的本音。但用在句末或句中,常受到前一字末尾音素的影響而發生不同的音變。

它的音變其實並不複雜,基本上是在前一音節的歸音過程中順勢產生的。其音變規律如下:

1.前一音節末尾音素是a、o(ao、iao除外)、e、ê、i、ü時,“啊”讀成ya,寫成“呀”。例如:

好漂亮的花呀(huā ya)!

這裏的書真多呀(duō ya)!

唱個歌呀(gē ya)!

一定要好好學呀(xué ya)!

快洗呀(xǐ ya)!

一定要努力爭取呀(qǔ ya)!

2.前一音節末尾音素是u(包括ao、iao)時,“啊”讀成wa,寫成“哇”。例如:

快點走哇(zǒu wa)!

真好哇(hǒo wa)!

你的手真巧哇(qiǎo wa)!

3.前一音節末尾音素是n時,“啊”讀成na,寫成“哪”。例如:

走路可要小心哪(xīn na)!

你可真不簡單哪(dān na)!

4.前一音節末尾音素是ng時,“啊”讀成nga,仍寫成“啊”。例如:

你唱得真好聽啊(tīng nga)!

這擔子可很重啊(zhòng nga)!

5.前一音節末尾音素是-i(舌尖前元音),“啊”讀成“za”,仍寫成“啊”。例如:

我不認識這個字啊(zì za)!

原來如此啊(cì za)!

6.前一音節末尾音素是-i(舌尖後元音)和er(包括兒化韻)時,“啊”讀成“ra”,仍寫成“啊”。例如:

她就是我的老師啊(shī ra)!

你名列第二啊(èr ra)!